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范云的简介(范云简历)

admin7个月前 (09-08)学习35

  本文目录

  

  1. 诗人史籍记载:范云
  2. 沈约简介及详细资料
  3. 黄庭坚简介
  4. 临泽赋的作者简介

  范云简介:

  范云六岁时随其姑父袁叔明读《诗》,日诵九纸。八岁时遇到宋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谈,范云从容对答,即席作诗,挥笔而成。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从北魏还朝,迁零陵内史,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霄城县侯。居官能直言劝谏,天监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三岁。范云病故后,梁武帝闻讯痛哭流涕,即日御驾临殡。死后追赠侍中、卫将军,赐谥曰文。

  史书记载:

  梁书·卷十三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年八岁,遇宋豫州刺史殷琰于涂,琰异之,要就席,云风姿应对,傍若无人。琰令赋诗,操笔便就,坐者叹焉。尝就亲人袁照学,昼夜不怠。照抚其背曰:卿精神秀朗而勤于学,卿相才也。少机警有识,且善属文,便尺牍,下笔辄成,未尝定藁,时人每疑其宿构。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父在府,时吴兴沈约、新野庾杲之与抗同府,见而友之。

  宋书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未之知也。会游秦望,使人视刻石文,时莫能识,云独诵之,王悦,自是宠冠府朝。王为丹阳尹,召为簿,深相亲任。时进见齐高帝,值有献白乌者,帝问此为何瑞?云位卑,最后答曰:臣闻王者敬宗庙,则白乌至。时谒庙始毕。帝曰:卿言是也。感应之理,一至此乎!转补征北南郡王刑狱参军事,领簿如故,迁尚书殿中郎。子良为司徒,又补记室参军事,寻授通直散骑侍郎、领本州大中正。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仍迁假节、建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初,云与尚书仆射江祏善,祏姨弟徐艺为曲江令,深以托云。有谭俨者,县之豪族,艺鞭之,俨以为耻,诣京诉云,云坐征还下狱,会赦免。永元二年,起为国子博士。

  宋书初,云与高祖遇于齐竟陵王子良邸,又尝接里闬,高祖深器之。及义兵至京邑,云时在城内。东昏既诛,侍中张稷使云衔命出城,高祖因留之,便参帷幄,仍拜黄门侍郎,与沈约同心翊赞。俄迁大司马谘议参军、领录事。梁台建,迁侍中。时高祖纳齐东昏余妃,颇妨政事,云尝以为言,未之纳也。后与王茂同入卧内,云又谏曰:昔汉祖居山东,贪财好色,及入关定秦,财帛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以为其志大故也。今明公始定天下,海内想望风声,奈何袭昏乱之踪,以女德为累。王茂因起拜曰:范云言是,公必以天下为念,无宜留惜。高祖默然。云便疏令以余氏赉茂,高祖贤其意而许之。明日,赐云、茂钱各百万。

  天监元年,高祖受禅,柴燎于南郊,云以侍中参乘。礼毕,高祖升辇,谓云曰:朕之今日,所谓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云对曰:亦愿陛下日慎一日。高祖善之。是日,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以佐命功封霄城县侯,邑千户。云以旧恩见拔,超居佐命,尽诚翊亮,知无不为。高祖亦推心任之,所奏多允。尝侍宴,高祖谓临川王宏、鄱阳王恢曰:我与范尚书少亲善,申四海之敬;今为天下,此礼既革,汝宜代我呼范为兄。二王下席拜,与云同车还尚书下省,时人荣之。其年,东宫建,云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寻迁尚书右仆射,犹领吏部。顷之,坐违诏用人,免吏部,犹为仆射。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少时与领军长史王畡善,畡亡于官舍,贫无居宅,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事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既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因就车握云手曰:不图今日复闻谠言。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初,云为郡号称廉洁,及居贵重,颇通馈饷;然家无蓄积,随散之亲友。

  二年,卒,时年五十三。高祖为之流涕,即日舆驾临殡。诏曰:追远兴悼,常情所笃;况问望斯在,事深朝寄者乎!故散骑常侍、尚书右仆射、霄城侯云,器范贞正,思怀经远,爰初立志,素履有闻。脱巾来仕,清绩仍著。燮务登朝,具瞻惟允。绸缪翊赞,义简朕心,虽勤非负靮,而旧同论讲。方骋远涂,永毘庶政;奄致丧殒,伤悼于怀。宜加命秩,式备徽典。可追赠侍中、卫将军,仆射、侯如故。并给鼓吹一部。礼官请谥曰宣,敕赐谥文。有集三十卷。子孝才嗣,官至太子中舍人。

  南史卷五十七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祖璩之,宋中书侍郎。云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日诵九纸。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曰「公辅才也」。

