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峻德的简介(峻德什么意思)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39

  本文目录

  

  1. 学庸论语的内容简介
  2. 尧陵的简介
  3. 张姓的来源介绍
  4. 源义光的简介

  内容包括大学、中庸、论语。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

  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

  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每天二三十分钟,学习真的很轻松。

  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层,关键是给儿童背什么?应该背一生可以受益的东西。现在“死背”多了,将来才能“活用”。

  该记忆的时候给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要强求理解,这才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不要错用教育原理而扭曲了人性,浪费儿童的好时光。

  “经典”深奥难懂,那只是大人的理解,对儿童来说,背“经典”与背“广告词”一样简单,他没有难易之分。

  “经典”,只要从头按照章节,一字一句读下去背起来便是。

  “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读多了,他就会背;会背了,便成为一生的智慧财富。

  只要懂拼音,有热诚,就可以当老师。

  “小朋友,跟我念”是教导孩子读诵经典的六字真言。

  家长、老师的信心和督导是成败的关键。

  教孩子读诵经典不止是孩子进步,老师和家长也跟着一起进步。

  我们和小孩一起读,一样的方法,读多了自然会懂。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⑵《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⑶《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左为扌右上为艹中为佳下为又]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辶豚]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忄造][忄造]尔。」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左为扌右上为合下为廾],如此夫。」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4』「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达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礻帝]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二十章

  『1』哀公问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4』「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足合]。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1』故至诚无息。

  『2』不息则久,久则徵。

  『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拽氵旁],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10』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1』大哉圣人之道!

  『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3』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7』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4』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5』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2』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

  『4』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6』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天时,下袭水土。

  『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2』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4』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2』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诗曰,「衣锦尚[纟回],」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门音]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4』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钅夫]钺。

  『5』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6』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诗云,『德[车酋]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临汾尧陵位于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的西侧,这里的确是一处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涝河从北向南经陵前绕陵南泄,陵周土崖环抱,丘陵耸峙,松柏苍翠。陵前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据祠内金泰和二年(1202年)的一块碑文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曾驻跸于此,在这里拜谒尧陵,可见在此之前已有了陵。后来元代中统年间(1260-1264年)道人姜善信曾奉元世祖之命修筑尧陵。明成化、清雍正、乾隆时都曾对尧陵重修过。陵丘高50米,周300米,为三皇五帝陵墓最大,封土堆古柏葱茂,世称神林。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丙申(2016)年临汾民间祭尧大典在尧陵举行。4月4日,正值清明节,2016清明祭尧大典于今日上午在临汾尧帝陵景区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国内300余名中华饶氏后裔齐聚尧都平阳。

  山东尧陵位于鄄城县西南7.5公里的富春乡赵仟庄南约1000米,南距黄河金堤约1000米,封土直径10米,高5米,陵前现存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祭文碑”和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栋。“帝尧陶唐氏墓碑”立于尧陵封土前,墓碑阳面共25字为濮州知州缪润绂书丹。碑正中大字为“帝尧陶唐氏墓”六个大字,上款书“皇清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下款书“濮州知州缪润绂立石”。

  “祭文碑”乃明嘉靖二十四年秋濮州知州薛孟率百官致祭尧陵时所立,现仍立于尧陵之前,碑高195厘米,宽84厘米,厚26厘米,龟趺龙首,碑文如下:“越嘉靖二十四年,岁次已已,八月享卯朔,越五日乙末,东昌府濮州知州薛孟等谨以羊一豕一致祭于一帝尧陶唐氏之神曰:惟神当天地气数之中,开万古文明之治,阐精一而心学之要始,传官天下而揖逊云风始著,是以峻德则天而荡荡难明,放勋配地而悠久不息,殒落于二十八载之后,卜谷林之胜以幽居,既湮灭于千百年之间,按谷林之迹而复不见,允宜封表崇祀无疆,孟等兹于仲秋之届,用司笾豆之供,尚、飨。”全文162字,行草,清晰可辨。尧姓祁,名放勋。《史记·帝王本纪》载:“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乃权授舜”。因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禅让”的帝王,所以备受推崇。对尧死后之葬地,史书上记载很多。《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皇甫谧注曰:“谷林即成阳也。”《汉书·地理志》云:“济阴成阳有尧冢”。《水经注》引《帝王世纪》云“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文献通考》载“古曹地尧所居,州东北有尧冢”。在1982年的文物普查中,菏泽胡集村东发现了城垣遗址,是为古汉成阳故城。胡集距西北方向的谷林约20多公里,与文献记载的地望相吻合,在鄄城县群众中间也流传着“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的口碑。《濮州志》记载:“尧陵前有元人立碣,时嘉靖初都御史陈公风梧委知州张寰建尧庙”。而今元碑及尧庙建筑无存。但从“尧陵图”中可以知道,古尧陵围以砖墙,陵前的享殿、东西朝房、更衣亭、圣母殿、大门等建筑,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蔚巍壮观。1979年,尧陵被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尧陵和祠宇规模虽不甚宏大,但布局严谨,环境甚佳。人们谒陵时从涝河岸边的山门进入,陵和祠宇面临河岸高崖。门为上下两层,上为乐楼(有如戏楼),演乐之用。进门后为一宽阔的广场,广场正中有木牌楼一座,牌楼为单间二柱门楼,楼顶为歇山式简瓦顶,檐下斗拱五挑,出檐深远,甚是雄伟壮观。过牌楼为祭祀之大殿献殿,两旁有配楼各一座。大殿外檐檩枋雕饰彩绘甚是精美。陵祠建筑依山布置,逐步上升。过大殿循石阶上登,为祠宇之后殿初始殿,后殿面宽三间,正中立石碑一块,上书“古帝尧陵”题字。在陵碑的两旁和附近还有许多金、元、明、清的碑刻十余通,记述了帝尧功绩以及陵祠沿革、官明祭祀的情况,有一块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的碑,碑上刻写了尧陵全部建筑的情况,十分珍贵。除了大殿、寝殿之外还有神庖、神库、斋室、廊庑、土地祠、守陵人的居室等建筑。在后殿寝殿前的平台上,有古柏一株,苍劲旋结,已有数百年历史,传为金元之物。

