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西江月(十二之八)(西江月·十二首)

admin7个月前 (09-08)学习26

  本文目录

  

  1. 西江月是什么意思
  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西江月》杨慎
  4. 西江月·八原文

      翻译

      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这是词牌名,你不说具体是谁的,就不好找了。随便给你几首吧: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

  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

  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

  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饲。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

  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未统治集团不

  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

  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

  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

  书,信着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

  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览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

  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

  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

  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

  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忧

  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

  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

  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

  出这样丰富的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

  ‘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

  ‘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

  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待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

  “生硬”,认为用经史典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

  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忌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

  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

  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

  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弃亲生活的南宋时代,

  词己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

  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奔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

  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

  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船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

  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夏承焘)

  <西江月>若干首

  (一)西江月.无题(黎默)

  下笔春愁秋病,无端砌典堆词。

  如今有了作诗机,一摁鼠标及第。

  急急加精固顶,匆匆青眼相推。

  莫明其妙是佳辞,嗨矣诗人利器。

  注嗨矣,“Hey!”的音译。

  (二)东江月·嘻嘻(岁月河)

  网海天天觅乐,心中常有清歌。

  跟帖总爱泛凌波,回首无人似我。

  岁月匆匆易逝,友情长绕心河。

  影圆谁与受清和?寂寞东篱烟锁。

  (三)西江月.无题(文狼)

  岁月匆匆来和,风华绝代诗吟。

  网词点滴隐嬉戏,一起游乐无定。

  相见欢如归去,友情回应多情。

  笙歌数里酒为馨,深院清听远景。

  (四)用岁月河原韵兼示文狼兄(黎默)

  赏罢东江明月,又听西岸放歌。

  且将岁月驾轻波,网上悠游忘我。

  休说去年旧事,莫言逝者如河。

  湘南春气正融和,销尽鬓旁黛锁。

  (五)西江月.南江月(岁月河)

  赏罢双江明月,文狼黎默文扬。

  洞庭湖畔万花香,唯我不能飞上。

  缥缈潇湘月冷,怅望归路天长。

  山高举酒待何方,几度思君欲往。

  (六)北江月·次韵岁月河(古藤)

  慷慨高歌一曲,白山黑水激扬。

  清泠月下梦仙乡,我欲乘风直上。

  谁有如椽大笔,翩翩搅动波长。

  珠帘翠幕便诗狂,纵或瑶池不往。

  (七)东江月·步韵和古藤(柳丝雨)

  湖畔诗歌万曲,东西南月激扬。

  清风树下醉三乡,笔墨青云之上。

  道是神峰如黛,巍然托起瀑长。

  珠帘翠雨趁轻狂,心向瑶池飞往!

  (八)西江月·次韵《南江月》(黎默)

  谁挽南楼桂魄,西江懵懂楫扬。

  风流小令亦流香,伴影扶摇直上。

  网送三湘文墨,春薰云梦波长。

  人间天上是何方?纵便瑶池不往。

  (九)北江月·河水乱灌(岁月河)

  湖畔坐听一曲,清歌今古无双。

  灯前读你文激扬,多少诗情俯仰。

  纤指翩飞无寄,夜寒鬓影敲凉。

  波长难洗楚魂伤,惟有屏前复访。

  (看你们还用什么来和,嘻嘻……)

  (十)西江月·我说岁月河(黎默)

  随你四方揽月,任凭踏遍九江,

  换来换去又何妨。天上一轮清朗。

  白垩已经过去,当今正好春光。

  无边沧海又田桑,莫作楚魂悲怆。

  (十一)岁月河:今晚没月了,嘻嘻....

  邀我泛舟湖上,从容相伴九江。

  春寒月冷又何妨,醉泛词波诗浪。

  只是不尽人意,人前羞涩书囊。

  清流何处辨微茫,笑我凭空遥想。

  (十二)那搬个月亮来挂着(柳丝雨)

  圆月东西南北,相随左右前头。

  云开数丈笔锋游,醉倒天边锦绣。

  诗海浪花几朵,句多句少和酬。

  童叟不觉梦中留,把酒且观师友。

  (十三)<西江月>.右江月(古藤)

  江月何时染血?江花何日带愁?

  刑天起舞一时稠,穷苦齐声怒吼。

  江月何其明烨,江花何事明眸?

