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杨廉的诗(杨廉夫的诗)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66

  本文目录

  

  1. 关于染甲的诗句
  2. 苏轼关于聪明的诗句
  3.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词
  4. 描写黄河铁桥的诗句

   1.关于指甲的诗句

  只有染指甲的诗,单纯说指甲的没有吧。

  女性染手指甲起源于唐代。唐代诗人张祐《弹筝》诗有云:“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其中“玉笋红”,指的就是染过的娇红指甲。然而,真正用诗词来描写染指甲美的高手应该元末明初的诗人杨廉夫。

  杨廉夫有一首专门咏染指甲的诗,写得是酣畅尽致,诗云:“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拂镜火星流夜月,画眉红雨过春山。有时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点玉颜。”该诗除首句叙事平起外,句句都是形容美人嫣红的指甲。他还写过一律来歌咏红指甲,自然也是写得恰到好处:“金盘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瑕。一点愁凝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娇弹粉泪抛红豆,轻掏花枝镂绛霞。女伴相逢频借问,几番错认守宫砂。”杨廉夫不但擅诗,其词写得也颇可点赞。他在一首词中,这样咏美人的红指甲:“夜捣守宫金凤芷,十尖尽换红鸭嘴。一曲鼓瑶琴,数点桃花汛流水。”二四两句把佳人娇红的美甲,描写得淋漓生动,精警观止。

  过去,人们用的染甲材料,基本都是天然植物的花朵,常用的两种是凤仙花和指甲桃花。凤仙花,在各地叫法不同,上述诗词中的“金凤”就是它的一个别名。“指甲桃”染甲的记载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我国民间女孩染指甲用的基本都是种在房前屋后的“指甲桃”。

   2.关于指甲的诗词

  只有染指甲的诗,单纯说指甲的没有吧。

  女性染手指甲起源于唐代。

  唐代诗人张祐《弹筝》诗有云:“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其中“玉笋红”,指的就是染过的娇红指甲。

  然而,真正用诗词来描写染指甲美的高手应该元末明初的诗人杨廉夫。杨廉夫有一首专门咏染指甲的诗,写得是酣畅尽致,诗云:“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

  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拂镜火星流夜月,画眉红雨过春山。

  有时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点玉颜。”该诗除首句叙事平起外,句句都是形容美人嫣红的指甲。

  他还写过一律来歌咏红指甲,自然也是写得恰到好处:“金盘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瑕。一点愁凝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

  娇弹粉泪抛红豆,轻掏花枝镂绛霞。女伴相逢频借问,几番错认守宫砂。”

  杨廉夫不但擅诗,其词写得也颇可点赞。他在一首词中,这样咏美人的红指甲:“夜捣守宫金凤芷,十尖尽换红鸭嘴。

  一曲鼓瑶琴,数点桃花汛流水。”二四两句把佳人娇红的美甲,描写得淋漓生动,精警观止。

  过去,人们用的染甲材料,基本都是天然植物的花朵,常用的两种是凤仙花和指甲桃花。凤仙花,在各地叫法不同,上述诗词中的“金凤”就是它的一个别名。

  “指甲桃”染甲的记载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我国民间女孩染指甲用的基本都是种在房前屋后的“指甲桃”。

   3.描写耐冬的诗句

  山茶花

  唐贯休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山茶

  宋苏轼

  萧萧南山松,黄叶陨劲风。

  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

  能传岁寒姿,古来惟丘翁。

  赵叟得其妙,一洗胶粉空。

  掌中调丹砂,染此鹤顶红。

  何须夸落墨,独赏江南工。

  红山茶

  明沈周

  老叶经寒壮岁华,猩红点点雪中葩。

  愿希葵藿倾忠胆,岂是争妍富贵家。

  山茶花

  清段琦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山茶花

  担当和尚

  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

  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4.描写凤仙花的诗句

  描写凤仙花的诗句

   1、《凤仙花》

  唐·吴仁璧

  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

  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2、《金凤花》

  宋·晏殊

  九苞颜色春霞萃,丹樨威仪秀气攒。

  题品直须名最上,昂昂骧首倚朱栏。

   3、《凤仙花》

  宋·杨万里

  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

  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

   4、《山村见凤仙花》

  宋·陈辉

  小种花开地不偏,生来枝叶本嫣然。

  半痕奇艳添微粉,几瓣新红染翠钿。

  色映疏帘欺睡后,香飘野砌到尊前。

  莫嫌寂寞山村里,却有亭亭物外仙。

   5、《凤仙花》

  宋·项安世

  紫凤生儿未解啼,三三五五并头栖。

  爱花未识花枝在,随干随根著处迷。

   5.描写“指甲鲜红”的诗词有什么

   1.六州歌头(美人指甲)