  过寝殿在广场之后,有高约五十之陵丘土冢,传为帝尧之陵墓。相传尧帝死时,百姓如丧考妣,前来送葬者人山人海,陵冢为臣民们裹土堆成。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24,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张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张姓简介

  张姓主要源于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其得姓始祖为张挥。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张姓源出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张姓迁徙分布

  《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姓姓氏文化

  郡望

  郡望共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

  堂号

  总堂号:清河堂

  分堂号:百忍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铭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箧堂,于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张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庆堂,芝泉堂,存著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经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馀堂,两铭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东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义堂,尚德堂,味芹堂,明伦堂,明义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圣堂,持纪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则堂,追远堂,衍庆堂,叙伦堂,峻德堂,凌云堂,务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惇本堂,焕文堂,清河堂,张在公祠,绍忍堂,报本堂,万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爱堂,敬翠堂,棣萼堂,顺德堂,集成堂,复古堂,诒谋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尊经堂,尊礼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爱敬堂,诚心堂,雍睦堂,义芬堂,源远堂,福人堂,嘉顺堂,嘉会堂,寿康堂,聚星堂,鸣珂堂,种德堂,毓秀堂,横渠堂,乐育堂,德成堂,德徵堂,馀庆堂,庆馀祠,燕诒堂,燕翼堂,树德堂,积庆祠,积庆堂,笃亲堂,亲睦堂,凝远堂,济美堂,彝伦堂,怀义堂,怀德堂,宝鉴堂,继忍堂,铁耕堂(共136个)

  张姓家族名人

  张仪(前?~309)战国时魏人。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一年后卒。

  张良(前?-前 186)字子房。汉初名臣。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道陵(34~155)道教的真正创教者,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为张天师。

  张飞(?~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谥桓。张丽华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果老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骞(?~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旭: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其书法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士诚(1321~1367)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三丰:生卒年不详。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于后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或作张三峰。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国官至东三省巡阅使,握三省军政大权,为奉系领袖。两次直奉战争,先败后胜。民国十六年称大元帅,在北京组政府。十七年因国民革命军进抵河北,军事失利,退回关外,至皇姑屯被日军炸伤,未几伤重而亡。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明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清代直隶南皮人。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张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衔陆军,追授二级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源义光(みなもとのよしみつ minamotono yoshimitsu)

  时代:平安时代后期

  出生:宽德2年(1045年)

  卒于:大治2年10月20日(1127年11月25日)

  别名:新罗三郎义光

  戒名:先甲院峻德尊了

  墓址:滋贺县大津市园城寺町神奈川县鎌仓市大宝寺

  官位:从五位上、刑部少辅、左卫门尉、右马助、兵卫尉、常陆介、甲斐守

  氏族:清和源氏赖义流(河内源氏)

  父母:源赖义、平直方女

  兄弟:义家、义纲、义光、快誉

  妻:甲斐守知女儿(?)

  子:义业、实光、义清、盛义、亲义、祐义、觉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linux/705.html?replytocom=9222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峻德的简介(峻德什么意思)” 的相关文章

秋夕送友人归吴(秋夕送友人归吴翻译)

  本文目录    崔涂《秋夕送友人归吴》全诗赏析 秋天赠友的诗句   ...

谐诗逸句(谐 诗词)

  本文目录    诗逸的诗句诗逸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吃笋的诗句 古人关于鞋子的诗...

醉著(醉著古诗)

  本文目录    带醉的诗句 醉著的意思   带醉的诗句...

辋川集二十首。文杏馆(辋川集·文杏馆的释义)

  本文目录    辋川集的作者是谁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采用的是 辋川集二十...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拼音)

  本文目录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赏析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的注释译文 著...

【双调】沉醉东风_隐居鸱夷革(沉醉东风·闲居)

  本文目录    曹德《【双调】沉醉东风_隐居鸱夷革》原文及翻译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五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