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咏史诗。东晋(咏史东汉)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61

  本文目录

  

  1. 胡曾的代表作咏史诗
  2. 怀古诗(咏史诗)
  3. 咏史怀古诗10首
  4. 咏史诗在唐代走向繁盛的原因

  咏史诗·细腰宫:楚王辛苦战无功,国破城荒霸业空。唯有青春花上露,至今犹泣细腰宫。咏史诗·荆山: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

  咏史诗·金谷园:一自佳人坠玉楼,繁华东逐洛河流。唯余金谷园中树,残日蝉声送客愁。

  咏史诗·湘川: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涕竹成纹。不知精魄游何处,落日潇湘空白云

  咏史诗·武陵溪:一溪春水彻云根,流出桃花片片新。若道长生是虚语,洞中争得有秦人。

  咏史诗·博浪沙: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

  咏史诗·函谷关: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咏史诗·泸水: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咏史诗·吴江:子胥今日委东流,吴国明朝亦古丘。大笑夫差诸将相,更无人解守苏州。

  咏史诗·鲁城:鲁公城阙已丘墟,荒草无由认玉除。因笑臧孙才智少,东门钟鼓祀鶢鶋。

  咏史诗·华亭:陆机西没洛阳城,吴国春风草又青。惆怅月中千岁鹤,夜来犹为唳华亭。

  咏史诗·沛宫: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咏史诗·夷门:六龙冉冉骤朝昏,魏国贤才杳不存。唯有侯嬴在时月,夜来空自照夷门。

  咏史诗·汉江:汉江一带碧流长,两岸春风起绿杨。借问胶船何处没,欲停兰棹祀昭王。

  咏史诗·隆中山: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安得先生出旧庐?

  咏史诗·五湖:东上高山望五湖,雪涛烟浪起天隅。不知范蠡乘舟后,更有功臣继踵无。

  咏史诗·西园:月满西园夜未央,金风不动邺天凉。高情公子多秋兴,更领诗人入醉乡。

  咏史诗·铜雀台:魏武龙舆逐逝波,高台空按望陵歌。遏云声绝悲风起,翻向樽前泣翠娥。

  咏史诗·郴县: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

  咏史诗·成都: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

  咏史诗·李陵台: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

  咏史诗·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咏史诗·东山: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

  咏史诗·玉门关: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咏史诗·凤凰台:秦娥一别凤凰台,东入青冥更不回。空有玉箫千载后,遗声时到世间来。

  咏史诗·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咏史诗·望思台:太子衔冤去不回,临皋从筑望思台。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

  咏史诗·会稽山:越王兵败已山栖,岂望全生出会稽。何事夫差无远虑,更开罗网放鲸鲵。

  咏史诗·秦庭:楚国君臣草莽间,吴王戈甲未东还。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

  咏史诗·铜柱:一柱高标险塞垣,南蛮不敢犯中原。功成自合分茅土,何事翻衔薏苡冤。

  咏史诗·杜邮: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五湖烟月无穷水,何事迁延到陆沉。

  咏史诗·牛渚:温峤南归辍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谁知万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跃马人。

  咏史诗·岘山:晓日登临感晋臣,古碑零落岘山春。松间残露频频滴,酷似当时堕泪人

  咏史诗·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咏史诗·姑苏台:吴王恃霸弃雄才,贪向姑苏醉醁醅。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咏史诗·武昌: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

  咏史诗·金陵:侯景长驱十万人,可怜梁武坐蒙尘。生前不得空王力,徒向金田自舍身。

  咏史诗·彭泽:英杰那堪屈下僚,便栽门柳事萧条。凤凰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

  咏史诗·嶓冢: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当时若诉胼胝苦,更使何人别九州?

  咏史诗·傅岩:岩前版筑不求伸,方寸那希据要津。自是武丁安寝夜,一宵宫里梦贤人。

  咏史诗·孟津: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

  咏史诗·长安:关东新破项王归,赤帜悠扬日月旗。从此汉家无敌国,争教彭越受诛夷。

  咏史诗·泜水:韩信经营按镆铘,临戎叱咤有谁加。犹疑转战逢勍敌,更向军中问左车。

  咏史诗·四皓庙:四皓忘机饮碧松,石岩云殿隐高踪。不知俱出龙楼后,多在商山第几重。

  咏史诗·汉中:荆棘苍苍汉水湄,将坛烟草覆馀基。适来投石空江上,犹似龙颜纳谏时。

  咏史诗·云梦:汉祖听谗不可防,伪游韩信果罹殃。十处辛苦平天下,何事生擒入帝乡。

  咏史诗·高阳:路入高阳感郦生,逢时长揖便论兵。最怜伏轼东游日,下尽齐王七十城。咏史诗·四皓庙:四皓忘机饮碧松,石岩云殿隐高踪。不知俱出龙楼后,多在商山第几重。

  咏史诗·霸陵:原头日落雪边云,犹放韩卢逐兔群。况是四方无事日,霸陵谁识旧将军。

  咏史诗·昆明池:欲出昆明万里师,汉皇习战此穿池。如何一面图攻取,不念生灵气力疲。

  咏史诗·回中: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沈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咏史诗·东门:何人知足反田庐,玉管东门饯二疏。岂是不荣天子禄,后贤那使久闲居。

  咏史诗·射熊馆:汉帝荒唐不解忧,大夸田猎废农收。子云徒献长杨赋,肯念高皇沐雨秋。

  咏史诗·昆阳:师克由来在协和,萧王兵马固无多。谁知大敌昆阳败,却笑前朝困楚歌。

  咏史诗·七里滩:七里青滩映碧层,九天星象感严陵。钓鱼台上无丝竹,不是高人谁解登。

  咏史诗·颍川:古贤高尚不争名,行止由来动杳冥。今日浪为千里客,看花惭上德星亭。

  咏史诗·江夏: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咏史诗·官渡: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咏史诗·灞岸:长安城外白云秋,萧索悲风灞水流。因想汉朝离乱日,仲宣从此向荆州。