  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在郢。时吴兴沉约、新野庾杲之与抗同府,见而友之。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俄而沉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云令送书入城内,饷武陵王酒一石,犊一头;饷长史柳世隆鲙鱼二十头,皆去其首。城内或欲诛云,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沉氏。若其违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后除员外散骑郎。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为府主簿。王未之知。后克日登秦望山,乃命云。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又皆大篆,人多不识,乃夜取史记读之令上口。明日登山,子良令宾僚读之,皆茫然不识。末问云,云曰:「下官尝读史记,见此刻石文。」乃进读之如流。子良大悦,因以为上宾。自是宠冠府朝。王为丹阳尹,复为主簿,深相亲任。时进见齐高帝,会有献白乌,帝问此何瑞,云位卑最后答,曰:「臣闻王者敬宗庙则白乌至。」时谒庙始毕,帝曰:「卿言是也。感应之理,一至此乎。」

  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云并随府迁,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子良为云求禄,齐武帝曰:「闻范云谄事汝,政当流之。」子良对曰:「云之事臣,动相箴谏,谏书存者百有余纸。」帝索视之,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曰:「不意范云乃尔,方令弼汝。」

  子良为司徒,又补记室。时巴东王子响在荆州,杀上佐,都下匈匈,人多异志。而豫章王嶷镇东府,多还私邸,动移旬日。子良筑第西郊,游戏而已。而梁武帝时为南郡王文学,与云俱为子良所礼。梁武劝子良还石头,并言大司马宜还东府,子良不纳。梁武以告云。时廷尉平王植为齐武帝所狎,云谓植曰:「西夏不静,人情甚恶,大司马讵得久还私第?司徒亦宜镇石头。卿入既数,言之差易。」植因求云作启自呈之。俄而二王各镇一城。

  文惠太子尝幸东田观获稻,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及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就车握云手曰:「不谓今日复见谠言。」

  永明十年使魏,魏使李彪宣命,至云所,甚见称美。彪为设甘蔗、黄甘、粽,随尽复益。彪笑谓曰:「范散骑小复俭之,一尽不可复得。」使还,再迁零陵内史。初,零陵旧政,公田奉米之外,别杂调四千石。及云至郡,止其半,百姓悦之。深为齐明帝所知,还除正员郎。

  时高、武王侯并惧大祸,云因帝召次曰:「昔太宰文宣王语臣,言尝梦在一高山上,上有一深坑,见文惠太子先坠,次武帝,次文宣。望见仆射在室坐御床,备王者羽仪,不知此是何梦,卿慎勿向人道。」明帝流涕曰:「文宣此惠亦难负。」于是处昭胄兄弟异于余宗室。

  云之幸于子良,江祏求云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翦刀与云,曰:「且以为娉。」云笑受之。至是祏贵,云又因酣曰:「昔与将军俱为黄鹄,今将军化为凤皇,荆布之室,理隔华盛。」因出翦刀还之,祏亦更姻他族。及祏败,妻子流离,每相经理。

  又为始兴内史,旧郡界得亡奴婢,悉付作;部曲即货去,买银输官。云乃先听百姓志之,若百日无主,依判送台。又郡相承后堂有杂工作,云悉省还役,并为帝所赏。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辄共杀害,不则逐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

  迁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至任,遣使祭孝子南海罗威唐颂、苍梧丁密顿琦等墓。时江祏姨弟徐艺为曲江令,祏深以托云。有谭俨者,县之豪族,艺鞭之,俨以为耻,至都诉云,云坐征还下狱,会赦免。

  初,梁武为司徒祭酒,与云俱在竟陵王西邸,情好欢甚。永明末,梁武与兄懿卜居东郊之外,云亦筑室相依。梁武每至云所,其妻常闻跸声。又尝与梁武同宿顾暠之舍,暠之妻方产,有鬼在外曰:「此中有王有相。」云起曰:「王当仰属,相以见归。」因是尽心推事。及帝起兵,将至都,云虽无官,自以与帝素款,虑为昏主所疑,将求入城,先以车迎太原孙伯翳谋之。伯翳曰:「今天文显于上,灾变应于下,萧征东以济世雄武,挟天子而令诸侯,天时人事,宁俟多说。」云曰:「此政会吾心,今羽翮未备,不得不就笼槛,希足下善听之。」及入城,除国子博士,未拜,而东昏遇弑。侍中张稷使云衔命至石头,梁武恩待如旧,遂参赞谟谋,毗佐大业。仍拜黄门侍郎,与沉约同心翊赞。俄迁大司马谘议参军,领录事。

  梁台建,迁侍中。武帝时纳齐东昏余妃,颇妨政事,云尝以为言,未之纳。后与王茂同入卧内,云又谏,王茂因起拜曰:「范云言是,公必以天下为念,无宜留惜。」帝默然。云便疏令以余氏赉茂,帝贤其意而许之。明日,赐云、茂钱各百万。及帝受禅,柴燎南郊,云以侍中参乘。礼毕,帝升辇谓云曰:「朕之今日,所谓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云对曰:「亦愿陛下日慎一日。」帝善其言,即日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以佐命功,封霄城县侯。

