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方维仪的诗(方维仪的诗词鉴赏)

admin7个月前 (09-08)学习23

  本文目录

  

  1. 方维仪原文
  2. 明朝方维仪:精通各种文体的全才女文学家
  3. 方维仪的诗作选摘
  4. 出塞方维仪赏析

  方维仪(1585—1668),女,字仲贤,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明末著名女诗人、画家,所作有《清芬阁集》,又辑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其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长绘释道人物。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许多人争相收藏。方维仪人物生平

  方维仪(1585~1668)字仲贤,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女诗人、书画家,方大镇次女,方以智二姑母。

  方维仪姐方孟式,亦工于诗书画,嫁给山东布政张秉文为妻,后清兵南侵,张秉文守济南城,战死,孟式投池而死。有《纫兰阁集》和《纫兰阁诗集》传世。方维仪堂妹方维则,也年轻守寡,著有《抚松阁集》。因方氏三姐妹都为国为家守节,后人称为“方氏三节”,而其中以方维仪成就最高。

  明代著名学者。方维仪是大理卿方大镇之女,十七岁时与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死去。于是回家寡居,同弟妇吴令仪一起,“以文史代织经”,共同教养侄儿方以智,俨如诲人不倦的家庭教师,方以智(字密之)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方维仪幼承家学,博学多才,工于诗画。尝取古今女子之作,编为《宫闺诗史》,分正、邪二集。此外著有《静志居诗话》,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也颇精辟。而且她“酷精禅藻,文史宏赡,兼工诗、画。白描大士,不亚李公麟。”著有《楚江吟》、《归来叹》等,汇为《清芬阁集》七卷。其诗作一洗铅华,归于质直。《龙眠风雅》录诗八十首,《明诗综》录诗六首,《桐旧集》录诗二十二首,《明诗别裁》录诗三首,《御选明诗》录诗十首,《正始集》录一首。

  出生官宦世家,祖父方学渐,明代著名学者。父亲方大镇,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维仪幼承家学,“文史宏瞻,兼工诗画”。年十七嫁同乡姚孙棨为妻,夫患绝症,不久病逝,丈夫死后,维仪生下遗腹女,不足一岁,又遭殇殂。关于她的凄凉身世,她有一篇《未亡人微生述》,写得呼天抢地、如诉如泣:“余年十七归夫子,夫子善病已六年……明年五月,夫子疾发……至九月大渐,伤痛呼天……遗腹存身,未敢殉死;不意生女,抚九月而又殂。天乎!天乎!一脉不留,形单何倚?”

  维仪年纪轻轻丧夫丧女,遂回娘家,守志“清芬阁”,孤身伴影,潜心研究诗画。堂妹方维则十六孀居,两人过往甚密,切磋诗画艺法;胞弟方孔炤妻吴令仪及其姐吴令则,与维仪大姐方孟式皆好诗画,五姐妹常聚“清芬阁”,吟诗作画,推敲唱和。维仪的诗风细腻缠绵,平俗易懂,维则、令仪敬佩而推为师。

  吴令仪早逝后,孔炤官任湖广,教养侄儿方以智的重任落在维仪身上,她日日细心指点,督促课读,并以气节来鼓励以智。方以智后成文化宗师、科学名流,是与姑母维仪苦心教育分不开的。《桐城方氏诗辑》中载:方维仪“教其侄以智,俨如人师。”方以智自己则这样描述:“智十二丧母,为姑所托。《礼记》、《离骚》,皆姑授也。”

  维仪精心研读文史,辑录古今女子诗作,编著《宫闱诗史》一部,另著《清芬阁诗集》七卷,均为珍贵的名媛史料和佳咏。方以智为其《清芬阁集》题跋时感叹:“嗟夫!女子能著书若吾姑母者,岂非大丈夫哉!”维仪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时人争相收藏。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称为“妙品”。吴询《题清芬阁白描大士图》诗有句赞云:“墨花寒卷秋潮空,毫端轻染春云笑。”

  方维仪17岁守寡,至84岁寿终,死后专祠奉祀,祠中匾曰:“今之大家”。

  身世

  方维仪的身世是凄苦的。她结婚时,姚孙棨已经患病六年。在丈夫病中,她亲自“扶起居,倍汤药,挥蚊蝇,据痰唾,左右周镟”,头不安枕。丈夫不幸早逝;生下一个遗腹女,才抚养了九个月便天折了。她在《未亡人微生述》中磋叹说:“万物有托,余独无依,哀郁交集,涕泗沾帷;自今已往,槁容日益朽,气力日益微。”这种身世之感,在她的一些诗中也有反映。《死别离》即是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中写道:“昔阅生别离,不言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悲戚的氛围,感伤的色彩,浓重地笼罩其上,读来使人不禁心酸。据方孟式说,方维仪的“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表现伤痛心情的作品,大多随成随弃,留存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她又像许多借助画笔或针绣的女画家(如明代仇珠、邢慈静,清代赵昭等人)一样,以虔诚之心绘制带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教义的观音、罗汉像,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在绘画技法方面,她推崇唐代吴道子、宋代李公麟的白描作品。绘画作品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观音图》、《蕉行罗汉图》外,还有安徽省博物馆藏的《罗汉图》、《大力像图》,辽宁抚顺博物馆藏的《罗汉图》等,总共不过十余件。