  咏史诗·濡须桥:徒向濡须欲受降,英雄才略独无双。天心不与金陵便,高步何由得渡江。

  咏史诗·豫州: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当时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关下囚。

  咏史诗·八公山:苻坚举国出西秦,东晋危如累卵晨。谁料此山诸草木,尽能排难化为人。

  咏史诗·下第: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咏史诗·息城:息亡身入楚王家,回首春风一面花。感旧不言长掩泪,只应翻恨有容华。

  咏史诗·上蔡: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

  咏史诗·武昌: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

  咏史诗。鸿沟:虎倦龙疲白刃秋,两分天下指鸿沟。项王不觉英雄挫,欲向彭门醉玉楼。

  咏史诗。褒城: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咏史诗·金陵:侯景长驱十万人,可怜梁武坐蒙尘。生前不得空王力,徒向金田自舍身。

  咏史诗·洛阳:石勒童年有战机,洛阳长啸倚门时。晋朝不是王夷甫,大智何由得预知。

  咏史诗·番禺:重冈复岭势崔巍,一卒当关万卒回。不是大夫多辨说,尉他争肯筑朝台。

  咏史诗·汨罗:襄王不用直臣筹,放逐南来泽国秋。自向波间葬鱼腹,楚人徒倚济川舟。

  咏史诗·叶县:叶公丘墓已尘埃,云矗崇墉亦半摧。借问往年龙见日,几多风雨送将来。

  咏史诗·杜邮: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五湖烟月无穷水,何事迁延到陆沉。

  咏史诗·柯亭:一宿柯亭月满天,笛亡人没事空传。中郎在世无甄别,争得名垂尔许年。

  咏史诗·葛陂:长房回到葛陂中,人已登真竹化龙。莫道神仙难顿学,嵇生自是不遭逢。

  咏史诗·陇西:乘春来到陇山西,隗氏城荒碧草齐。好笑王元不量力,函关那受一丸泥。

  咏史诗·白帝城:蜀江一带向东倾,江上巍峨白帝城。自古山河归圣主,子阳虚共汉家争。

  咏史诗·牛渚:温峤南归辍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谁知万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跃马人。

  咏史诗·朝歌:长嗟墨翟少风流,急管繁弦似寇仇。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

  咏史诗·谷口:一旦天真逐水流,虎争龙战为诸侯。子真独有烟霞趣,谷口耕锄到白头。

  咏史诗·武陵溪:一溪春水彻云根,流出桃花片片新。若道长生是虚语,洞中争得有秦人。

  咏史诗·大泽:白蛇初断路人通,汉祖龙泉血刃红。不是咸阳将瓦解,素灵那哭月明中。

  咏史诗·渑池: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能令百二山河主,便作樽前击缶人。

  咏史诗·岘山:晓日登临感晋臣,古碑零落岘山春。松间残露频频滴,酷似当时堕泪人。

  咏史诗。荥阳:汉祖东征屈未伸,荥阳失律纪生焚。当时天下方龙战,谁为将军作诔文。

  咏史诗·长城: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咏史诗·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咏史诗·田横墓:古墓崔巍约路岐,歌传薤露到今时。也知不去朝黄屋,只为曾烹郦食其。

  咏史诗·青门:汉皇提剑灭咸秦,亡国诸侯尽是臣。唯有东陵守高节,青门甘作种瓜人。

  咏史诗·望思台:太子衔冤去不回,临皋从筑望思台。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

  咏史诗·邯郸: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青娥莫怪频含笑,记得当年失步人。

  咏史诗·箕山:寂寂箕山春复秋,更无人到此溪头。弃瓢岩畔中宵月,千古空闻属许由。

  咏史诗·会稽山:越王兵败已山栖,岂望全生出会稽。何事夫差无远虑,更开罗网放鲸鲵。

  咏史诗·不周山:共工争帝力穷秋,因此捐生触不周。遂使世间多感客,至今哀怨水东流。

  咏史诗·虞坂:悠悠虞坂路欹斜,迟日和风簇野花。未省孙阳身没后,几多骐骥困盐车。咏史诗·秦庭:楚国君臣草莽间,吴王戈甲未东还。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

  咏史诗·延平津: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万重。昨夜七星潭底见,分明神剑化为龙。

  咏史诗·瑶池: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咏史诗·铜柱:一柱高标险塞垣,南蛮不敢犯中原。功成自合分茅土,何事翻衔薏苡冤。

  咏史诗·关西: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咏史诗·高阳池:古人未遇即衔杯,所贵愁肠得酒开。何事山公持玉节,等闲深入醉乡来。

  咏史诗·泸水: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咏史诗·细柳营: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

  咏史诗·兰台宫:迟迟春日满长空,亡国离宫蔓草中。宋玉不忧人事变,从游那赋大王风。

  咏史诗·黄河: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咏史诗·凤凰台:秦娥一别凤凰台,东入青冥更不回。空有玉箫千载后,遗声时到世间来。

  咏史诗·五丈原: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

  咏史诗·河梁:汉家英杰出皇都,携手河梁话入胡。不是子卿全大节,也应低首拜单于。

  咏史诗·轵道:汉祖西来秉白旄,子婴宗庙委波涛。谁怜君有翻身术,解向秦宫杀赵高。

  咏史诗·豫让桥: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咏史诗·华亭:陆机西没洛阳城,吴国春风草又青。惆怅月中千岁鹤,夜来犹为唳华亭。

  咏史诗·东山: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

  咏史诗·杀子谷: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咏史诗·马陵:坠叶萧萧九月天,驱兵独过马陵前。路傍古木虫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

