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下泉(下泉比喻什么)

admin7个月前 (09-08)学习24

  本文目录

  

  1. 下泉的解释
  2. 下泉古诗和意思
  3. 下泉赏析
  4. 诗经 下泉

  下泉的解释

  地下,犹言黄泉。《南史·任昉传》:“范、张欵欵于下泉,尹、班陶陶于永夕。”唐白居易《思旧》诗:“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宋梅尧臣《和原甫陪永叔题枯菊》诗:“愿公时饮酒,周孔今下泉。”谓下流的泉水。《诗·曹风·下泉》:“洌彼下泉,浸彼苞稂。”毛传:“下泉,泉下流也。”《诗序》谓《下泉》为“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后用为思念明君的典实。汉王粲《七哀诗》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词语分解

  下的解释下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方面,方位:两泉的解释泉á从地下流出的水源:泉源。泉瀑。甘泉。温泉。喷泉。黄泉(旧时称人死后所在的地方。亦作“九泉”)。古代钱币的名称。姓。部首:水。

  1、古诗原文

  《下泉》

  佚名〔先秦〕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__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2、古诗译文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流动,一丛丛狗尾草浸在寒泉中。梦中醒来我连连长吁短叹,深深怀念繁华的周国京城。

  寒凉的泉水在下涔涔涌流,一丛丛艾蒿草浸在寒泉里。睡梦中醒来我不住地叹息,深深怀念富庶的都城旧地。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涌动,丛丛筮草被淹没在寒水流。一觉醒来我总是哀声叹气,深深怀念昔日里故都神游。

  那时节黍苗青青多么繁茂!滋润它们的自有雨顺风调。四方的诸侯都来朝见天子,贤德高贵的郇伯亲切慰劳。

  3、古诗赏析

  此诗兴中有比,开头以寒泉水冷,浸淹野草起兴,喻周室的内乱与衰微。而这,亦写出了王子_触景生出的悲情。接着以直陈其事的赋法,慨叹缅怀周京,充溢浓郁的悲凉之感。而三章的复沓叠咏,更是把这种悲凉之感推到了一个极点上。到了末章,却来了一个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说到周王朝鼎盛之时,万国朝拜的盛况。或者又如红楼中,经历过至盛的繁华之后,终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彼时穿了大红猩猩毡,行走于雪野中的落魄公子宝玉,大概也会想起往年家族极盛,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梨香院女孩唱的那支“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的曲子。

  此诗兴中有比,开头以寒泉水冷,浸淹野草起兴,喻周室的内乱与衰微。而这,亦写出了王子_触景生出的悲情。接着以直陈其事的赋法,慨叹缅怀周京,充溢浓郁的悲凉之感。而三章的复沓叠咏,更是把这种悲凉之感推到了一个极点上。到了末章,却来了一个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说到周王朝鼎盛之时,万国朝拜的盛况。或者又如红楼中,经历过至盛的繁华之后,终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彼时穿了大红猩猩毡,行走于雪野中的落魄公子宝玉,大概也会想起往年家族极盛,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梨香院女孩唱的那支“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的曲子。

  此诗的前三章,是《诗经》中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各章仅第二句末字“稂”“萧”“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而这又恰好在换韵的位置,易字目的只是通过韵脚的变化使反覆的咏唱不致过于单调,而三章的意思则是完全重复的,不存在递进、对比之类句法关系。第四章在最后忽然一转,这种转折不仅在语句意义上,而且在语句结构上都显得很突兀。因此古往今来,不乏对此特加注意的评论分析。有人大加赞赏,如清人陈继揆牛运震;也有人极表疑惑,如宋人王柏和今人向熹。持怀疑论者有一定道理,但除非今后在出土文物中发现错简之前的原有文句,否则这种怀疑本身仍将受人怀疑。何况检《国风》一百六十篇,就会发现虽然三章复沓叠咏的有不少,如《周南·_木》《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郑风·缁衣》等等,但三章复沓叠咏之后再加上句式不同的一章那样的结构并非一无所见(如《邶风·燕燕》即是)。语句部分重复在《国风》、《雅颂》中也可以找出一些(如“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就见于《_风·__》《邶风·泉水》《卫风·竹竿》三篇中),更不能据此径自说某句是某诗的错简。并且,此诗第四章的前两句与前三章的前两句相比较,“昔时苗黍,今则苞稂;昔时阴雨,今则冽泉”(清陈继揆《读诗臆补》),可谓“字字对照,直以神行”(清陈震《读诗识小录》),在内容上也是互有关联的。正是因为以寒泉浸野草喻周室内乱势衰的比兴加上慨叹缅怀周京直陈其事的赋法本身已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所以末章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就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这样的艺术效果当然是独具魅力的。从这一点上说,完全有理由将《下泉》一诗置于《国风》的优秀篇章之列。

  《诗经: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注释:

   1、冽:寒冷。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

   2、苞:丛生。稂:一种莠一类的野草。毛传:稂,童粱。非溉草,得水而病也。也有人说稂是长穗而不饱实的禾。

   3、忾:叹息。寤:醒。

   4、周京:周朝的京都,天子所居,下文京周、京师同。

   5、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

   6、蓍: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

   7、芃芃:茂盛茁壮。毛传:芃芃,美貌。

   8、膏:滋润,润泽。

   9、有王:郑笺:有王,谓朝聘于天子也。

   10、郇伯:毛传:郇伯,郇侯也。郑笺: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何楷《经世本古义》则据齐诗之说以为是指晋大夫荀跞。盖郇、荀音同相通假。兹从齐诗说。劳:慰劳。