  出身官宦世家

  方维仪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方大镇,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姐姐孟式、弟弟孔馏,都博学有文才。方维仪生长在这样—个文化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里,自幼耳濡目染,诗文书画多有涉猎,加上她本人的天资与学力,后来便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婚后守寡仍勤奋撰著成就一生

  方维仪17岁时与同里青年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不幸病逝了。次年,她生下一个遗腹女,相继夭折。于是,她只好独自回归娘家寡居,守志“清芬阁”。方维仪寡居娘家后,生活境况已不复能与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相比。在复杂的大家庭中,她敬老抚育,善待同辈和仆从,以和谐各方面的关系。尽管所为极难,但在操持家计之暇,她总是坚持诵读经史,苦钻学问,吟诗作文,并以此影响家人。坎坷的人生遭遇,并没有将维仪绊倒。较高层次的文化素养,决定了维仪对生活理想有着更高的追求。她守志于清芬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博览群书,勤奋撰著,走了一条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活道路。

  学识

  由于方维仪学识高深又和蔼可亲,因而深受人们敬重。同辈兄弟姊妹及侄辈们都对她心悦诚服,以师礼相待。清芬阁简直成了一所学堂,方维仪便俨然成为清芬阁的女师。她的弟媳吴令仪受学于消芬阁,书法诗文都大有长进。吴令仪30而逝,方维仪为她手订《秋佩居遗稿》,使之传世。方维仪还亲自抚育侄儿侄女,谆谆教诲,关怀备至。后来,侄女方子耀成了书画俱佳的才女,其书画作品深得方维仪技法。侄儿方以智慧型够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相提并论的大学问家,更与方维仪对他的早期教育及影响分不开。

  时代气质

  方维仪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清交替之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清兵入关后的野蛮烧杀,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文学艺术家特有的锐敏与丰富情感,使方维仪对现实生活有着更强烈的感受。她始终关注著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深切同情民生的疾苦。惨酷的社会现实,时时激起她对乱世的怨恨和对故国的怀念。她将忧国忧民的种种情感,曲折淋漓地反映在作品之中。她品行端正,才艺超群,但并不以此自显,诗文从不轻易示人,“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方孟式《清芬阁集序》)。传世的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要算她晚期所作《旅秋闻寇》。

  方维仪博学才高,不仅学贯经史,而且工诗文,善书画。据《明史·艺文志》及清人王士禄《然脂集》着录,维仪所著曾有《清芬阁集》8卷、《楚江吟》1卷、《宫闺诗评》1卷、《尼说七惑》1卷以及《官闺诗史》、《官闺文史》、《归来叹》、《闺范》等集行世。这些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札记、论文等多种文体,内容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文学评论以及女性哲学等多方面。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今大多已散,我们只能从幸存的少量作品中窥见其诗文风貌之一斑。

  方维仪的诗文蟋蟀吟秋户,凉风起暮山。衰年逢世乱,故国几时还。盗贼侵南甸,军书下北关。生民涂炭尽,积血染刀镮。——清代·方维仪《旅夜闻寇》

  旅夜闻寇

  蟋蟀吟秋户,凉风起暮山。

  衰年逢世乱,故国几时还。

  盗贼侵南甸,军书下北关。

  生民涂炭尽,积血染刀镮。昔闻生别离,不闻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上视沧浪天,下无黄口儿。人生不如死,父母泣相持。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予生何所为,予死何所为。白日有如此,我心当自知。——清代·方维仪《死别离》

  死别离

  昔闻生别离,不闻死别离。

  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

  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

  上视沧浪天,下无黄口儿。

  人生不如死,父母泣相持。

  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

  予生何所为,予死何所为。

  白日有如此,我心当自知。

  纵观历史,中国的文学大家数不尽,方维仪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著名画家。最著名的画有《观音大士图》,在她的笔下,观音大士形神兼备,很多人都争相收藏这幅白描,那么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方维仪的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但她并非宋朝人。她和方孟式、方维则被后人称为方氏三节,因为她们三姐妹都为国为民守节。方维仪的父亲是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由此,对于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方维仪是明代人,出生官宦世家,她博学多才,绘画吟诗作文样样精通,她所画的白描更是形神兼备,所绘的观音大士图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竞相收藏。虽然方维仪在文学上成就颇高,但是她的一生却也遭受了许多打击,其中最令她悲痛的莫过于丈夫姚孙栗的早逝和遗腹女的夭折了。这两件噩耗让方维仪伤心欲绝,她回到了娘家,把精神寄托在文学的钻研上,并且亲自教养方以智等侄子侄女,对他们关怀备至。更难得的是,处于明清朝代交替之际的她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感在作品中表现尤其明显。