  咏史诗·滹沱河: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正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咏史诗·檀溪: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

  咏史诗·青冢:玉貌元期汉帝招,谁知西嫁怨天骄。至今青冢愁云起,疑是佳人恨未销。

  咏史诗·郴县: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

  咏史诗·东海:东巡玉辇委泉台,徐福楼船尚未回。自是祖龙先下世,不关无路到蓬莱。

  咏史诗·故宜城: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

  咏史诗·苍梧:有虞龙驾不西还,空委箫韶洞壑间。无计得知陵寝处,愁云长满九疑山。

  咏史诗·陈宫:陈国机权未可涯,如何后主恣娇奢。不知即入宫中井,犹自听吹玉树花。

  咏史诗·即墨:即墨门开纵火牛,燕师营里血波流。固存不得田单术,齐国寻成一土丘。

  咏史诗·乌江: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咏史诗·章华台: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台土未干箫管绝,可怜身死野人家。

  咏史诗·沙苑:冯翊南边宿雾开,行人一步一裴回。谁知此地凋残柳,尽是高欢败后栽。

  咏史诗·石城: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何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

  咏史诗·阳台:楚国城池飒已空,阳台云雨过无踪。何人更有襄王梦,寂寂巫山十二重。

  咏史诗·居延: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咏史诗.阿房宫: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咏怀诗》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

  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君子于役》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1]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2.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咏史诗二首》

  阮瑀

  一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二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胡曾-咏史诗一五○首

  【年代】:唐

  【作者】:胡曾

  【题目】:咏史诗一五○首

  【内容】: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苻坚举国出西秦,东晋危如累卵晨。

  谁料此山诸草木,尽能排难化为人。

  原头日落雪边云,犹放韩卢逐兔群。

  况是四方无事日,霸陵谁识旧将军?

  长安城外白云秋,萧索悲风灞水流。

  因想汉朝离乱日,仲宣从此向荆州。

  蜀江一带向东倾,江上巍峨白帝城。

  自古山河归圣主,子阳虚共汉家争。

  野田极目草茫茫,吴楚交兵此路傍。

  谁料伍员入郢后,大开陵寝挞平王。

  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

  当时若诉胼胝苦,更使何人别九州?

  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

  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

  共工争帝力穷秋,因此捐生触不周。

  遂使世间多感客,至今哀怨水东流。

  有虞龙驾不西还,空委箫韶洞壑间。

  无计得知陵寝处,愁云长满九疑山。

  关东新破项王归,赤帜悠扬日月旗。

  从此汉家无敌国,争教彭越受诛夷。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

  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

  江上南风起白苹,长沙城郭异咸秦。

  故乡犹自嫌卑湿,何况当时赋鵩人。

  长嗟墨翟少风流,急管繁弦似寇仇。

  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

  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

  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

  陈国机权未可涯,如何后主恣娇奢。

  不知即入宫中井,犹自听吹玉树花。

  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

  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

  韩信经营按镆铘,临戎叱咤有谁加。

  犹疑转战逢勍敌,更向军中问左车。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白蛇初断路人通,汉祖龙泉血刃红。

  不是咸阳将瓦解,素灵那哭月明中。

  邓侯城垒汉江干,自谓深根百世安。

  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

  东巡玉辇委泉台,徐福楼船尚未回。

  自是祖龙先下世,不关无路到蓬莱。

  石头城下浪崔嵬,风起声疑出地雷。

  何事苻坚太相小,欲投鞭策过江来。

  何人知足反田庐,玉管东门饯二疏。

  岂是不荣天子禄,后贤那使久闲居。

  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

  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

  五月扁舟过洞庭,鱼龙吹浪水云腥。

  轩辕黄帝今何在,回首巴山芦叶青。

  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

  五湖烟月无穷水,何事迁延到陆沉。

  重冈复岭势崔巍,一卒当关万卒回。

  不是大夫多辨说,尉他争肯筑朝台。

  赵王一旦到房陵,国破家亡百恨增。

  魂断丛台归不得,夜来明月为?

  此水虽非禹凿开,废丘山下重萦回。

  莫言只解东流去,曾使章邯自杀来。

  秦娥一别凤凰台,东入青冥更不回。

  空有玉箫千载后,遗声时到世间来。

  岩前版筑不求伸,方寸那希据要津。

  自是武丁安寝夜,一宵宫里梦贤人。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路入高阳感郦生,逢时长揖便论兵。

  最怜伏轼东游日,下尽齐王七十城。

  古人未遇即衔杯,所贵愁肠得酒开。

  何事山公持玉节,等闲深入醉乡来。

  长房回到葛陂中,人已登真竹化龙。

  莫道神仙难顿学,嵇生自是不遭逢。

  吴王恃霸弃雄才,贪向姑苏醉醁醅。

  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一旦天真逐水流,虎争龙战为诸侯。

  子真独有烟霞趣,谷口耕锄到白头。

  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

  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

  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

  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数罪楚师应夺气,底须多论破深艰。

  仓皇斗智成何语,遗笑当时广武山。

  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

  青娥莫怪频含笑,记得当年失步人。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汉江一带碧流长,两岸春风起绿杨。

  借问胶船何处没,欲停兰棹祀昭王。

  荆棘苍苍汉水湄,将坛烟草覆余基。

  适来投石空江上,犹似龙颜纳谏时。

  汉家英杰出皇都,携手河梁话入胡。

  不是子卿全大节,也应低首拜单于。

  虎倦龙疲白刃秋,两分天下指鸿沟。

  项王不觉英雄挫,欲向彭门醉玉楼。

  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正凭陵。

  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陆机西没洛阳城,吴国春风草又青。

  惆怅月中千岁鹤,夜来犹为唳华亭。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北乘羸马到燕然,此地何人复礼贤。

  若问昭王无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

  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沈陇树秋。

  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越王兵败已山栖,岂望全生出会稽。

  何事夫差无远虑,更开罗网放鲸鲵。

  寂寂箕山春复秋,更无人到此溪头。

  弃瓢岩畔中宵月,千古空闻属许由。

  即墨门开纵火牛,燕师营里血波流。

  固存不得田单术,齐国寻成一土丘。

  夹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

  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

  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一自佳人坠玉楼,繁华东逐洛河流。

  唯余金谷园中树,残日蝉声送客愁。

  侯景长驱十万人,可怜梁武坐蒙尘。

  生前不得空王力,徒向金田自舍身。

  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

  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

  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

  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

  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

  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

  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积粟成尘竟不开,谁知拒谏剖贤才?