  宋代:刘过

  销薄春冰,碾轻寒玉,渐长渐弯。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学抚瑶琴,时时欲翦,更掬水鱼鳞波底寒。纤柔处,试摘花香满,镂枣成班。

  时将粉泪偷弹。记绾玉曾教柳傅看。算恩情相著,搔便玉体,归期暗数,画遍阑干。每到相思,沈吟静处,斜倚朱唇皓齿间。风流甚,把仙郎暗掐,莫放春闲。

   2.闰月定四时

  唐代:乐伸

  圣代承尧历,恒将闰正时。六旬馀可借,四序应如期。

  分至宁愆素,盈虚信不欺。斗杓重指甲,灰琯再推离。

  羲氏兼和氏,行之又则之。愿言符大化,永永作元龟。

   3.【双调】水仙子_赋妇人染红

  元代:周文质

  赋妇人染红指甲

  凤华香染水晶寒,碎系珊瑚玉笋间,想别离拄齿应长叹。污檀脂数点斑,记归期刻损朱阑。锦瑟弦重按,杨家花未残,为何人血泪偷弹?

  柔荑春笋蘸丹砂,腻骨凝脂贴绛纱,多应泣血淹罗帕。洒筼筜赪素甲,抹胭脂误染冰楂。横象管跳红玉,理筝弦点落花,轻掐碎残霞。

  丹枫软玉笋梢扶,猩血春葱指上涂,偷研点易朱砂露。蘸冰痕书绛符,摘蟾宫丹桂扶疏。潮醉甲霞生晕,碾秋磦琼素举,夹竹桃香符。

   4.木兰花

  宋代:晏殊

  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条垂双袖卷。寻香浓透紫檀槽,胡语急随红玉腕。

  当头一曲情无限。入破铮琮金凤战。百分芳酒祝长春,再拜敛容抬粉面。

   5.玉楼春

  宋代:欧阳修

  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垂绦双袖卷。雪香浓透紫檀槽,胡语急随红玉腕。

  当头一曲情何限。入破铮琮金凤战。百分芳酒祝长春,再拜敛容抬粉面。

   6.有关凤仙花的诗句

  【唐】

  唐·李贺《宫娃歌》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登毛)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栏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李贺不经意间看见了邻家女子对烛染指,信笔成诗,是为中国妇女用凤仙花“美甲”的最早记录。】

  唐·吴仁壁《凤仙花》

  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

  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指凤凰常栖的碧梧枝,用来指在枝上可以看到凤仙花。]

  唐·张祜《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唐·张祜《觱篥》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