  云以旧恩,超居佐命,尽诚翊亮,知无不为。帝亦推心仗之,所奏多允。云本大武帝十三岁,尝侍宴,帝谓临川王宏、鄱阳王恢曰:「我与范尚书少亲善,申四海之敬。今为天下主,此礼既革,汝宜代我呼范为兄。」二王下席拜,与云同车还尚书下省,时人荣之。帝尝与云言及旧事,云:「朕司州还,在三桥宅,门生王道牵衣云,『闻外述图谶云,齐祚不久,别应有王者。官应取富贵』。朕斋中坐读书,内感其言而外迹不得无怪,欲呼人缚之,道叩头求哀,乃不复敢言。今道为羽林监、文德主帅,知管钥。」云曰:「此乃天意令道发耳。」帝又云:「布衣时,尝梦拜两旧妾为六宫,有天下,此妪已卒,所拜非复其人,恒以为恨。」

  其年,云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二年,迁尚书右仆射,犹领吏部。顷之,坐违诏用人,免吏部,犹为右仆射。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少与领军长史王畡善,云起宅新成,移家始毕,畡亡于官舍,尸无所归,云以东厢给之。移尸自门入,躬自营唅,招复如礼,时人以为难。及居选官,任寄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初,云为郡号廉洁,及贵重,颇通馈遗;然家无蓄积,随散之亲友。

  武帝九锡之出,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召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曰:「缓之一月乃复,欲速实时愈,政恐二年不复可救。」云曰:「朝闻夕死,而况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壮焉,重衣以覆之。有顷,汗流于背即起。二年果卒。帝为流涕,即日舆驾临殡,诏赠侍中、卫将军,礼官请谥曰宣,敕赐谥曰文。有集三十卷。子孝才嗣。

  人物生平笃志好学

  沈约左眼有两个瞳孔,腰上有颗紫色的痣,聪明过人。他的父亲沈璞在元嘉三十年(453年)被诛杀,沈约当时年纪还小,偷偷跑掉了,后来赶上朝廷大赦天下,才免于流亡。但也成为了孤儿,家庭贫穷。沈约专心好学,日夜兼读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用功过度而生病,经常把油灯的油少放些好让他早些睡觉。沈约白天读的书,晚上就能背下来,于是对不少典籍都很熟悉,会写文章。

  由宋入齐

  沈约刚做官时任奉朝请。济阳蔡兴宗听说他很有才华而十分看重他。蔡兴宗担任郢州刺史后,任命沈约当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蔡兴宗曾对他的几个儿子说:"记室沈约人才德性都堪作老师和表率,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向他学习。"后来蔡兴宗任荆州刺史,又让沈约担任征西记室参军,并兼任厥西县令。蔡兴宗死后,沈约任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后进京任尚书度支郎。

  齐朝初年,沈约任征虏记室,兼任襄阳县令。侍奉齐朝的文惠太子萧长懋。文惠太子入主东宫后,沈约担任步兵校尉,主管文书记载,在永福省值班,校订四部图书。当时东宫人才济济,而沈约尤其受到赏识与亲睐。每逢值班去见太子,总是谈到太阳落山才出来。当时王侯到东宫,有时不能进宫,沈约总是劝说太子,替王侯传话。太子说:"我平生很懒,很晚才起床,这你是知道的,和你交谈讨论后,就忘记睡觉,如果你要我早点起床,可以时常早些进宫中来。"于是提拔沈约为太子家令,后来又让他兼任著作郎,历任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当时竟陵王也在招徕有才华的人,沈约同兰陵的萧琛、琅笽的王融、陈郡的谢朓、南乡的范云、乐安的任昉等人都在竟陵王门下交游,时称网得天下才子。不久,沈约又兼任尚书左丞,后来又任御史中丞,转车骑长史。

  隆昌元年(494年),沈约被任命为吏部郎,出任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后,提封他为辅国将军,征辟为五兵尚书,升任国子祭酒。齐明帝死后,宰相当权执政,尚书令徐孝嗣让沈约撰写遗诏,提升他为左卫将军,不久又加封通直散骑常侍。

  永元二年(500年),因母亲年老,沈约上书请求免去职位,朝廷改任他为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萧衍在竟陵王的西邸时,与沈约颇有交情。永元三年(501年),萧衍起兵攻占建康城后,任命沈约为骠骑司马,原来所任的冠军将军、征虏将军等职仍然保留。