  武王兵起无人敌,遂作商郊一聚灰。

  一宿柯亭月满天,笛亡人没事空传。

  中郎在世无甄别,争得名垂尔许年。

  欲出昆明万里师,汉皇习战此穿池。

  如何一面图攻取,不念生灵气力疲。

  师克由来在协和,萧王兵马固无多。

  谁知大敌昆阳败,却笑前朝困楚歌。

  迟迟春日满长空,亡国离宫蔓草中。

  宋玉不忧人事变,从游那赋大王风。

  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

  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乘春来到陇山西,隗氏城荒碧草齐。

  好笑王元不量力,函关那受一丸泥。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

  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鲁公城阙已丘墟,荒草无由认玉除。

  因笑臧孙才智少,东门钟鼓祀鶢鶋。

  坠叶萧萧九月天,驱兵独过马陵前。

  路傍古木虫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

  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

  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

  襄王不用直臣筹,放逐南来泽国秋。

  自向波间葬鱼腹,楚人徒倚济川舟。

  亲在要君召不来,乱山重叠使空回。

  如何坚执尤人意,甘向岩前作死灰。

  春草绵绵岱日低,山边立马看摩笄。

  黄莺也解追前事,来向夫人死处啼。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

  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温峤南归辍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

  谁知万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跃马人。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英杰那堪屈下僚,便栽门柳事萧条。

  凤凰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

  汉帝西征陷虏尘,一朝围解议和亲。

  当时已有吹毛剑,何事无人杀奉春。

  青春行役思悠悠,一曲汀蒲濮水流。

  正见涂中龟曳尾,令人特地感庄周。

  七里青滩映碧层,九天星象感严陵。

  钓鱼台上无丝竹,不是高人谁解登?

  楚国君臣草莽间,吴王戈甲未东还。

  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

  汉皇提剑灭咸秦,亡国诸侯尽是臣。

  唯有东陵守高节,青门甘作种瓜人。

  玉貌元期汉帝招,谁知西嫁怨天骄?

  至今青冢愁云起,疑是佳人恨未销。

  徒向濡须欲受降,英雄才略独无双。

  天心不与金陵便,高步何由得渡江。

  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年年游览不曾停,天下山川欲遍经。

  堪笑沙丘才过处,銮舆风过鲍鱼腥。

  冯翊南边宿雾开,行人一步一裴回。

  谁知此地凋残柳,尽是高欢败后栽。

  莺啭商郊百草新,殷汤遗迹在荒榛。

  谁知继桀为天子,便是当初祝网人。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

  汉帝荒唐不解忧,大夸田猎废农收。

  子云徒献长杨赋,肯念高皇沐雨秋。

  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

  能令百二山河主,便作樽前击缶人。

  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

  何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

  孤竹夷齐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

  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姓名。

  四皓忘机饮碧松,石岩云殿隐高踪。

  不知俱出龙楼后,多在商山第几重。

  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唐公不见机。

  莫惜骕骦输令尹,汉东宫阙早时归。

  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檀溪。

  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

  古墓崔巍约路岐,歌传薤露到今时。

  也知不去朝黄屋,只为曾烹郦食其。

  魏武龙舆逐逝波,高台空按望陵歌。

  遏云声绝悲风起,翻向樽前泣翠娥。

  一柱高标险塞垣,南蛮不敢犯中原。

  功成自合分茅土,何事翻衔薏苡冤。

  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

  防风谩有专车骨,何事兹辰最后来?

  一上青山便化身,不知何代怨离人。

  古来节妇皆销朽,独尔不为泉下尘。

  太子衔冤去不回,临皋从筑望思台。

  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

  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

  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草长黄池千里余,归来宗庙已丘墟。

  出师不听忠臣谏,徒耻穷泉见子胥。

  子胥今日委东流,吴国明朝亦古丘。

  大笑夫差诸将相,更无人解守苏州。

  东上高山望五湖,雪涛烟浪起天隅。

  不知范蠡乘舟后,更有功臣继踵无。

  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

  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

  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

  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

  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

  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

  一溪春水彻云根,流出桃花片片新。

  若道长生是虚语,洞中争得有秦人。

  月满西园夜未央,金风不动邺天凉。

  高情公子多秋兴,更领诗人入醉乡。

  息亡身入楚王家,回首春风一面花。

  感旧不言长掩泪,只应翻恨有容华。

  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

  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

  楚王辛苦战无功,国破城荒霸业空。

  唯有青春花上露,至今犹泣细腰宫。

  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一朝阎乐统群凶,二世朝廷扫地空。

  唯有渭川流不尽,至今犹绕望夷宫。

  晓日登临感晋臣,古碑零落岘山春。

  松间残露频频滴,酷似当时堕泪人。

  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涕竹成纹。

  不知精魄游何处,落日潇湘空白云。

  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万重。

  昨夜七星潭底见,分明神剑化为龙。

  楚国城池飒已空,阳台云雨过无踪。

  何人更有襄王梦,寂寂巫山十二重。

  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

  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叶公丘墓已尘埃,云矗崇墉亦半摧。

  借问往年龙见日,几多风雨送将来。

  庙算张良独有余,少年逃难下邳初。

  逡巡不进泥中履,争得先生一卷书。

  夷陵城阙倚朝云,战败秦师纵火焚。

  何事三千珠履客,不能西御武安君。

  六龙冉冉骤朝昏,魏国贤才杳不存。

  唯有侯嬴在时月,夜来空自照夷门。

  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汉祖东征屈未伸,荥阳失律纪生焚。

  当时天下方龙战,谁为将军作诔文?