  宋·晏殊《金凤花》

  九苞颜色春霞萃,丹樨威仪秀气攒。

  题品直须名最上,昂昂骧首倚朱栏。

  宋·杨万里《凤仙花》

  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

  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

  【元】

  元·陆琇卿《醉花阴》

  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

  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

  绛点轻襦笼翠袖,数颗相思豆。

  晓起试新妆,画到眉弯,红雨春心逗。

  元·杨维桢《凤仙花》

  金盘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暇。

  一点愁疑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

  娇弹粉泪抛红豆,戏掐花枝缕绛霞。

  女伴相逢频借问,几番错认守宫砂。

  元·杨维桢《凤仙花》

  弹筝乱落桃花瓣

  元·杨维桢

  夜捣守宫金凤蕊,十尖尽换红鸦嘴。

  【明】

  明·瞿佑《渭塘奇遇记》

  洞箫一曲是谁家?河汉西流月半斜。

  要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

  明·瞿佑

  金盆夜捣声相应,银甲春生色更宜。

  好倩良工挥彩笔,写成竹叶夹桃枝。

  明·瞿佑《凤仙》

  高台不见凤凰飞,招得仙魂慰所思。

  明·徐阶

  金凤花开色最鲜,染得佳人指头丹

  明·严易

  闲摘秋花捣蝉蜕,殷红醮甲玉掺掺。

  【清】

  清·刘灏《凤仙花》

  九苞颜色春霞萃,丹穴威仪秀气殚。

  题品直须名景上,昂昂骧首倚朱栏。

  清·吕兆鳞

  染指色愈艳,弹琴花自流。

  寻找归路:凤仙花

  若真有一种透骨的香,

  能透过静谧幽寂的街巷,

  行过满眼风霜的景物,

  能穿过一个个恬淡宁静的夜,

  和万千岁月,

  能在旧事,离愁,残梦,迷楼,

  以及万里山河中,

  解读世俗,

  花开花落也成了怀思绵绵的记忆,

  于是飞鸟,奔马,

  蝴蝶和炊烟都不会迷途。

  一个季节和一种植物,

  在失去了联系之后,

  花的魂魄在醉了梦想里,

  寻找归路。

   7.描写凤仙花的诗句有哪些

  《凤仙花》

  年代:唐作者:吴仁璧

  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

  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凤仙花》

  年代:宋作者:释文珦

  何年凤背古仙人,草木之中自化身。

  丹袂翠翘秋色里,犹资沆瀣养精神。

  《咏凤仙花》

  年代:明作者:林娙

  凤鸟久不至,花枝空复名。

  何如学葵蕊,开即向阳倾。

  《同正仲赋凤仙花》

  年代:宋作者:舒岳祥

  本爱真红一种奇,后来紫白自繁滋。

  青冠轻举真仙子,彩羽来仪瑞凤儿。

  石竹通家分异样,园葵附谱亦多姿。

  莫嫌性急难撄触,我以为规胜佩韦。

  《凤凰台上忆吹箫箫赋凤仙花》

  年代:元作者:凌云翰

  菊婢标名,凤仙题品,纷纷随处成丛。甚玉钗浑小,宝髻微松。依旧花分五彩,毗陵画、总付良工。谁为伴,鸡冠染紫,雁阵来红。玲珑。英英秀质,多想是花神,翦彩铺茸。却易分高下,难辨雌雄。疑把守宫同捣,端可爱、深染春葱。开还谢,从风乱飘,好上梧桐。

   8.描写雨中凤仙花的诗句有哪些

  清·刘灏《凤仙花》九苞颜色春霞萃,丹穴威仪秀气殚。题品直须名景上,昂昂骧首倚朱栏。清·吕兆鳞

  染指色愈艳,弹琴花自流。

  寻找归路:凤仙花

  若真有一种透骨的香,

  能透过静谧幽寂的街巷,

  行过满眼风霜的景物,

  能穿过一个个恬淡宁静的夜,

  和万千岁月,

  能在旧事,离愁,残梦,迷楼,

  以及万里山河中,

  解读世俗,

  花开花落也成了怀思绵绵的记忆,

  于是飞鸟,奔马,

  蝴蝶和炊烟都不会迷途。

   9.带有指甲的成语

  关于指甲的成语

  ·握拳透掌·握拳透爪

  关于指甲的词语

  ·修剪·系爪·染指甲草·人爪·指甲·指甲草·指爪·指甲花·指甲盖·爪翦·爪翦·指头画·指甲油·指头画·指甲油·执笔法·玉甲·银甲·银指甲·玉指甲·天干·十干·搔背·手爪·搔掐·搔头·掐出水来·琴甲·科脚甲·九肋·金指甲·筋退·甲族·后甲·大甲

  关于指甲的汉字

  ·搔

  关于指甲的诗词

  ·北窗·有遗搔痒之具曰不求人又曰婆指·闰月定四时·【仙吕】醉扶归秃指甲·【仙吕】醉扶归秃指甲·沁园春龙洲先生以此词咏指甲·玉楼春·沁园春龙洲先生以此词咏指甲·沁园春和刘龙洲指甲俞炜诗词·题异香花俗呼指甲花·朝天子

   10.古代人用什么染指甲

  古代妇女又以染红指甲为美。

  唐李贺《宫娃歌》:“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说的是宫中有专门的花房,宫人连夜在烛光下捣花赶制染指甲的涂料。

  诗里提到的“守宫”,原指蜥蜴中的一种,又名壁虎,因它经常守伏在屋壁宫墙,捕食虫蛾,故名守宫。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曾记载了一种利用守宫的奇怪方法,说的是用器皿养守宫,喂以朱砂,守宫食后,通体变为赤红,喂朱砂满七斤后,用杵将它捣碎,点在女人身上,可检验女人是否保持贞操。