  积极劝进

  当时萧衍功业已成,天意人愿都归属于他,沈约曾试探性地给萧衍提及代齐的话题,萧衍没有做声。过了几天,沈约又进言说:"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不能指望用淳朴的风气来期许万物,士大夫攀龙附凤,都是希望取得一点点功劳,以保住自己的福禄。如今幼小孩童、放牧的老百姓都知道齐朝的天下已经完了,没有人不说天下应当归您主宰的。天象和人事都表现出改朝换代的迹象,特别是永元以来,这种迹象更加明显。巫师预言说:行中水,作天子。这就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一样明白清楚。上天的意志不能违背,民众的心情不能不顾及。如果是天命决定了的,虽说想谦让推脱,也是不可能的。"萧衍说:"让我再想一想。"

  沈约继续进言道:"您最初在樊、沔一带带兵起义时就应该考虑好,现在帝王的大业已完成,何必再思考呢。过去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刚进入皇宫时,民众便说这是我们的君王。周武王不违背民众的意愿,立即正位也没有再去细想。您自从到了京城,气运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周武王相比,只是快与慢不一样罢了。如果不早日把帝王的大业定下来,顺应天神与人民的愿望,假如有一个人反对,就会损害您的威望与名声。况且人心不像铁和石头一样一成不变,世上的事情也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化,怎么能像建安时的魏武帝那样把人臣的名分留给自己的子孙呢?如果皇帝回到首都,公与卿都在各自的官位上,那么君王与臣子的名分就定下来了,不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君王在上很贤明,臣子们在下面很忠诚,怎么还会有人敢和您一起作乱呢?"萧衍认同了沈约的看法。

  沈约离开后,萧衍召见范云并告诉他沈约的意见,范云的回答也和沈约的观点基本一致。萧衍说:"看来聪明人的看法无意中一致了,你明天早晨和沈约一起再来。"范云出来告诉沈约,沈约说:"你一定要等我一起去。"范云答应了他的要求。而第二天沈约偷偷在范云的前面进宫去见萧衍,萧衍让他先筹划有关事项,沈约从怀中取出早就写好的诏书和官员设定情况的文书,萧衍看后基本没有改动。过了一会儿范云到了,到宫殿门前没法进去,在寿光阁外面来回走动,口中不停地说"怪事"。沈约出来后,范云问他说:"结果怎么样?"沈约把手抬起来指向左边,范云笑着说:"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过了一会,萧衍便召见范云并对他说:"平时和沈约待在一起,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今天他的才能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真算得上见解高明的人。"范云说:"您重新认识了沈约,也和沈约现在重新认识了您是一样啊!"萧衍说:"我从发兵起义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功的臣子和将领,确实有他们的功劳,然而完成帝王大业,功在你和沈约两位。"

  荣宠一时

  梁台建立后,沈约担任散骑常侍、吏部尚书,还兼任右仆射。萧衍祭天登上帝位后,沈约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食邑千户。沈约接到诏书的当天,右仆射范云等二十多人都来拜望祝贺,当官的和老百姓都以此为荣耀,感到很光彩。很快,沈约又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仍然任散骑常侍。不久又兼任领军,加侍中官职。

  天监二年(503年),沈约的母亲去世,皇帝亲自前往凭吊。因沈约年老体衰,不能悲伤过度,所以皇帝派中书舍人帮沈约谢绝宾客来访。朝廷举用沈约任镇军将军、丹阳尹,可以设定辅佐的员吏。服丧完毕,沈约被提升为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关尚书八条事,后又被提升为尚书令,仍兼任原来的侍中、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等职。沈约多次上书请求辞官后,改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前将军,可以设定辅佐的员吏,仍兼任侍中,不久又提升为尚书令,兼太子少傅。

  天监九年(510年),沈约改任左光禄大夫,仍兼任侍中、太子少傅,赐给演奏乐曲的乐队一部。

  忧惧而死

  沈约虽长期担任宰相职位,但他自己却对御史台的工作有兴趣,不少人也都认为他适合在御史台任职,但梁武帝始终不取用他,于是沈约请求辞职,又得不到梁武帝的同意。沈约与徐勉向来很好,便给徐勉写信向他诉说。徐勉在梁武帝面前为他求情,请求按三司的标准让沈约告老还乡,梁武帝没有同意,只是给沈约增加了鼓乐的种类和乐队人员。不久加封特进,仍任光禄、侍中、少傅等职。

  梁武帝对大臣张稷心存旧怨。张稷死后,梁武帝同沈约谈起此事,沈约说:"尚书左仆射出任边境州郡的刺史,这是过去的事,何必要再提它呢?"梁武帝认为沈约在庇护亲家,便很气愤地说:"你说这种话,还算是忠臣吗?"接着便起驾回宫。沈约很恐慌,竟没注意到皇帝已起身回宫,仍然呆坐在那里。回到家后,沈约仍心神不定,未至床边便坐下,以致坐空而摔倒在地上,并因此而得病。病中梦见齐和帝萧宝融用剑割断了他的舌头。请来巫师察看的结果竟跟他梦中所见相一致,于是沈约请道士向上天奏赤章,说梁武帝萧衍禅代之事并不是自己的主意。梁武帝派御医徐奘去给沈约看病,回宫后徐奘将这些情况全都告诉了梁武帝。