  古贤高尚不争名,行止由来动杳冥。

  今日浪为千里客,看花惭上德星亭。

  悠悠虞坂路欹斜,迟日和风簇野花。

  未省孙阳身没后,几多骐骥困盐车。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

  当时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关下囚。

  汉祖听谗不可防,伪游韩信果罹殃。

  十处辛苦平天下,何事生擒入帝乡?

  一上高亭日正晡,青山重叠片云无。

  万年松树不知数,若个虬枝是大夫。

  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

  台土未干箫管绝,可怜身死野人家。

  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

  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

  汉祖西来秉白旄,子婴宗庙委波涛。

  谁怜君有翻身术,解向秦宫杀赵高。

  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

  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蜀相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又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1]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金陵图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三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最为辉煌的时代,作为唐代诗歌总体有机的组成部分,咏史诗也进入了其创作的繁盛期,一改它在先唐时期诗歌创作中的从属地位,与山水、田园、边塞等诗歌类型平分秋色,异象纷呈,数量众多,展现了新的时代气象与面貌,在古代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据初步统计,唐代咏史诗约有3000余首,远远超越了此前的106位作家创作的240多首咏史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都表明,在唐代咏史诗真正实现了这一题材的空前繁盛,出现这样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诗歌自身、外在环境以及文化内蕴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第一节诗歌全面成熟背景下的文化氛围是咏史诗生长的土壤>一、唐诗艺术的成熟促进了咏史诗的繁盛>咏史诗的繁荣既是唐诗全面繁荣的一个结果,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表现,它是唐代诗歌总体艺术成就的受益者,也是唐诗总体艺术成就的贡献者,具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唐诗自身发展的因素>咏史诗在唐代的发展与繁荣,有着诗歌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风骨、辞采、声律、意境等各种诗歌质素依次展开、竞相发展,为唐诗的辉煌准备了充分的艺术条件。唐人在此基础上将诗歌的艺术发挥到极致,创造了“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李白《古风》其一)的诗歌盛世。《御制全唐诗序》中说:“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世之器就规矩焉。”>(二)唐诗在前人基础上的纯熟激发了咏史诗的创作>唐人对前人的艺术积累极为重视,又能“扬弃”地继承,不仅善于以古人为师,而且超越前人的意图也非常明显。论及继承,必须提及萧统的《文选》对于唐诗的影响。唐人对《文选》的研究极为重视,杜甫在《宗武生日》一诗中就如此教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可以说,《文选》是唐人最主要的文学教材,它的“文质并重”的文学观念,为唐人所普遍接受;《文选》所体现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为唐人所吸收并充分发展;《文选》选诗的题材与体式,也是唐诗借鉴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文选》对诗歌的分类虽不十分科学,但基本是按题材分的,所选诗分为23类,将《文选》之前的题材类型囊括殆尽。唐人在此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展,许多传统题材都是在唐人笔下成熟或者焕发出新的活力。如山水、田园、边塞、羁旅、行役、送别、咏物、爱情等古典诗歌的基本类型,唐人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题材虽不同,但在艺术手段上却有共同的因素,唐人一旦掌握这些艺术手段,在处理历史题材之时,同样也会发挥出来,咏史诗与其他类型的诗歌一样,都是唐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三)意境、表达方式的成熟对于咏史诗创作有明显影响意境的发展成熟是唐诗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意境的成熟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完成,这对于咏史诗在中晚唐的迅猛发展无疑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支撑。尤其是咏史诗中涉及的形象、气韵,大大得益于情景交融的方法,这也是唐代对前代咏史诗的重要发展。>表达方式的完善是唐诗成熟的又一表现,无论叙述、抒情、议论,唐人运用起来都已得心应手,尤其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它们结合起来。这些对咏史诗是十分重要的。唐代咏史诗已渐趋摆脱叙事、议论、抒情脱离或拼合的倾向,而向着事、理、情、景紧密结合的路子发展,诗歌的艺术性更强。>诗歌体式的完备和各种体式的全面发展是唐诗的又一艺术成就,尤其是近体诗的发展。唐代咏史诗即体现一种由古体向律绝发展的趋势,至晚唐几个专职咏史诗人几乎全部采用绝句进行写作。近体诗因其篇幅有限,使作者不得不注重史实剪裁的恰当,叙述的凝练和议论的精辟。加之其格律的精严,无疑促使咏史诗不断地提高艺术质量,而且格律诗由于易记易诵,也加速了咏史诗的传播。>二、唐代文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孕育了咏史诗的兴盛>积极入世是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一种基本倾向,基于“三不朽”的人生追求,中国文人对于治理之道颇为用心,“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因而中国文人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参政热情和关心国运民情的淑世精神,即使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文人也始终不能真正忘情于世事。尽管因思想境界的不同,士人入仕参政之动机与行径各有高下,但其思想根源却皆出于经世致用之传统。>《大学》中首先开宗明义,从理论上将文人的经世路线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摆在中国文人面前重大的人生课题,而完成这一课题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而优则仕”,即必然依靠政权的承认。从咏史的角度来看,文人更是不可能在内心放弃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用世情怀和使命。