  如是处女,红色终身不灭,反之,即刻消失。这一迹近巫术的玩艺本与染指甲并不相干,只因制取染指甲材料的方法与它相似,人们便把它们搞混了。

  原来,旧时没有化学油脂,染指甲用的是一种草本植物凤仙花,李贺诗中的花房捣守宫,这守宫实指凤仙花。关于这一点,是不应有疑问的,因为张华《博物志》所言,太过虚诞(笔者怀疑,似是从“守宫”一词的字面上另一层意思,即宫又可指子宫,从而望文生义编造出来的),在实践中行不通,后世也只见于小说家言。

  宫人捣凤仙,是为宫中妇女妆饰用的。所以元代杨维桢有诗云:“夜捣守宫金凤蕊,十尖尽换红鸦嘴”恰可证明。

  凤仙花又名金凤花,这都是形象的称呼。凤仙花于枝桠间开放,花大型,多侧垂,其中不少品种形如飞凤,有头有尾,有翅有足,遂得此名。

  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南宋周密《癸辛杂识》有较详细的说明:“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钒少许在内。先冼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讨夜。

  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冼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

  文中说用叶捣碎,实则其肉质的茎都是可用的。加明矾是最重要的发明,因它能起到媒染剂的作用,在指上形成一层胶质,否则是无法染上去的。

  在今天看来,这自然是一种土法。但这种土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近有一作者于报上载,她在昆山小学读书时,就常见到班上的女同学争相为之。方法一如上引之法,只是她们用的是花瓣,加上明矾捣成汁,涂于指甲上,初为淡红,经反复数次成深红,可保很久不褪色。

  由于凤仙能染指甲,历代诗人见了它往往都会提到此事。如“金凤花开色最鲜,染得佳人指头丹”(明徐阶),“金盆夜捣声相应,银甲春生色更宜”(明瞿佑),“闲摘秋花捣蝉蜕,殷红醮甲玉掺掺”(明严易),“染指色愈艳,弹琴花自流”(清吕兆鳞)。

  再看元代女词人陆绣卿的《醉花阴》词:“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

  绛点轻濡笼翠袖,数颗相思豆。晓起试新妆,画到眉弯,红雨春山逗。”

  凤仙花原产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它好温暖,不耐寒,主要生长在我国南部,现各地都有栽培,为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植株一般高不及一米,夏季开花,花期很长。

  花色不一,有紫红、朱红、雪青、玫红、白及杂色。品种很多,可分单瓣和重瓣两大类。

  重瓣按花型可分为蔷薇型、山茶型和石竹型。此花历史相当悠久,晋代已有栽培上的品种变化。

  据说,晋人谢长裾见了凤仙花,叫侍儿取来叶公金膏,用麈尾蘸了膏,向花瓣上洒去,折下一枝,插在倒影山之侧,第二年,此花金色不去,都成了斑点,大小不一,如同洒金,即名此花为倒影花。凤仙花因可修饰指甲,人们又称它为指甲花。

  但此别名极易与另一同名木本的指甲花相混。木本指甲花为千屈菜科散沫花属落叶灌木,花如桂,故又称香桂,高可达六米,花开于夏季,花极芳香,显然与草本的凤仙花不同。

  指甲花原产美洲热带,晋人嵇含《南方草木状》说它与耶悉茗(即素馨花)、茉莉花一起是从大秦国即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移植到中国的南海郡(今属广东,治所番禺,即今广州市)。嵇含介绍它时称为指甲花,别名散沫花,可见当时人们也是用它来染指甲的。

  此花由于极不耐寒,长期局限于我国南方的热带地区,大概在唐代仍然如此。唐段公路《北户录》载:“指甲花,花细白,绝芳香,番人重之。”

  其实指甲花所开之花常见的不单有白色,还有玫瑰红和朱砂红,但不论红、白,取其叶均可制作红色染料,染出来的指甲红过凤仙。只因它种植难于凤仙,实用性便大打折扣,也就逊于凤仙花了。

  明清时期,江南已多植指甲花,抗州诸山中尤为常见,这在高濂《草花谱》、陈淏子《花镜》中都能得到证明。指甲花不单制作染色剂,它的花因极香而被福建人称为七里香。

  《仙游县志》载:“七里香,树婆娑,略似紫薇,蕊如碎珠,红色,花开如蜜色,清香袭人,置发间,久而益馥。其叶捣可染甲鲜红。”