  在此之前,沈约曾陪同梁武帝宴游,正赶上豫州献上时令贡品栗子,直径达一寸半,梁武帝对此感到很新奇,问沈约说:"史书上关于栗子的典故有多少呢?"并和沈约一起将所记忆之事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所知的比高祖少三件事。出宫后沈约对人说:"皇帝很要面子,护短,如不让着他他就会羞愧而死。"梁武帝认为他的言论太不恭敬,要惩治他。经徐勉恳切地劝谏,梁武帝才罢休。而这次听说了赤章的事,梁武帝特别生气,多次派使者谴责沈约,沈约恐惧而死。

  天监十二年(513年),沈约于任上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将沈约的諡号定为"文",梁武帝说:"沈约的才情,还没全部表达出来,应该用隐字",于是改諡号为"隐"。

  主要影响政治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衍攻下建康,但对称帝一事犹豫不决,沈约此时抓住时机力劝萧衍称帝。萧衍坚定了决心之后,沈约又连夜帮助萧衍起草诏书。而在梁朝建立后,在关于齐和帝的处置问题上,沈约又主张杀掉齐和帝以绝后患。可以说,沈约助梁武帝萧衍成就帝业,是南朝梁的开国功臣之一。

  史学

  在史学研究上,沈约博物洽闻,于晋、宋、齐、梁四代之史皆有撰述,所撰《宋书》更成传世之作。在沈约编纂《宋书》之前,南朝宋人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等已相继编纂《宋书》。其中,徐爰以何承天、苏宝生编纂的《宋书》可谓集《宋书》编纂之大成。徐爰所修《宋书》虽流行于当时,但沈约指出其存在诸多问题,多非实录,难以取信。针对徐爰《宋书》存在的种种不足,沈约在兼采众家关于《宋书》编纂成就的基础上,制成新史。从齐永明五年(487年)春天,他奉诏修撰《宋书》,于次年二月完成了纪传部分70卷,随后又耗时多年精心编纂《宋书》诸志,最终刊成《宋书》100卷。沈约对于如何编纂一部新《宋书》,有着全局的观念和全面的思考。他首先重新确定了全书记载的范围,将"非关后代"的晋史人物一并刊除。在此基础上,对徐爰所纂《宋书》中臧质、鲁爽、王僧达等人物传记重加改写,删改因本朝人写本朝事而造成的曲笔讳饰;在史料的取舍上趋于客观,力求对于刘宋历史的撰写达于"实录"。同时,沈约还就徐爰旧本所缺的内容,补撰了自永光以来14年间的史事,从而使得刘宋一代之史臻于完备。

  沈约撰成《宋书》"八志"是其重大功绩,"八志"共30卷,分别为《律历志》3卷、《礼志》5卷、《乐志》4卷、《天文志》4卷、《符瑞志》3卷、《五行志》5卷、《州郡志》4卷、《百官志》2卷。沈约承继前代史家重"通"的编纂理念,历经多年,著成八篇典志,于典制记载溯源秦汉,尤详魏晋,弥补了《三国志》、《后汉书》缺载典制的缺陷。

  沈约开创了"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所谓"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即记载某人或某事的过程,因牵涉其他人或事,而为之附带记载,以省去为之重新立传。从《宋书》的记载来看,这种"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极为普遍,如《刘道规传》附带叙述刘遵履历,《庐陵王义真传》附带记载段宏履历,《何承天传》附带叙述谢元履历,《何尚之传》附带叙述孟觊履历,《谢灵运传》附带叙述荀雍、羊璿之、何长瑜三人履历等。这种方法对后来史家的历史撰述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萧子显撰写《南齐书》便承继了这种编纂方法。

  此外,沈约还在《宋书》之中,灌注了他对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地位升降、佛教在南朝的传播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张力、南北民族矛盾与融合等现实问题的深沉思考,提高了《宋书》的质量,使之在中古时期产生的多部断代体正史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文学