中国文人对历史的关切常常出于政治之用心。对历史的深刻信仰与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里面,从来就是无法截然分开的,“经世”与“垂鉴”本来就是传统历史思想的精义所在。>从唐代的政治情势来看,唐朝是建立在六朝纷乱和隋代的短暂统一之后。面对新王朝的建立,众多的诗人都满怀热情,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传统文人“修齐治平”的深厚的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积极向上;另一方面,他们也对殷鉴不远的六朝的灭亡和隋代的短暂寻求借鉴,探寻六朝及隋代灭亡的规律和教训,以此来寻求长治久安的大计,希望以关心时政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经世致用的思想。基于这种意识形态之下产生的文学,也始终以探讨兴亡盛衰之迹、治乱成败之因作为一个基本主题,咏史诗即是如此。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种种艺术技巧对历史进行深加工,以多方发掘史实本身所表露或者隐含的道德意义和社会意义。传统文人对现实的关怀与参政意识,是咏史诗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唐代文人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对现实的关怀又促使他们去时时反观历史以寻求指导,咏史诗在唐代的全面繁荣不能不说与此有关,事实上,咏史诗中所贯注着的那种浓厚的政治意识和现实忧患感,已经明白地表明了这一点。>三、唐代自上而下对于历史的看重为咏史诗创作打下了基础>自唐高祖起,唐代的帝王都很重视对于历史的编撰,这种自上而下重视修史的风气对于咏史诗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唐高祖以宏大的气魄,下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虽历数年而未修成,但却为唐代史学的发展奠定了格局。唐太宗时期的贞观重臣中史臣很多,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复下诏重修五朝史(梁、陈、齐、周、隋),由魏征总其成。贞观十年(636),五代史修成。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又下诏重修晋史,并亲自为其中相关的传记写后论,如《晋书・王羲之传》就有“御篡”之名。可见初唐修史,乃政治权威与学术权威通力合作的结果。唐宰相监修,皇帝亲自参与,其隆重程度可以说前所未有。唐人在史学上的贡献,也是他们重史精神的反映。唐太宗曾表示:秦始皇“焚书坑儒”、隋炀帝“尤疾学者”,皆不足取,而他本人“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还提出了“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著名见解,可以说明确地道出了修史的初衷。唐高宗显庆四年,李延寿又撰成《南史》纪传80卷、《北史》纪传100卷,这是通叙南朝史和北朝史的两部著作。以上是唐初年所撰八史,占据了古代“正史”(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盛唐前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几于唐中宗景龙四年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时代。唐代还开了在朝廷设馆修史的传统,使史馆的设置正规化、规范化。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期。>除了历史著述上的这些成就外,唐代史学的新气象还表现在:史学自我反省的开始和史家自我意识的增强;史学走向经世致用,增强了史学的社会参与意识;在天人之际、治乱兴衰、历史进程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认识等。这些新气象恰恰与唐代文学发展中的某些新气象产生合流,如初唐陈子昂等人提倡的“风雅兴寄”、杜甫的“诗史”、韩柳“古文运动”等都和历史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咏史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史学和文学基础。如后来的文学对“经世致用”的重视,以及杜牧对治史家风的继承等,都表现了史学与文学紧密联系的一面。>第二节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促进了咏史诗的创作>一、唐代重史崇经的学术风气与咏史创作>唐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借鉴历史经验,重视修史。初唐武德五年(622),朝廷曾命史臣着手编撰前代梁、陈、北齐史书,但没有成书。其后,贞观三年(629),太宗命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高宗显庆元年(656),李延寿撰《南史》、《北史》,表上之,高宗为之制序。武后时,刘知几“著《史通》内外49篇,讥评今古”,受到以徐坚为代表的高层人士的褒奖。统治者之所以如此重视修史,和他们“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的史鉴意识是分不开的。这种重史风气影响了唐代士人。唐刘鲸《隋唐嘉话》载:“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摧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处于宰相之尊的薛元超尚以不得修国史为平生憾事,由此可见唐代士子重史的学风。>二、科举取士制度对“史”的看重>重史崇经学风的形成、延续,和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新唐书》卷44《选举志》载:“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在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史”单独作为一科,又由于“六经皆史”,经、传等科目在古代实际上也是“史”。这样看来“史”性科目在科举中所占的分量是相当重的。纵使是备受文人关注的进士一科,也需要加试史学。《新唐书》卷44《选举志》载:“及太宗即位,益崇儒术。乃于门下别置弘文馆,又增置书、律学,进士加读经、史一部。”又《唐会要》卷76《贡举中・进士》载:“乾元初,……试进士文章,于中庭设《五经》及各史,及《切韵》本于床。”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特别重视考察文人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文人如果要想应试取仕必须掌握好历史。可以说,在重视史学方面,前代没有哪一朝代能够和唐代相比肩,无论这种重视是出于自觉的为学,还是外在的求取功名的压力。这就为咏史诗的繁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创作条件。>特别是,进士科的选拔多以诗赋取士,有时候可能直接以咏史来命题。《全唐诗》卷466载中唐诗人叶季良《省试吴宫教美人战》,卷706载晚唐诗人黄滔《广州试越台怀古》。又《文苑英华》卷186《诗・省试》部分载孟简、裴元次、何儒亮《亚父碎玉斗》诗,卷188《诗・省试》部分载王质、张公义《金谷园花发怀古》诗,卷189《诗・省试》部分载吴秘、林藻《吴公教战》诗等。上述作品均为咏史诗,大部分为省试即在尚书省举行的考试作品,有的为地方考试作品,如黄滔的《广州试越台怀古》。这都表明在唐代,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的科举考试中,咏史怀古均是常见的题目。这种情况之下,唐代文人重视咏史创作,便可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很大关系。