  大致可认为是指甲花。南方人常把它放在襟袖间,或簪于发际,由于花姿优美,也作盆栽观赏。

  可见,凤仙花与指甲花完全两码事,于是凤仙又被人易之为指甲草,以示与木本的指甲花相区别。爱美之心,女子尤甚,本属寻常。

  凤仙花也好,指甲花也好,把指甲染得鲜红如血,说是漂亮,却未必人人首肯。清初李渔就反对说:“凤仙……若云备染指甲之用,则大谬矣。

  纤纤玉指,妙在无瑕,一染猩红,便称怪物。况所染之红,又不能尽在指甲,势必连肌带肉而丹之,迨。

   1.【苏轼的一首诗讲不要太聪明】

  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身居杭州一位先辈瞿存斋写过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反《洗儿诗》意,一目了然.郎瑛以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3]。

   2.苏轼的一首诗讲不要太聪明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身居杭州一位先辈瞿存斋写过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反《洗儿诗》意,一目了然。郎瑛以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3]

   3.赞美“聪明”的诗句有哪些

   1.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

  正直聪明,风流儒雅。

  坚护法城,策勋千载。

  李将军有佳声在。

   2.宋·宋太宗《逍遥咏》

  顶戴尊天地,聪明识见高。

  无为通理性,猛利岂虚劳。

  出没终难认,因缘不可逃。

  中原多圣境,四海涌滔滔。

   3.宋·程大昌《感皇恩·身寿又康强》

  身寿又康强,谢天将并。耳目聪明行步壮。登高挥翰,不用瞠眉扶杖。华堂偕老处,儿孙王。

  只恨萍蓬,他乡浮荡。回首故山便惆怅。今年生日,忽似还家模样。当缘风絮韫,来赓唱。

   4.宋·宋太宗《缘识》

  顶戴尊天地,聪明识见高。

  无为通理性,猛利岂虚劳。

  出没终难认,因缘不可逃。

  中原多圣境,四海涌滔滔。

   5.宋·苏轼《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4.写苏东坡聪明的言论

   1、苏轼“欺”师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2、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费衮《梁溪漫志》) 4、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5、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6、家庭聚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7、打饼祭佛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8、吟诗赏月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

   5.表达聪慧的诗句

  大智若愚

  【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兰质蕙心

  【解释】形容美丽而聪明。

  【出处】唐·王勃《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聪明才智

  【解释】指有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聪明睿智

  【解释】指聪颖明智。

  【出处】《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冰雪聪明

  【解释】比喻人聪明非凡。

  【出处】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绝圣弃智

  【解释】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锦心绣肠

  【解释】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闻之异乡公子如此形状,必是个浪荡之徒,便有锦心绣肠,谁人信他,谁人请他。”

   6.苏轼聪明的进来谢谢..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处得最好,经常在一块谈诗论对,携手共游,有时还互相取笑作乐。

  有一次,苏东坡的脚扭了,不便跑路,骑了一匹没有颈毛的驴子去找佛印。一见面,两人交谈起来,苏东坡突然问道:“秃驴何在?”

  佛印知道他是有意捉弄自己,就向东一指道:“呶,在东坡吃草。”

  苏东坡被反将一军,没有说话,只好笑了笑。

  随后,两人到江边乘船游玩。在船上,佛印有意伸手把东坡的诗稿丢到水里去,两眼望着东坡笑着说:“水流东坡诗(尸)”