  黑拳高举霸王锄,天下工农坐就。

  (十四)西江月.右江月(野叟)

  左衽非关名位,缘求天下公平。

  工农唤起万千兵,斧钺镰刀争胜。

  今已神洲初定,运筹帷幄中兴。

  小康路上要扶行,图个繁荣昌盛。

  (十五)西江月.前后江月(柳丝雨)

  江头江尾源长,寻根探底几番。

  才知前后两盈波,江月勾通你我。

  唇齿相依情谊,行云流水漫歌。

  友邻千载共平和,胜似风光在握。

  (十六)西江月.雪江月(牧鹤山人)

  月映清江江雪,雪融弯月江天。

  风花雪月满栏干,雪月风花乱侃。

  月魄雪魂江转,雪莹月静江寒。

  雪笺月下绘婵娟,岁月雪痕淡淡。

  (十七)西江月.寒江月(牧鹤山人)

  独钓溪弯一角,半船残雪初融。

  月轮又上小桥东,冷冷清霜谁共。

  乍暖乍寒烦恼,如诗如画朦胧。

  凇花雪挂孕葱葱,顿解大江冰冻。

  (十八)戏和《西江月》.问江月(岁月河)

  独坐寒窗一角,且听风雨从容。

  相思犹恨不相逢,寂寞枕边谁共?

  饮酒自斟醉少,离愁写尽长空,

  卷帘将暮问东风,岁月何多幽梦?

  (十九)西江月;春江月(牧鹤山人)

  百里桃花戏水,一时柳絮飞天。

  诗朋赌酒醉江边,渔火飘飘梦幻。

  不觉清风涂画,但知碧水如蓝。

  古今多少月光篇,谁敢全唐压卷!?

  (二十)西江月;秋江月(牧鹤山人)

  每到中秋一夜,便邀老友三盅。

  漫云陌路不相逢,网上晨昏也共。

  万里流霞同醉,满怀愁绪抛空。

  泛舟击橹唱西风,回首故园绮梦。

  (二十一)西江月•夏江月

  谁祭楚王项羽,皆怀诗祖屈原。

  龙舟如箭健儿欢,两岸旌旗招唤。

  闻鼓锦鳞惊散,伴云倦鸟留连。

  踏青赏景醉忘还,新月一弯初诞。

  (二十二)西江月;冬江月(牧鹤山人)

  狗拉爬犁绝景,雾凇雪柳奇观。

  请君年底到呼兰,明月冰灯相伴。

  大野风帆移动,园中情侣缠绵。

  游人偏爱五更寒,玉阁琼楼拍案。

  (二十三)西江月;西江月、东江月(牧鹤山人)

  万里东西江月,一襟宽广胸怀,

  天然造化巧安排,遍洒清辉脉脉。

  漫道如封如闭,已然半解半开,

  融冰化雪扫阴霾,百卉繁荣可待。

  (二十四)西江月;临江月(牧鹤山人)

  鲜鲤家蔬村酒,扁舟野渡甜瓜。

  悄然篝火几声蛙,柳月清光摇洒。

  溜网蚊虫叮咬,讴歌雀鸟惊哗。

  东方渐渐露微霞,难得一回消夏!

  (二十五)西江月;长江月(牧鹤山人)

  万里江流星野,一团月漫山川。

  曾经赤壁满硝烟,也载雄兵百万。

  三峡平湖唱晚,六朝胜地听澜。

  楚河汉界妙机玄,苦海回头是岸。

  (二十六)西江月;问江月(牧鹤山人)

  千里云山独览,万年江月一弹。

  孰能风雨共缠绵,江渚渔樵难断。

  几度人寰桑变,何时笔墨雷喧。

  怎寻桂酒慰飞船,宇宙深深谁探。

  (二十七)西江月.网中月(岁月河)

  牧鹤山人戏水,一时江月接天。

  诗朋摇橹棹歌连,如醉如痴梦幻。

  月夜流思濡墨,疑神展纸著篇。

  心依网海颂河山,喜得春风送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辛弃疾(1140~1207年)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的魅力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字词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白话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爱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仿佛又呈现眼前。

  明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

  ---------------------------------------------------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马鸿盛)

  ——————————————————————————————————

  杨慎二、三事·李恩普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由于秉性刚直,在仕途上很不得志。然而,生活的困顿并没有使他从此消沉下去。他仍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奋斗、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原籍是庐陵人,元末才迁居四川新都。后来,因被流放到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幼年时代

  升庵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他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陈文烛《杨升庵太史年谱序》)。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明史》卷192),并称杨慎为“小友”。升庵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己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他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修撰。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政治生涯

  杨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艰辛的。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个著名的色鬼,他不肯读书,不务朝政,专门寻花问柳,设置“豹房”,昼夜荒淫,还带着宦官,化装外出,到处奸污民间妇女。针对武宗荒淫暴行,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于正德十二年(1517)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然在歌楼妓院里通宵酣饮,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靡烂生活。升庵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写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西江月》)的词句,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终因酒色过度而死,因无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熄继位,是为明世宗。授杨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升庵利用给皇帝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世宗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升庵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朱厚熜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这样,升庵由于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杨慎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