这样看来,咏史诗创作的繁盛和唐代的重史之风以及科举考试制度的确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初盛唐与中晚唐的文化环境还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初盛唐时期,整个社会形成了以文为事的氛围,崇尚文采声韵,缺乏对中国古代以经史为主导的典籍与文化的真正阅读与思考,即所谓“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而安史之乱之后,统治者首先改变了以文为事的科场文化建设的策略,更多地走向了历史,探究经史知识,在历史资源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以史为鉴,走向了以经史为事,注重实际的文化道路。这种转变对于咏史诗创作在中晚唐的繁盛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第三节文人登临漫游、参与咏史创作>提高了咏史诗的成就>一、历史古迹与文人的入幕漫游、仕任贬谪等活动带动了文人的咏史>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意识与人文精神,不能不说与历史知识的陶养有着深刻的联系。“志于道”的古代士人对道的认识与发明也必须藉知古而实现。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就曾经倡导:“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古代遗迹是文人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中国地域广阔,古代文明高度发达,到处都留下了重重叠叠的历史印迹。这些印迹作为人类以往活动的创造物和见证物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意味,古城、古宫、古庙宇、古墓以及其他的古建筑,无不静静地昭示着“过去”的存在。甚至一处自然的山水,自然的草木,也由于曾经见证过一段历史,而由自然景物变成了人文景物,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古迹既是地理环境,也是一种人文环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涵养着诗人的性情。它们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人来说,就如史书之于文盲,是读不出其中含义的,而对于那些熟识风物掌故的文人来说,无疑会勾起无限的怀古幽思,因而这些地方便成了文人诗兴的集散地。久而久之,在名胜古迹上题辞,评论古迹的风物掌故,品评曾经的历史人物、以及寄托讽喻感慨便成为一种文化习俗,或者说是文人标举风雅的一个习尚。>相对于唐代文人所处的时代来说,曾经发生的各种历史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都已成为历史,活动发生的地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衍化就成为载负历史文化的古迹,成为人们在现实空间中见证昔日历史的重要载体,可以让人在苍凉的现实场景中得到历史的重温与回忆。无论是苍茫雄盛的秦汉,还是风流蕴藉的六朝,无论是吴宫楚苑,还是燕台赵阁,都会在吉光片羽的历史古迹中得以生发和浮现。而“唐世士人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从诸藩府辟置为重”,比较重视进入藩镇、幕府以获得仕宦之资。同时漫游、观览之风也相当盛行。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文人的仕任特别是贬谪更把他们遣流到四方,使他们在一种孤愤凄怨的心态下长期处于奔窜羁旅之中。这几种情况使得文士能够有充足的机会接触、游览载负着沉重历史的古迹。而他们自身的遭遇孤愤、志不获伸等心际情怀,更促使他们走向咏史和怀古。《新唐书》卷107《陈子昂传》载:“会武攸宜讨契丹,高置幕府,表子昂参谋。次渔阳,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子昂谏曰:‘隆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攸宜以其儒者,谢不纳。居数日,复进计,攸宜怒,徙署军曹。子昂知不合,不复言。”这一段记载了武攸宜不听陈子昂之劝而导致失败,陈子昂在其《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序》中云:“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新唐书》卷201《杜甫传》载:“(杜甫)尝从(李)白及高适过泞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丘丹《经湛长史草堂序》云:“无锡县西郊七里,有慧山寺,即宋司徒右长史湛茂之别墅也。……余登兹山,以睹三篇,列于石壁,仰览遗韵,若穆清风。……余披《宋史》,略不见其人,心每侧叹。悲夫!斯人也,而史阙书,然有其一篇,则为不朽矣。因复追缉六韵,以次三贤之未。”郎士元《送韩司直路出延陵》(按:一作刘长卿诗)云:“季子留遗庙,停舟试一过。”皇甫冉《同樊润州游郡东山》云:“北固多陈迹,东山复盛游。”刘长卿贬谪期间,过长沙作《长沙过贾谊宅》追吊贾谊云:“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中对贾谊的无限深沉的悼念,实际是倾诉自己多年的贬谪遭遇。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咏史诗的兴盛与入仕藩幕、漫游赏览、仕任贬谪等唐代文人的生活、遭遇的确有很大的关系。>二、参与咏史创作的文人数量推进了咏史的成就>发展至唐代,咏史诗也进入了创作的繁盛期,异象纷呈。一改它在先唐时期诗歌创作类型中的从属地位,而与山水、田园、边塞等题材类型平分秋色,成为空前繁盛的一大类型。据清人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今人陈尚君先生辑校《全唐诗补编》等典籍统计,有唐一代,咏史作家有500多人,而咏史诗约有3000首。而唐以前的所有存名作家共计106人,作品240多首。这一时期咏史诗创作的繁盛,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作家阵容强大,各个社会阶层、群体的作者均有,创作主体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创作阵容中,既有封建最高统治者,也有社会地位微贱的女性创作,既有一般的文士,如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也有达官宰辅、佛教释氏之徒,唐代咏史作家的阵容的强大,推动了咏史诗的创作。>(一)取材特别广泛>唐代咏史诗的繁盛,主要体现在题材广泛、创作主题的全面深刻上。就咏史诗所咏写的历史范围而言,从上古史直到唐代当代史,无不是诗人所关注的领域。就歌咏和描写的对象而言,举凡君王将相、豪侠隐逸、才子美媛、名儒高僧等,无不可以摄诸笔端,感咏而书。这种取材特点,导致了此时期咏史创作题材的广泛性。>(二)诗体形式的丰富>唐代咏史诗在形式上也大大突破前人,诗体主要有五古、五绝、五律、五言排律、七古、七绝、七律、七言排律等,显示了咏史诗体的丰富和多元。除此之外,还有杂言、四言、八言古体等体式。正因为有这些丰富的诗体形式,使得唐代咏史诗的风貌、特色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三)艺术成就很高>到了唐代,一些作家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使咏史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貌,在咏史诗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此时期的咏史名家非常之多,如陈子昂、吴融、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李贺、张、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胡曾、罗隐、许浑、周昙、孙元晏等。