  苏东坡看到岸上恰好有一条狗叨了根骨头跑了过来,便灵机一动,笑着说:“狗咬河上(和尚)骨”,同样用谐音回敬了佛印和尚

   7.含有聪明的古诗句

   1、娇儿聪明尚贵主

  明

  楚石梵琦

  《北邙行》

   2、水碧聪明井

  明

  林俊

  《东林寺》

   3、聪明正愧刘光伯

  明

  陆釴

  《同寮诸公会饮倪侍读宅》

   4、聪明已辩鲁为鱼

  明

  南洲法师

  《送金上人古上人制满同还南翔》

   5、聪明比旧堂堂减

  明

  沈周

  《秋雨偶书》

   6、聪明渐不如

  明

  石珝

  《宿性公院》

   7、重华聪明疾谗说

  明

  薛蕙

  《行路难(三首)》

   8、何用聪明多读书

  明

  杨基

  《过高邮新开湖微雨有咏》

   9、何用聪明万卷书

  明

  杨基

  《寄张学录孟兼揭应奉孟同二文学》

   10、聪明日损鬓已翁

  明

  张羽

  《送沈孝廉读书天屏山》

   11、枉教天与聪明

  明

  周鼎

  《杂兴(三首)》

   12、聪明迈前人

  明

  朱高煦

  《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

   13、聪明达所为

  唐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

   14、昭阳伴里最聪明

  唐

  卢纶

  《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美人曾在禁中)》

   15、诚乃蔽聪明

  唐

  权德舆

  《读谷梁传二首》

   16、聪明本听卑

  唐

  杨巨源

  《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

   17、谁遣聪明好颜色

  唐

  刘禹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3353837锡

  《和乐天鹦鹉》

   18、聪明受沉惑

  唐

  卢仝

  《感古四首》

   19、唯恨枉聪明

  唐

  元稹

  《哭女樊四十韵》

   20、聪明鞭得转无机

  唐

  元稹

  《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

   21、然后佐聪明

  唐

  刘得仁

  《上翰林丁学士》

   22、一为启聪明

  唐

  吴融

  《和严谏议萧山庙十韵(旧说常闻萧管之声,因》

   23、余曾昔睹聪明士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24、世有聪明士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25、聪明无益当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26、聪明好短命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27、余曾昔睹聪明士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28、世有聪明士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29、聪明无益当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30、聪明好短命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31、可能酬谢得聪明

  唐

  齐己

  《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

   32、任是聪明志士

  唐

  吕岩

  《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

   8.关于聪明的名人名言

   1、聪明人并不是无论何时都聪明。——爱默生

   2、聪明人肯舍弃金钱,以保全性命。——伊索

   3、如果你是聪明的话,你会了解自己的无知;如果你不认识这一点,就是愚昧。——卢棱

   4、如果一个聪明人干了一件蠢事,那就不会是一件小小的蠢事。——歌德

   5、聪明人常从万物中有所感悟,因为他所得到的才能本是从一切事物中汲取的精华。——罗斯金

   6、智者和愚人都没有害,最危险的倒是智愚参半。——歌德

   7、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列夫·托尔斯泰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词:《洗儿诗》

  在中国古代,有着“洗儿”的风俗。也就是在婴儿降生三日或者满月的时候,邀集亲友,替婴儿洗身,以为吉庆。而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客人都会道出自己对婴儿最美好的祝愿与期望,祷祝这个孩子将来聪明伶俐、前途光明、幸福安康。这种以洗儿为主题,传达对新生儿美好期许的诗歌,就叫“洗儿诗”。

  原文

  洗儿诗

  [宋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译文

  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注释

  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

  创作背景

  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在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苏轼的侍妾朝云为他生下一子,小名干儿。苏轼很高兴,便在孩子满月举行“洗儿礼”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洗儿诗》(又叫《洗儿戏作》)。可让所有人惊讶不已的是,这首《洗儿诗》可谓是对此前所有“洗儿诗”的颠覆。

  要知道,长久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所有为人家长的夙愿,可苏轼却说:每个人生下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可是聪明又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太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误了一生啊。如果可以,我只但愿我的孩儿将来愚笨鲁钝,可以没有灾难,没有祸患,平平安安地官至公卿。

  赏析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苏东坡《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身居杭州一位先辈瞿存斋写过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反《洗儿诗》意,一目了然。郎瑛以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1.关于兰州黄河铁桥的诗句

  关于兰州黄河铁桥的诗句 1.关于兰州中山桥的资料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2.描写兰州黄河铁桥的说明文600字

  兰州黄河的主要简介

  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沿黄河南岸,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滨河路,从东到西一游.

  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位滨河路观看沿途的雕塑及景色.

  黄河母亲位于滨河路中段,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枣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由“母亲”和二“男婴”组成构图.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

  绿色希望位于黄河母亲雕塑东180米处.它是由甘肃130多万青少年捐资兴建的,建于1987年7月.主像由高11米、8米、3米三株汉白玉圆锥体变形树组成,高低参差,疏密有致地矗立于园林绿地中,寓三木成“森”之意,反映甘肃人民种草种树,绿化陇原的伟大壮举,象征陇原青少年茁壮成长.

