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墨子引周诗(墨子引周诗的翻译)

admin7个月前 (09-08)学习30

  本文目录

  

  1. 文言文《墨子.公孟》
  2. 墨子评价
  3. 关于墨子的著名诗句
  4. 《墨子》一书引用了哪些古代典籍

  【墨子全文】三十六《公孟》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2),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3),又未知其所谓也。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谏,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疑惑也。若大人为政,将因于国家之难,譬若机之将发也然,君子之必以谏,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若大人举不义之异行,虽得大巧之经,可行于军旅之事,欲攻伐无罪之国,有之也,君得之,则必用之矣。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4),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且子曰:‘君子共己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谓不扣而鸣邪?是子之所谓非君子邪?”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实为善,人孰不知?譬若良玉,处而不出有馀糈(5)。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行而自炫,人莫之取也(6)。今子遍从人而说之,何其劳也!”子墨子曰:“今夫世乱,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且有二生于此,善筮,一行为人筮者,一处而不出者,行为人筮者,与处而不出者,其糈孰多?”公孟子曰:“行为人筮者,其糈多。”子墨子曰:“仁义钧,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

  公孟子戴章甫,搢忽(7),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綘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吾闻之曰:宿善者不祥(8)。请舍忽,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忽、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子墨子曰:“昔者商王纣、卿士费仲,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为天下之圣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关叔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则不在古服与古言矣。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立为天子,其次立为卿大夫。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若使孔子当圣王,则岂不以孔子为天子哉?”子墨子曰:“夫知者,必尊天事鬼,爱人节用,合焉为知矣。今子曰‘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而曰可以为天子。是数人之齿(9),而以为富。”

  公孟子曰:“贫富寿夭,齰然在天,不可损益。”又曰:“君子必学。”子墨子曰:“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10)。”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有义不义,无祥不祥。”子墨子曰:“古圣王皆以鬼神为神明,而为祸福,执有祥不祥,是以政治而国安也。自桀、纣以下,皆以鬼神为不神明,不能为祸福,执无祥不祥,是以政乱而国危也。故先王之书,子亦有之曰:‘其傲也出,于子不祥。’此言为不善之有罚,为善之有赏。”

  子墨子谓公孟子曰:“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期(11);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数月之丧。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公孟子曰:“国乱则治之,国治则为礼乐;国治则从事(12),国富则为礼乐。”子墨子曰:“国之治,治之废,则国之治亦废。国之富也,从事故富也;从事废,则国之富亦废。故虽治国,劝之无餍,然后可也。今子曰,国治则为礼乐,乱则治之,是譬犹噎而穿井也,死而求医也。古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为声乐(13),不顾其民,是以身为刑僇(14),国为戾虚者,皆从此道也。”

  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祀(15)。”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丧为非,子之三日之丧亦非也。”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丧非三日之丧,是犹倮谓撅者不恭也(16)。”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知有贤于人,则可谓知乎?”子墨子曰:“愚之知有以贤于人,而愚岂可谓知矣哉?”

  公孟子曰:“三年之丧,学吾之慕父母(17)。”子墨子曰:“夫婴儿子之知,独慕父母而已,父母不可得也,然号而不止,此其故何也?即愚之至也。然则儒者之知,岂有以贤于婴儿子哉?”

  子墨子曰问于儒者(18):“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

  子墨子谓程子曰:“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19)。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程子曰:“甚矣,先生之毁儒也!”子墨子曰:“儒固无此若四政者,而我言之,则是毁也。今儒固有此四政者,而我言之,则非毁也,告闻也。”程子无辞而出。子墨子曰:“迷之(20)!”反,后坐(21),进复曰:“乡者先生之言有可闻者焉(22)。若先生之言,则是不誉禹,不毁桀、纣也。”子墨子曰:“不然。夫应孰辞(23),称议而为之(24),敏也。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25)。应孰辞而称议,是犹荷辕而击蛾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鸟鱼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26),欲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27)。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未予子酒矣(28)。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未好美者(29),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谓子墨子曰:“先生以鬼神为明知,能为祸人哉福(30),为善者富之,为暴者祸之。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乎?我何故不得福也?”子墨子曰:“虽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子亦闻乎匿徒之刑之有刑乎?”对曰:“未之得闻也。”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什子,子能什誉之,而一自誉乎?”对曰:“不能。”“有人于此,百子,子能终身誉其善,而子无一乎?”对曰:“不能。”子墨子曰:“匿一人者犹有罪,今子所匿者若此其多,将有厚罪者也,何福之求?”

  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

  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曰:‘言义而行甚恶(31)。’请弃之。”子墨子曰:“不可。称我言以毁我行,愈于亡。有人于此(32):‘翟甚不仁,尊天、事鬼、爱人,甚不仁’。犹愈于亡也。今告子言谈甚辩,言仁义而不吾毁;告子毁,犹愈亡也!”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胜为仁。”子墨子曰:“未必然也。告子为仁,譬犹跂以为长,隐以为广(33),不可久也。”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治国为政(34)。”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35)!”