这些作家个性独特,风格鲜明,自成特色,为唐代咏史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四节文人的创作意识和品格激发了咏史诗的创作>一、文人自觉的创作意识对于咏史诗的繁盛有积极作用>咏史创作的繁盛和文人们自觉的咏史创作意识也有较大关系。诗题是展现作家此种自觉意识的最好标志。整个唐代以“咏史”“怀古”“览古”等直接标志作家自觉咏史意识的诗题特别多,如卢照邻的《咏史》4首、李华的《咏史》11首、吴筠《览古》14首、马戴《楚江怀古》3首等。这些作品都标有“咏史”“览古”“怀古”等诗题,实际上是作家鲜明咏史意识的流露。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作家还直接把咏史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活动。如宋郑樵《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八《别集》五载:“胡曾《咏史》,三卷”,“周昙《咏史》,八卷”。创作如此大规模的咏史诗,没有作家强烈的自觉意识是不可能成功的。陈尚君先生《全唐诗续拾》卷34,引光绪癸未年贺廷寿《六合县志》卷四《官师志》云:“郏谤,光化中为六合令。惧文献无征,作《怀古诗》五十首,各系以小叙,今其诗存者三十二首,惜政迹不传。”可知郏谤创作咏史组诗的自觉意识,并且目的还比较独特,体现了咏史诗的存史功能。此外,作家的此种意识还表现在与其相关的文学创作活动上。宋・尤袤《全唐诗话》载:“长庆中,元微之、梦得、韦楚客同会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曰:‘王楼船下益州、……’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驯龙,子先获珠,所馀鳞爪何用邪?’于是罢唱。”又,元和十一年(816),张弘靖充太原节度使,在任职期间创作《山亭怀古》一诗,同时和者有韩察、崔恭、陆、胡证、张贾、高铢等人。这说明这是一次以怀古创作为主要内容的游览文会活动。上述两次文会活动充分反映了当时文人自觉的咏史创作意识。>二、寒士参与创作的现实丰厚了咏史诗的内涵>(一)唐之前寒士的创作>“寒士”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概念,“大致上指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却可以包容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以士族(南朝的皇族因政治地位、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可视作士族)为主,而像西晋时期的“三张”“二陆”“两潘”,东晋以后的颜、谢、萧、徐、庆等诸氏。这些士族大家因“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这种政治生命状况和思想生活方式,导致了六朝文学与汉魏时期相比,现实性、批判性严重不足。进一步而言,导致咏史这一现实性很强的诗体,与玄言、山水田园、宫体等诗歌类型相比,发展相对滞后,以及从总体上看咏史诗的现实性、批判性较为微弱,以至于走向了为声色娱乐服务的创作道路。而庶族文人像左思、陶渊明、鲍照等寥若晨星。因为门阀问题,他们不得进入上流,在政治、文化地位上备受冷落。>(二)唐代寒士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咏史创作>至唐代这种状况发生改变,由于封建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发生了局部性的蜕变,以寒士为主体的文人群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导力量。统治者逐渐打碎两晋时期的门阀统治,实行了科举取士制度,使得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寒士可以通过科举、征辟、入幕等途径走入仕途,甚至可以高居庙堂。这样的政治机遇大大激发了寒士的从政、参政热情,促成了他们以功业自期、积极入世的心理。“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赵翼的这句话虽是就“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而言,但实际却指出了寒士的此种品格、心态特征。又由于唐代在思想上虽三教并存,但以宗儒为主导。而儒学又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哲学,这就决定了唐代寒士关心时务、经邦济世、注重现实的思想品格。同时,儒家思想在历史观上尊古、鉴古,重视历史,较为正统,前文所论述的唐代重史学风实际上就是这种宗儒思想的体现。而在文艺观上,则注重文艺的社会功能,主张“兴寄”。但唐代的儒家文艺思想有其自身的特质:“唐人谈‘兴寄’,不重在教化,重在批评政治,针砭时俗;谈‘明道’,不光讲古圣先王之道,更其强调‘以辅时及物为道’(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发挥文辞的‘褒贬’‘讽喻’作用。”在上述几种因素下,一旦文人有建功立业的渴求、志向不遂、或者看到封建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时,便可能在“入世”“重史”“兴寄”的意识下主动进行咏史创作,以达到展示己怀、讽喻时政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唐代咏史诗现实性、批判性的明显增强。如陈子昂首先提出“兴寄”说,并在此种文学观的指导下,创作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登幽州台歌》等。特别是他的《感遇诗》其三十五就明确道出了这一点,“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优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元和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主的作家乐府咏史创作非常丰富,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此。由上可知,唐代以寒士为创作主体的文人意识、品格使他们在咏史中更注重以历史反映、讽喻以及批判现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seo/51.html?replytocom=8320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咏史诗。东晋(咏史东汉)” 的相关文章

元日感怀(元日感怀刘禹锡)

  本文目录    元日古诗 关于元日的诗配画   1、振蛰春潜至,湘南...

赠汪伦(赠汪伦唐李白古诗)

  本文目录    赠汪伦的全诗 赠汪伦解释和译文 赠汪伦的诗意是什么...

辋川集二十首。文杏馆(辋川集·文杏馆的释义)

  本文目录    辋川集的作者是谁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采用的是 辋川集二十...

别耿都尉(别耿都尉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

  本文目录    高适《别耿都尉》原文及翻译赏析 姓耿的名人   别耿...

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客舍并州数十霜意思)

  本文目录    《旅次朔方》这首诗的意思 旅次朔方 / 渡桑干原文_翻译及赏析...

咏史·五都矜财雄(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本文目录    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原文及翻译 怀古诗(咏史诗) 胡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