  因此在研究方维仪的文学作品时,对于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的问题,读者需要深入了解,毕竟她的后期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方维仪的姐姐

  在明末的安徽桐城有着三个姐妹,因为气节高尚并且擅长词令、字画而流芳百世。其中方维仪的成就最大。方维仪的姐姐品行端庄、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天赋。只是,因为追随丈夫而死,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只留给世界一道清丽的背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维仪的姐姐叫方孟式,她的丈夫是山东布政张秉文,张秉文品德高尚,是个有名的清官。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在结婚几年后因为和丈夫没有生子,于是主动给丈夫纳妾陈氏,并且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陈氏的孩子。方维仪的姐姐非常擅长画观音图像,她所画的观音画像仿佛真人一般,异常美丽,而且有着很好的文字功底,从留存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其清雅的气节。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和自己的丈夫以及陈氏的感情非常地好,她尽职尽责地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

  后来,清兵入关,开始攻打济南,很多人劝她赶紧逃离济南,她却义正言辞地拒绝。她觉得如果她离开了,老百姓们会认为张秉文没有信心守住城池,到时候民心就会动摇,那么城内将会造成不必要地混乱。所以,她一直坚守在家里,立下誓言与丈夫和济南城共存亡。当丈夫的死讯传到她来的时候,人们都让她赶紧离开,然而她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就义,而陈氏也选择和她一起为丈夫守节英勇就义,一起跳入湖中。朝廷非常敬佩方孟式的德行,在听到她的事迹后,授予她“一品夫人”的荣誉。

  方维仪诗词风格

  方维仪生活境遇坎坷,少女时代曾在家庭的护佑下快乐生活,特别是她的父亲是进士出身,对儿女的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努力在家中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方维仪结婚后不久丈夫便因病去世,只留下肚中尚未出世的孩子,然而孩子出生后也没有顺利长大成人,在孩子夭折之后她搬回了娘家。方维仪诗词风格与她的生活际遇紧密相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维仪前半段的诗歌创作多以季节风景作为素材,将关注点放在对大自然的变化上。她对大自然的热情体现出她对生活的态度,是真实的心理写照。方维仪诗词风格形成于她的后半生,在她寡居娘家的时候,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她的身份也非常尴尬。方维仪将生活当中的不如意和心中的苦闷统统借助创作来宣泄,体现了她的个人情怀,但是这种情怀中并没有包含消极思想,而是充满着正能量。通过她的诗歌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一个女人在丧夫丧女后的生活境遇,凄苦当中饱含思念,但是并没有对生活产生抱怨,而是一心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

  方维仪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生活也十分关注,《出塞》、《旅夜闻寇》、《从军行》等诗歌都反映出方维仪忧国忧民的思想。方维仪诗词风格在细腻当中充满着激昂悲愤,将一个忧国忧民的女诗人形象完整的呈现出来。

  方维仪的成就

  方维仪是明朝著名诗人和画家,虽身为女人,但是方维仪的成就却不容小觑。她出身高贵,生活环境优越,家庭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她的父亲曾经官至大理寺少卿,又是进士出身,家庭教育比较严格,她的姐姐和弟弟也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维仪自幼聪慧,颇具灵性,从小爱好诗歌文学,特别是绘画上无师自通。父亲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可是老师只教了她半年便决定辞馆,直言方维仪的造诣已经在自己之上,身为老师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授方维仪的了。索性,方维仪的父亲对她进行开放式教育,将藏书阁的钥匙交予方维仪,让她自己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来选择读书。这为方维仪的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维仪婚后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她搬回了娘家。此时家中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方维仪努力平衡各方面关系,并努力提高整个家族的文化气质,使家人的生活理想得到升华。方维仪拥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对待族中人们态度和蔼,她将清芬阁改造成为一所学堂,以老师的身份为族中小辈答疑解惑。在家庭领域,方维仪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方维仪对于文学和艺术有着执着追求,擅长诗歌、散文、札记、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书法上也独具个人风格,绘画上擅长白描。她学问精通各个艺术领域,对待艺术追求有着个人的独到的见解。传世的多个作品都证明了方维仪的成就是巨大的,是当之无愧的女中名家。