  筏客搏浪位于滨河路东段“白塔远眺”小游园中,为1986年10月1日由汪兴中所作.雕塑由钢筋混凝土基座镶嵌以黄河卵石,呈黄河巨浪翻卷状.皮筏斜飞于浪尖之上,破浪而飞;有搏浪追风之感.青铜铸成的筏客跪姿昂首挥桨,其后有一跪姿少女,右手拢鬓,神态安详.这一雕塑再现了昔日黄河上以皮筏为渡的交通方式,是兰州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

  丝路古道位于城关区黄河大桥南端,滨河路南段.雕塑截取丝路古道的一峰骆驼为核心,由花岗岩雕成,高6米,长7米,重百余吨,集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丝路盛况.雄驼满载绸缎,上骑一着披风,右手搭凉篷睫望的长者.驼右前部一深眼隆准虬髯的胡商牵僵倒行.驼右后方一青年右手作喇叭状呼喊后续驼队.雕塑构图古朴,整体凝重,气势恢宏,令人顿生朔漠苍凉之感.

  平沙落雁又名“芳洲思雁”,位于滨河路东段,雁滩尖子南面.雕塑为在不规则形浅水塘中,大小不等的三只不锈钢大雁离水展翅奋飞,塘西畔点缀以五枚“雁卵”,错落有致.总体采用抽象派手法,略加变形,显得新颖别致.这一雕塑取材兰州新十景之一的“芳洲思雁”景观和雁滩的传说,寄寓兰州生态恢复平衡,大雁重返雁滩的愿望,并使人能联想到大雁从孕育到雄飞的生命演替过程.

   3.关于黄河铁桥的历史````

  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兰州黄河铁桥人们都熟悉,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它近百年前那段堪称创举的兴建历史。

  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的建设发生在20世纪初叶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穷的甘肃与西方人在自主、自愿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的建设材料,包括一个铆钉一根铁条乃至建成后刷铁桥用的油漆,都是在当时国内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从德国辗转万里运至兰州的;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的建设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与甘肃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晶;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的建成一举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

   4.兰州中山桥的历史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5.描写兰州黄河铁桥的说明文600字

  兰州黄河的主要简介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沿黄河南岸,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滨河路,从东到西一游.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位滨河路观看沿途的雕塑及景色.黄河母亲位于滨河路中段,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枣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由“母亲”和二“男婴”组成构图.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绿色希望位于黄河母亲雕塑东180米处.它是由甘肃130多万青少年捐资兴建的,建于1987年7月.主像由高11米、8米、3米三株汉白玉圆锥体变形树组成,高低参差,疏密有致地矗立于园林绿地中,寓三木成“森”之意,反映甘肃人民种草种树,绿化陇原的伟大壮举,象征陇原青少年茁壮成长.筏客搏浪位于滨河路东段“白塔远眺”小游园中,为1986年10月1日由汪兴中所作.雕塑由钢筋混凝土基座镶嵌以黄河卵石,呈黄河巨浪翻卷状.皮筏斜飞于浪尖之上,破浪而飞;有搏浪追风之感.青铜铸成的筏客跪姿昂首挥桨,其后有一跪姿少女,右手拢鬓,神态安详.这一雕塑再现了昔日黄河上以皮筏为渡的交通方式,是兰州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丝路古道位于城关区黄河大桥南端,滨河路南段.雕塑截取丝路古道的一峰骆驼为核心,由花岗岩雕成,高6米,长7米,重百余吨,集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丝路盛况.雄驼满载绸缎,上骑一着披风,右手搭凉篷睫望的长者.驼右前部一深眼隆准虬髯的胡商牵僵倒行.驼右后方一青年右手作喇叭状呼喊后续驼队.雕塑构图古朴,整体凝重,气势恢宏,令人顿生朔漠苍凉之感.平沙落雁又名“芳洲思雁”,位于滨河路东段,雁滩尖子南面.雕塑为在不规则形浅水塘中,大小不等的三只不锈钢大雁离水展翅奋飞,塘西畔点缀以五枚“雁卵”,错落有致.总体采用抽象派手法,略加变形,显得新颖别致.这一雕塑取材兰州新十景之一的“芳洲思雁”景观和雁滩的传说,寄寓兰州生态恢复平衡,大雁重返雁滩的愿望,并使人能联想到大雁从孕育到雄飞的生命演替过程.。