  沈约是永明体的倡导者之一,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领导了时代的风气。

  辞赋

  沈约的辞赋作品,由于六朝文献的严重散失,其中大部分已经佚去,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从唐代欧阳询所编的类书《艺文类聚》中辑出的十篇辞赋的片断,和《梁书·沈约传》所收录的《郊居赋》一篇全文了。虽然总共只有十一篇,且其中十篇是残篇,但是通过仔细研读、细致分析,从这为数不多的沈约现存辞赋作品中,可以看出,沈约的辞赋,既有对楚辞的继承、对前代咏鸟传统的延续,也有对潘岳《闲居赋》和谢灵运《山居赋》的借鉴,更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从而形成了其辞赋的独特之美。韵律之美是沈约辞赋最鲜明的特点,讲究押韵,追求对偶工整,善于运用双声叠韵、行文讲究平仄等使沈约辞赋形成了一种声律的和谐,读起来回环往复、朗朗上口。沈约不仅倡导声律论,而且身体力行,创作出具有声律之美的辞赋作品,努力践行着自己的理论。沈约的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使自己的作品具备独特的声律之美,深受世人的喜爱,而且为后世律赋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沈约提倡的文章"三易"说理论,不仅开创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新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文坛写作用典过多、语言晦涩难懂的弊病,而且对于引领"易用事"、"易识字"、"易诵读"的正确文学发展方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诗歌

  在"永明体"诗人中,沈约占有重要地位。沈约作诗,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写作手法高超,艺术上别具特色。首先,感情真挚、婉转动人是沈约诗歌最显著的特色。钟嵘评其诗"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这里"长于清怨"的意思应指沈约诗歌善于感叹世人身世遭遇的不幸,其中也暗含了一些对社会、时代不满的成分。不仅如此,沈约诗中还蕴藏了诗人个体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是比较坦率地表露,尤其突出表现在其与朋友交往、送别、怀念、咏怀类的诗歌中,但是这样袒露的诗歌毕竟是少数,沈约诗歌中更多的不是袒露胸襟的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外显,而是经过压抑的深沉感情的含蓄表现。其次,沈约诗歌已有较为成熟的意象。其诗中,意象的巧妙使用使得其诗意脉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并且由于沈约自身内敛而含蓄的个性特征,使其诗歌中意象所能承载的意脉空间更为深沉而内化,不再是一看到底的直白表现,这一点在其时间意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再次,沈约诗歌善引典故,尤精对偶。沈约学识渊博,其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典故,并将其呈现为工整的对偶。

  音韵

  沈约声律论的核心是"四声八病"说,"四声"是按照汉字读音四个声调的特点,以汉字的平声为格律中的平,以汉字中的上、去、入三声作为格律中的仄,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将平声仄声交错使用,以构成声音的抑扬错落之美;"八病"则是列出作诗时力求不犯的八种病犯,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八病"具体为何,说法不一。)

  "四声八病"是沈约声律理论的核心,也是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声律论,从创作实践到理论的产生,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以此为指导纲领,永明文人在创作上有了更为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

  藏书

  沈约喜欢书籍,收集图书达两万卷,当时京城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是南朝中国藏书第一大家。沈约不仅好藏书,亦致力藏书的利用。史乘记载,沈约注意识拔笃学之士,并在图书资料方面,尽其家藏以提供方便。如同时代的王筠,即得到沈约多次赠书,成为藏书界之美谈。尽管史乘所载,仍显粗略,但沈约的藏书理念,在只言片语中阐发得还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沈约继承了东汉文学家蔡邕关于图书藏用的理念,不独藏书之私藏,且致力于藏书为人才所用,为社会所用。其次,提出了藏书"遇贤者与之"的思想。沈约鉴于古往今来藏书家子孙失书、散书的教训,提出了"凡书多与人","遇贤者与之为高"的思想。

  思想

  沈约的思想比较复杂,佛、道思想对他深有影响,沈约致力于弘扬佛法,他既积极参与事佛礼佛活动,又通过撰写诸如《形神论》、《神不灭论》等崇佛之文,将其对"空有之说"的伏膺和体悟,具体落实为对范缜"神灭论"的卖力围剿。而在建武年间,因为齐明帝笃信道术,沈约也开始热衷于道教,期间,他写了很多体现仙道思想的作品。

  虽然如此,但沈约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家思想。但他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儒士,他的儒家思想中掺杂着浓厚的道、佛思想。沈约是以儒学为本,而又佛、道兼修,三家思想兼容并蓄,从而形成了沈约独特的思想。

  历史评价

  南朝宋大臣蔡兴宗: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梁武帝萧衍:生平与沈休文群居,不觉有异人处;今日才智纵横,可谓明识。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也。

  《梁书》:①约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勤请退,而终不能去,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②昔木德将谢,昏嗣流虐,惵惵黔黎,命悬晷漏。高祖义拯横溃,志宁区夏,谋谟帷幄,实寄良、平。至于范云、沈约,参预缔构,赞成帝业;加云以机警明赡,济务益时,约高才博洽,名亚迁、董,俱属兴运,盖一代之英伟焉。③高祖旁求儒雅,文学之盛,焕乎俱集,其在位者则沈约、江淹、任防,并以文章妙绝当时。