  特别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事情是这样的:朱厚熄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世宗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当时内阁大臣纷争的议题。当时,张聪、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佑杬),德高望重的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被迫辞官归里,升庵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对此,刚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气,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升庵“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世宗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升庵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杨慎在放逐滇南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不肯向邪恶势力屈服。他路经湘西,想起了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贵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今桐梓县)的李白,感叹“我行更迢递,千载同潜然”(《恩谴戌滇纪行》)。他不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为白族修史。每到一处,往往借咏边塞奇花异草,抒发政治热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雪开”的傲然风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的唐婆镜花,就慨叹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征;唐婆镜花背日而开,应是诤臣的表现。诤臣往往受到诌媚佞臣的排挤和诬害,无耻小人又经常乔装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难辨,真假难分。在咏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慎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如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伉俪情笃

  杨慎的政治生活虽然十分坎坷,但爱情生活却很幸福美满。他的夫人黄峨,字秀眉,四川遂宁(又称黄安)人,长诗词,尤擅长散曲。婚后他们夫妇感情非常融洽,在桂湖之滨过着诗情画意、相敬如宾的甜密生活。他俩经常在湖畔散步,榴阁赋诗,相互酬答。杨慎夫妇虽然情投意合,但并未陶醉于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婚后第二年,在黄峨的支持和劝促下,升庵就动身进京复官。

  杨慎与黄峨的忠贞爱情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因为在他俩的生活旅途中,春光明媚的顺境是很短暂的,而更多的是漫长的急风暴雨的逆境。当杨慎因仗义执言,遣戍滇南时,黄峨对丈夫不仅毫无怨言,而且深表同情,曲意劝慰,殷勤照顾。黄峨不辞风霜之苦,千里跋涉,亲自护送升庵从北京到云南。嘉靖三年(1524)十二月十五日这个天寒地冻的夜晚,黄峨陪伴着骨瘦如柴,身带枷锁的杨慎,行至江陵的驿站门前,他看到妻子风尘满面,疲惫不堪,再也不忍心让她向前护送了,力劝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临别之际,升庵填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云:“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戍云南·江陵别内》)。情辞凄楚,催人泪下。黄峨回到新都,看到桂湖景物依旧,物是人非,写了一首怀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飞曾不度(一作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感情十分真挚。此后,黄峨曾越山涉水,到云南永昌探望杨慎,并在戍所住过两年多的光阴,嘉靖八年(1529)杨慎父亲去世,杨慎赶回新都治丧,夫妇才得短期会面。相见时难别亦难。临别时,黄峨写了《罗江怨》散曲,与升庵送别。曲云:“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其三)”以冷与热的强烈对比,反映自己内心的一片深情,凄婉动人,遂成千古名句。

  ^^“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学家。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如他任翰林时,正德皇帝朱厚照问钦天监及众翰林:“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张口结舌,无以对答,独杨慎从容对曰:“柳星也”,并历举《周礼》、《史记》、《汉书》等文献资料加以说明。他预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不为尊者讳。他在长期流放中,仍然“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史·杨慎传》)。在云南永昌边塞荒凉地区,尽管图书资料奇缺,升庵仍嗜书成癖,“书无所不览”,经常对人说:“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明史·何孟春传》)他认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阅”,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二是依靠“载籍”,从别的记载和书籍中取得。因此,他不仅刻苦读书,手不释卷;而且每到一处,就对当地风俗民情进行调查了解,努力学习当地民族语言,从亲身经历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仅凭自己苦学、实践、记忆,在滇南时就写出了不少笔记、选本以及许多注释性书籍。如《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候记》、《南中志》、《滇载记》、《记古滇说》等书。据《升庵杨慎年谱》的记载,杨慎平生著作有四百余种。所以,《升庵外集》序称:“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后人辑其重要著作编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

  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七月六日卒于戍所,时年七十二岁。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自勉。

  西江月·八

   [作者]张伯端 [朝代]宋代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

  争似无为实相,还须返朴归淳。境忘情性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

  《西江月·八》作者张伯端简介

  张伯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真人”。北宋时天台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曾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张伯端的其它作品

  ○西江月·十二之十一

  ○西江月·十三

  ○西江月·十二之二

  ○西江月·七

  ○张伯端更多作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seo/670.html?replytocom=7900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西江月(十二之八)(西江月·十二首)” 的相关文章

秋夕送友人归吴(秋夕送友人归吴翻译)

  本文目录    崔涂《秋夕送友人归吴》全诗赏析 秋天赠友的诗句   ...

醉著(醉著古诗)

  本文目录    带醉的诗句 醉著的意思   带醉的诗句...

赠汪伦(赠汪伦唐李白古诗)

  本文目录    赠汪伦的全诗 赠汪伦解释和译文 赠汪伦的诗意是什么...

点绛唇(波上清风)(点绛唇波上清风魏夫人)

  本文目录    点绛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浅说词牌(四)——点绛唇 点绛唇的词...

贺新郎(又和)(贺新郎又和谁结婚)

  本文目录    张元干《贺新郎》意思 贺新郎的词牌格律 这首《贺新郎》是谁写...

辋川集二十首。文杏馆(辋川集·文杏馆的释义)

  本文目录    辋川集的作者是谁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采用的是 辋川集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