  【北窗】

  绿萝结石壁,垂暎清芬堂。孤心在遥夜,当窗皎月光。

  悲风何处来,吹我薄衣裳。

  【出塞】

  辞家万里戍,关路隔风烟。赋重无馀饷,边荒不种田。

  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倚赖君王福,何时唱凯旋。

  【独归故阁思母太恭人】

  故里何须问,干戈扰不休。家贫空作计,赋重转添愁。远树苍山古,荒田白水秋。萧条离膝下,欲望泪先流。

  【旅夜闻寇】

  蟋蟀吟秋户,凉风起暮山。衰年逢世乱,故国几时还。

  盗贼侵南甸,军书下北关。生民涂炭尽,积血染刀镮。

  【伯姊之粤有赠】

  昨岁长溪来,今岁粤中去。此别又数年,离情复何语。

  明发皖江城,山川隔烟雾。皓月临苍波,春风满江树。

  【秋雨吟】

  高楼秋雨时,事事异往昔。骨肉东南居,田畴稻不获。

  树叶色将变,寒虫语幽石。孤愁多苦心,四顾成萧索。

  云暗远山峰,独坐苔阶夕。

  【死别离】

  昔闻生别离,不言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

  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上视沧浪天,下无黄口儿。

  人生不如死,父母泣相持。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

  予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白日有如此,我心徒自知。

  【伤怀】

  长年依父母,中怀多感伤。奄忽发将变,空室独彷徨。

  此生何蹇劣,事事安可详。十七丧其夫,十八孤女殇。

  旧居在东郭,新柳暗河梁。萧条下霜雪,台阁起荒凉。

  人世何不齐,天命何不常。孤身当自慰,且免摧肝肠。

  鹪鹩栖一枝,故巢安可忘。

  【从军行】

  玉门关外风雪寒,万里辞家马上看。哪得沙场还醉卧,前军已报破楼兰。

  【病起】

  空斋无事晚风前,雨过苔阶草色鲜。远岫云开舒翠髻,新荷池畔叠青钱。

  衰年转觉多愁日,薄命何须更问天。闲坐小窗初病起,西林皓月几回圆。

  【楚江怀节妇吴妹茂松阁】

  空林陨叶暮乌啼,云水迢迢隔皖溪。夜发苍梧寒梦远,楚天朗月照楼西。

  薄命同罹骨肉哀,天涯书信远难来。愁心不似归鸿影,能逐湘江夜月回。

  【拟古】

  八月天高雁南翔,日暮萧条草木黄。与君别后独徬徨,万事寥落悲断肠。

  依稀河汉星无光,徘徊白露沾衣裳。人生寿考安得常,何为结束怀忧伤。

  中夜当轩理清商,援琴慷慨不能忘,一心耿耿向空房。

  出塞(辞家万里戍)赏析

  古代从军是相当苦的,加上有的官吏贪赃和不顾士兵疾苦,经常挨饿想家也较为普遍。此诗讽刺边防士兵与吏官的不合理现象,对明末社会有较深刻的反映。方维仪诗风或细腻,或激昂,或悲楚。她在反映北方战事的《老将行》中写道:“绝漠烽烟起戍楼,?笳吹彻海风秋。关西老将披图看,尚是燕云十六州。”在《从军行》中写道:“玉门关外风雪寒,万里辞家马上看。哪得沙场还醉卧,前军已报破楼兰。”她饱尝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孤独伶仃,身心交瘁。她在一首叙身世的屋言诗中说:“昔闻生离别,不闻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叶,日夜为我悲。上观沧浪天,下无黄口儿。人生不与死,父母泣相持。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余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日日复如此,我心徒自知。”在历代女作家的诗中,能表现如此博大的忧国忧民思想情怀的作品并不多见,沈德潜评道:“如读杜老伤时之作。闰阁中乃有此人!”(《明诗别裁集》)这是相当准确的一个辨味,无论就本篇字句的锤炼,语言的精纯,措意的深厚,表情的沉著,言情的顿挫而言,它都神似杜甫的伤时念乱的五律。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seo/522.html?replytocom=801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方维仪的诗(方维仪的诗词鉴赏)” 的相关文章

秋夕送友人归吴(秋夕送友人归吴翻译)

  本文目录    崔涂《秋夕送友人归吴》全诗赏析 秋天赠友的诗句   ...

元日感怀(元日感怀刘禹锡)

  本文目录    元日古诗 关于元日的诗配画   1、振蛰春潜至,湘南...

赠汪伦(赠汪伦唐李白古诗)

  本文目录    赠汪伦的全诗 赠汪伦解释和译文 赠汪伦的诗意是什么...

见志(见志诗)

  本文目录    梦见励志 见志的解释 见志不从文言文翻译...

采莲(实催)(采莲的采)

  本文目录    写小儿采莲的诗句 关于采莲子的诗句 关于采莲的诗句古诗...

贺新郎(又和)(贺新郎又和谁结婚)

  本文目录    张元干《贺新郎》意思 贺新郎的词牌格律 这首《贺新郎》是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