  魏徵《隋书》:①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②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于时作者,济阳江淹、吴郡沈约、乐安任昉、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巨鹿魏伯起等,并学穷书圃,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英华秀发,波澜浩荡,笔有余力,词无竭源。方诸张、蔡、曹、王,亦各一时之选也。

  元代文论家陈绎曾《诗谱》:沈约佳处靳削可爱,自拘声病,气骨茶然。唐诸家声律皆出此。

  清初诗论家陈祚明:休文诗体,全宗康乐,以命意为先,以炼气为主;辞随意远,态以气流,故华而不浮,隽而不靡。......大抵多发天怀,取自然为诣极;......骤而咏之,渢渢可爱;细而味之,悠悠不穷。......他人虽丽不华,休文虽淡有旨,故应高出时手,卓然大家。

  清代诗人沈德潜:①《说诗晬语》:"隐侯短章,略存古体。②《古诗源》:家令诗,较之鲍谢,性情声色,俱逊一格矣。然在萧梁之代,亦推大家。以边幅尚阔,词气尚厚,能存古诗一脉也。

  轶事典故不计前嫌

  沈约小时候贫穷无靠,曾向族人乞讨,讨得几百斛米,但却被族人侮辱,他将米全部倒在地上离家出走。到后来富贵显赫后,不因此事记恨,反而因此被同郡的人传颂。

  怀旧之情

  有一次沈约陪皇帝宴游,席中有一位女乐师是齐朝文惠太子的宫人。皇帝问她认不认识在座的人,她说:"只认识沈家令。"沈约听后顿生怀旧之念,伏在座位上哭,皇帝也感到悲伤,为此中止了酒宴。

  沈约瘦腰

  沈约晚年,多次上书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同意。于是在给好友徐勉的书信中说:"我每过一段时间,腰带就要缩紧几个孔,用手握胳膊,臂围大概每个月要瘦半分。按这样推算,怎能支撑得很久呢?"由此有了"沈约瘦腰"的典故。

  人际关系关系姓名简介祖父沈林子南朝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南朝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母亲谢氏-儿子沈镟字士规,袭爵,位至司徒右长史。沈趋字孝鲤,亦知名,位至黄门郎。孙子沈寔沈镟长子。沈众沈镟次子,字仲师。官至起部尚书。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西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翁,又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他是北宋的大诗人,被尊为江西诗派的始祖。

  黄庭坚对于写字非常的用功,早年学过北宋初期书法家周越的字,后来认为有俗气,力求摆脱,便改学颜真卿与杨凝式、李建中,并且上溯二王。他主张要在用笔上汲取二王的精神,反对模拟二王的字形。此外,他还取法张旭、怀素、高闲、苏舜钦等人,又受到汉代石刻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如:伏波神祠诗卷,笔力遒劲,结体紧密,大小相间,左右揖让,虽是行书,却将晋人草书的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论其笔法则从颜真卿出。这就是融会古今,寓变古于法度之中的又一例证。黄庭坚的草书笔法出自张旭、怀素,而结体的疏密、用笔的顿挫,较张、怀更为可观。他自言「得草书三昧」,显然非夸张之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生平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佑三年(1051年),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佑四年(1052年),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供职京师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着作佐郎。

  宋元佑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佑二年(1087年),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流寓江汉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暮年余晖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宁二年(1103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05年),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佑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黄庭坚的故事

  与黄光和尚

  黄庭坚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3)来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称花光和尚。仲仁酷爱梅花,每值春暖花开,他就终日坐卧花间,吟诵赏玩。曾于月夜见梅影映窗,疏影摇曳,悄然可爱,于是欣然提笔摹写。此后,他的梅花画技大进,将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横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墨梅画法的始祖。黄庭坚对仲仁画作称叹不已,夸他所画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观和苏轼留下的诗卷给黄庭坚观赏,并且画梅数枝及烟外远山相赠。苏、秦都是黄庭坚在京城的至交挚友,但两人均先他而逝。在长沙,黄庭坚遇到了秦观的儿子和女婿。穷困潦倒的他们,正护送秦观灵柩北上。黄庭坚见到两位晚辈,竟握着他们的手失声痛哭,随即赠银二十两作办丧事之用。此时此地,又见亡友遗作,想起官路飘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汹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苏诗卷思二国士不可复见开卷绝叹因花光为我作梅数枝及画烟外远山追少游韵记卷末》。

  快阁名闻天下

  中国南方楼台亭阁甚多,但快阁算得上是中国闻名的古阁楼建筑之一。快阁雄踞在泰和县城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年)赋下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着”。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为母亲洗涤

  史载: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与舅舅斗对

  有一天,李常来到黄庭坚家,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吟顶真上联道: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见舅父又来考试,黄庭坚非常高兴,才思益发敏捷。他从手中握的那管毛笔得到启发,立即答对出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李常见外甥小小年纪便能对出这样难度较大的联句,从此对黄庭坚更加器重、爱护,着意精心栽培,使之进步更快。