  译文:

  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童粱浸朽腐。

  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都。

  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艾蒿浸凋零。

  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城。

  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蓍草浸烂死。

  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师。

  茂盛黍苗长势旺,一场好雨滋润它。

  四方诸侯朝天子,郇伯亲自慰劳他。

  赏析:

  《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唐孔颖达疏申其意曰: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上三章皆上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二句言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亦取思治说,但又称: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而宋朱熹《诗集传》另发挥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其《诗序辨说》又道: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

  此外,影响较大的有伤周衰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刘沅《诗经恒解》云:周衰,大国侵陵,小国日削,王纲解而方伯无人,贤者伤之而作。另又有美晋大夫荀跞说,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据汉焦赣《易林-蛊之归妹》繇辞下泉苞粮,十年无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认为《下泉》,曹人美荀跞纳周敬王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何氏阐明齐诗、说,深于诗义有裨,从其说。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高亨《诗经今注》亦从之。据《左传》记载,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王子猛立,是为悼王,王子朝因未被立为王而起兵,周王室遂发生内乱。于是晋文公派大夫荀跞率军迎悼王,攻王子朝。不久悼王死,王子匄,即丐、被拥立即位,是为敬王。何楷说:今考诗与《春秋》事相符合。焦氏所传确矣。同上、诚然如此。又《春秋》记周敬王居于狄泉,又名翟泉,在今洛阳东郊,有人认为即《下泉》一诗中之下泉,如此说成立,又是美晋大夫苟跞说之一证。鉴于以上根据,并吸取《毛诗序》等说的合理成分,兹从高亨《诗经今注》的说法: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首诗。

  此诗的前三章,是《诗经》中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各章仅第二句末字稂、萧、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而这又恰好在换韵的位置,易字目的只是通过韵脚的变化使反覆的咏唱不致过于单调,而三章的意思则是完全重复的,不存在递进、对比之类文言文句式关系。第四章在最后忽然一转,这种转折不仅在语句意义上,而且在语句结构上都显得很突兀。因此古往今来,不乏对此特加注意的评论分析。有人大加赞赏,如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读末章正如唐天宝乱后,说到贞观盛时,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牛运震《诗志》说:末章忽说到京周盛时,正有无限忾想,笔意俯仰抑扬,甚妙。也有人极表疑惑,如宋王柏《诗疑》说:《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乃与《小雅》中《黍苗》相似按,《黍苗》首章句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疑错简也。今人向熹《诗经语言研究》也说:《下泉》末章与前三章文言文句式内容不相类,却与《黍苗》首章相似。除了编简错乱,把《黍苗》诗的一章误入《下泉》,很难说出别的理由。持怀疑论者有一定启发,但除非今后在出土文物中发现错简之前的原有文句,否则这种怀疑本身仍将受人怀疑。何况检《国风》一百六十篇,就会发现虽然三章复沓叠咏的有不少,如《周南-樛木》、《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郑风-缁衣》等等,但三章复沓叠咏之后再加上句式不同的一章那样的结构并非一无所见如《邶风-燕燕》即是、。语句部分重复在《国风》、《雅颂》中也可以找出一些如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就见于《蝃蝀》、《泉水》、《竹竿》三篇中、,更不能据此径自说某句是某诗的错简。并且,此诗第四章的前两句与前三章的前两句相比较,昔时苗黍,今则苞稂;昔时阴雨,今则冽泉清陈继揆《读诗臆补》、,可谓字字对照,直以神行清陈震《读诗识小录》、,在内容上也是互有关联的。正是因为以寒泉浸野草喻周室内乱势衰的比兴加上慨叹缅怀周京直陈其事的赋法本身已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所以末章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就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这样的艺术效果当然是独具魅力的。从这一点上说,完全有理由将《下泉》一诗置于《国风》的优秀篇章之列。

  白云泉

  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译文及注释】

   1、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2、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赏析】

  《白云泉》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苏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号称吴中第一水的白云泉,清冽而晶莹;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后句尤为传神,表现白云闲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强调白云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种景况,对身为州刺史政务繁忙的诗人来说,不禁产生了羡慕之情。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情,言浅旨远,寄托遥深,情趣盎然。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

  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白云泉

  《白云泉》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翻译: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

  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

  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

  何要奔冲山下去,

  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赏析: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幽涧泉

  李白幽涧泉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

  木而长吟。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乃缉商缀羽,

  潺湲成音。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幽涧泉,

  鸣深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php/392.html?replytocom=831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下泉(下泉比喻什么)” 的相关文章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越调·天净沙 秋翻译)

  本文目录    王和卿《【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及翻译赏析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

见志(见志诗)

  本文目录    梦见励志 见志的解释 见志不从文言文翻译...

贺新郎(又和)(贺新郎又和谁结婚)

  本文目录    张元干《贺新郎》意思 贺新郎的词牌格律 这首《贺新郎》是谁写...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拼音)

  本文目录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赏析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的注释译文 著...

卓田的诗(卓 诗句)

  本文目录    秋天落叶的诗 关于添丁的诗句 关于白鹭与晚霞的诗句...

湖边采莲妇(湖边采莲妇李白拼音)

  本文目录    白居易 采莲曲 古诗中有采莲的诗句 关于采莲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