   6.兰州黄河铁桥的简介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七年),改浮桥为铁桥,是黄河上游第一座铁桥。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全部工程共耗白银30余万两。登桥远望,不远处的黄河如带,蜿蜒盘曲,为兰州这一工业城市增色不少。

   7.兰州的中山桥你多少年的历史了

   101年的历史。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百年历史中山桥的前身是黄河浮桥。

  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黄河铁桥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的艰难。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光绪三十二年春天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一个英国人从河西走廊出来后,沿黄河河谷进入兰州,大约在公历3月10日到达兰州。这个叫布鲁斯的英国人先是站在黄河北岸,很抒情地对当时兰州的北城墙进行了“风景如画,给人印象很深”的赞美后,接下来便对如何过黄河进入“风景如画”的城里感到头疼了,他这样写道:根据季节的变化,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经过西北部的船桥或乘渡船来到兰州。

  城市对面的河宽将近有300码,我们途经时,河水尚未解冻。冬天人们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经过,听说每年解冻的时候都会淹死很多人。

  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时候,这些人还坚持走这条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潜在的危险。对此,兰州诗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黄河冰桥的情形: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步如平地……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约4.5米),下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开,用大木连接起来,再铺上木板,围上围栏,两岸各立2根将军柱(大铁柱)、6根大木柱,又用两条各长120丈的铁索将船固定在河面上。

  但这种浮桥属于季节性的桥,因为黄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黄河结冰前必须拆除。英国人布鲁斯紧接着又这样描写了每年春天浮桥落成时的宏大场而:每年组建船桥的开幕仪式都热闹非凡,主要的官员和社会各界都来参加这次盛会。

  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与古老的威尼斯一年一度的风俗相媲美,那是国王杜格娶亚得里亚的仪式。冬季,黄河结冰,行人和车马要过黄河,就只有靠冰“桥”。

  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新搭浮桥,不但十分麻烦,而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资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与元将廓扩铁木尔(王保保)作战时,在七里河(今七里河黄河大桥西500米处)搭造了浮桥,这是兰州地区最早的黄河浮桥。

  但这座浮桥当时只是为了方便军队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卫国公邓愈率军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桥,以运送粮饷,命名为“镇远浮桥”。

   12年后的洪武十八年(1384),兰州卫指挥佥事扬廉,将浮桥移至“河水少缓,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为靠近城区,除了军事用途外,这座黄河浮桥也成了黄河历史上第一座可供民众过河的浮桥。 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并在1906年10月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价德国泰来洋行,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

  黄河铁桥竣工之后,实际耗银30.66万两。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

  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一个清晨,数十辆大马车浩浩荡荡从新乡火车站简陋的货场里潮水般涌了出来,车轮声,马蹄声,铃铛声,还有梆子,秦腔,花儿,马的嘶鸣,汇成了一曲众声混杂的交响乐,响彻漫漫古道,从新乡到西安,从西安到兰州,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桥建成后,两边建了两座分别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分别有楹联: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第一桥。

  天险化康衢直入海市楼中现不住法;河蠕开画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观。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中山桥不但经受了三次黄河特大流量的考验,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军管会组织了300多人星夜抢修。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现在兰州市的桥梁已达十余座,使自西固达川入境从榆中与白银交界的乌金峡出境,在兰州境内全长152公里的黄河成为桥梁最密集的河段。

  铁桥古渡老斜阳,塔影河声寻旧梦……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seo/522.html?replytocom=1083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杨廉的诗(杨廉夫的诗)” 的相关文章

谐诗逸句(谐 诗词)

  本文目录    诗逸的诗句诗逸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吃笋的诗句 古人关于鞋子的诗...

醉著(醉著古诗)

  本文目录    带醉的诗句 醉著的意思   带醉的诗句...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越调·天净沙 秋翻译)

  本文目录    王和卿《【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及翻译赏析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

采莲(实催)(采莲的采)

  本文目录    写小儿采莲的诗句 关于采莲子的诗句 关于采莲的诗句古诗...

辋川集二十首。文杏馆(辋川集·文杏馆的释义)

  本文目录    辋川集的作者是谁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采用的是 辋川集二十...

春园即事(春园即事拼音版)

  本文目录    陈羽《春园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何赏析王维的《春园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