  收藏中华震旦角石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览上,一块曾经由黄庭坚收藏的珍贵化石当之无愧成为“镇展之宝”。它是一块距今4.6亿年的“中华震旦角石”,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左侧保留了黄庭坚的真迹。长度达到19厘米、宽11.4厘米、高度2.5厘米,表面很光滑。左侧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诗: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并署名“庭坚”,下方还有章。该诗文是黄庭坚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黄庭坚在1079年,也就是被罢免国子监教授之后其前往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期间所得。这块“中华震旦角石”并不算大,但由于刻有黄庭坚的诗文,它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人类所收藏的化石标本。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同他的前辈一样,黄庭坚对西昆体也是猛烈攻击的。西昆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为了在艺术上摆脱西昆诗人的影响,从欧阳修、梅尧臣开始就企图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到北宋中叶以后,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旧党争的风险,即使许多诗人愈来愈脱离现实;当时大量书籍的刊行,封建文化的高涨,又使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务求争新出奇(注:欧阳修与梅尧臣书,不满意当时人作白兔诗“皆以常娥月宫为说”,苏轼《聚星堂雪》诗“禁体物语”,皆见当时诗人争新出奇的风气,到黄庭坚更变本加厉。)。这样,他们虽努力在诗法上向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学习,却未能更好地继承杜甫、白居易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摆脱了西昆体的***,又走上了新的***道路。这就是从北宋后期逐渐形成的江西诗派。这一派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黄庭坚在这派诗人里影响特别大,所以有此称呼。《苕溪渔隐丛话》曾称引黄庭坚的诗说:“随人作计终后人。”又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可见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开辟道路的雄心的。然而他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倾向。那么怎样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呢?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出新。他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神奇”。比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须。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进一步用空谷的清风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就有了新的意思。又如后人根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已近俗滥。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意思就深了一层,而且符合于这些文人的雅趣。这些运用书本材料的手法,实际是总结了杜甫、韩愈以来诗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的。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拟、剽窃不同之处,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见的字面。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剥。为了同西昆诗人立异,他还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连向来诗人讲究声律谐协和词彩鲜明等有成效的艺术手法也抛弃了。象下面这首诗是比较能表现他这一方面的特点的。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这是他答和苏轼的一首诗。开首四句说他的诗没有苏轼那样阔大的气象。中间十二句写苏轼对他的赏识,同时表现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涧壑里的枯松,波涛推不动,万牛挽不前的。结四句说他儿子或可以同苏轼的孙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说他的诗不能同苏轼相比。这正是后来江西派诗人说的“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用一种诙谐取笑的态度表示他们的情谊。这诗从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变尽建安以来五言诗人熟习的道路。然而比之曹植赠丁仪、沈约寄范云、杜甫赠李白等诗篇,黄庭坚虽然字敲句打,作意出奇,却仍未能有效地表达他的真情实感。当然,作为一个开创诗流派的艺术大匠,黄庭坚的诗并不是每篇都这样生硬的。当他受到真情实境的激发,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刻意好奇的习气时,依然能够写出一些清新流畅的诗篇,象下面的例子。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宋诗最初形成反西昆的流派,是由于当时作者如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的面向现实,以诗配合他们的政治斗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黄庭坚论诗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又说:“其发为讪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显然,这是取消了诗歌的战斗作用,其结果必然要走上脱离现实、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道路,偏离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方向。

  《临泽赋》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文学家范云所作。范云(433年-481年),字道明,河内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魏文学家,官至户部郎中。他是《南齐书·经籍志》中的《上古述》作者之一,也是当时文坛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临泽赋》是他所作的一篇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赞美临泽的自然景色、赞美神仙及其所在的名山胜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神的融合和和谐。范云的事迹并不是特别详细,但他的这篇赋文被后世评价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唐韩愈颇为推崇的篇目之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php/392.html?replytocom=1128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范云的简介(范云简历)” 的相关文章

摸鱼儿(梅)(嗯摸鱼儿)

  本文目录    求《摸鱼儿》诗词及鉴赏 摸鱼儿辛弃疾以春天 《摸鱼儿》这首诗...

清豁的简介(清豁禅师)

  本文目录    十二种颜色的简介 臧克家的简介 朱元璋的简介...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满江红.中秋)

  本文目录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京镗)诗句译文赏析 中秋佳节赏月的诗句...

题画(题画 袁枚)

  本文目录    《画》是不是题画诗 《题画》的诗意是什么 什么叫做题画诗...

谐诗逸句(谐 诗词)

  本文目录    诗逸的诗句诗逸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吃笋的诗句 古人关于鞋子的诗...

赵师严的简介(赵师严的简介是什么)

  本文目录    赵香宋的简介 严范孙简介及详细资料 义和团首领赵三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