  墨子,(约前468~前376)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全文

  墨子,姓墨,名翟,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楚国鲁阳(今鲁山县)人。墨子的主要著述是《墨经》一书,现存53篇。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并称显学。

  墨子天资聪慧,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即现代风筝与飞机的雏形;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墨子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墨子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http://www.daqindiguo.com/zimulu/jdxs/2-2-1/zzml.htm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被集成一书,便是《墨子》。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第》、《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

  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

  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怡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怡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第五类是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

  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丘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一开始是以孔丘和儒家的反对派的姿态出现的,儒墨两家相互驳难,揭开了先秦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序幕。到了西汉中期,墨家由战国时的“显学”地位,逐渐湮没不闻,成为绝学。

  《墨子》一书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亦有丰富的政治、伦理、逻辑思想。它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衡量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墨子》书说:“当(尝)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弃相恶则乱。”(《兼爱》上)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假如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天下就太平了。《墨子》认为儒家的“爱有差等”是不对的,因而大力提倡“爱人犹己”,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因为在阶级社会,阶级利益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阶级之间的敌对,墨子不了解这种阶级之间不可能相爱的社会根源,而提倡不分任何阶级的“天下兼相爱”,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一种口号,一种幻想。

  政治思想占《墨子》思想的绝大部分。其政治思想,主要的是所谓“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里面也包含着宗教、伦理的思想。

  《墨子》书载:“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则)语之兼爱、非攻。”

  其大意是,贵族阶级昏庸腐朽,就需要提拔贤才治国;国家贫困,就要节省浪费,禁止厚葬;贵族阶级淫乱享乐,就要反对音乐酒色,反对迷信天命;贵族阶级暴虐无道,就要以天、鬼来加以警示;贵族阶级穷兵黩武,就要提倡互爱、反对攻伐。

  墨家的“十论”,以“尚贤”、“尚同”为首。“尚贤”直接反对西周以来的宗法礼治传统,主张改变“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让那此出身微贱,但有才华智慧的人参与政治。这样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尚贤》上),使那些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的言论,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参加政权的愿望。

  “尚同”就是统一政权。《墨子》提出百姓要“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尚同》上)。在人间“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所以“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尚同》上)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割据的局面下,起了巩固封建国家的作用。这种民上同于天子,天子上同于天的逐层上同的思想,也是《墨子》的宗教思想的表现。《墨子》认识论的观点是唯物的经验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墨子》肯定了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的客观实际。《墨子》写到:“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无)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明鬼》下)《墨子》的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其反对主张认识可以不通过感性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但《墨子》的经验论仅仅从现象上来看事物,它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是《墨子》以唯物主义认识论论证了“名”与“实”的关系。《墨子》说:“瞽者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贵义》)。正确的认识不在于是否能说出黑或白的名词,而要看他选取黑白之物之时是否选对了。

  三是《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又称“三法”)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墨子》书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厚之者,有用之者。”(《非命》上)《墨子》认为判断事物的真假是非,第一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非命》上),第二要根据“百姓耳目之实”(《非命》上),第三要“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墨子》认为鉴别是非,就要使言论见之于行动,验其功利,观其功效,这是对我国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墨学在秦统一之前是与儒学相抗衡的“显学”,相当强盛。这是由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所决定的。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阶级的有识之志纷纷发表政治主张,要求参与政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的墨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优势,所以能成为与儒家对等的学派。

  但在秦统一六国以后,墨学开始走入低潮。无论是儒家的孟子、荀子,还是法家的韩非、李斯,都要求统一思想,以便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因此,秦统一后,墨家学说是当时最突出的“私学”,在统一思想的政策下,它自然是首先被禁止的对象。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儒家的一套逐渐被整个封建地主阶级所接受,成为支配的思想形态。特别是西汉武帝时,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墨家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墨子》一书自然成为禁毁之书。墨学的中绝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适合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地主政权的需要。从清初开始,墨学开始复兴。主要是由于《墨子》中的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引起了开禁后的清朝学者们的注意。

  《墨子》的思想有其局限,但他的中心思想,如“兼爱”、“尚贤”、“非命”、“节用”和“宽”、“惠”等,都反映了进步阶级的时代要求。《墨子》中的墨辩独具一格,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墨子》提出的“三表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墨子名翟。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都城曲阜)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春秋末、

  战国初(约公元前490—约前405年)。物理学、数学、机械制造、哲学。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

  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

  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

  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墨子的生长地山东,是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墨子从小就在齐鲁文化的

  熏陶下,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他对于求取知识非常重视,他认为,人之所以

  为人,是由于具有认识能力,能够获取知识。他在《墨子》“经上篇”(下凡引

  用《墨子》一书时,仅注篇名)中说,“生,刑(形)与知处也”,“知,材也”。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在于形体与知识的统一,求取知识是人的本能。离开了知

  识的单纯形体,在墨子看来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他一生也

  正是以此自励,始终孜孜不倦追求知识。他曾致力于诗、书和百国春秋的学习,

  对已有的知识博采广收。这使他拥有广博的学识,并把他造就成一代学术大师。

  对于知识的追求,即使在他成名之后也从未中断过。据“贵义篇”记载,有一次

  他南游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去,所乘的车中载了许多书籍,他的弟子弦唐子

  见了感到很奇怪,问载这么多书作什么用,墨子回答说:“昔者周公旦朝读百篇,

  夕见漆(七)十七,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

  之难,吾安敢废此?”由此可见墨子勤奋好学之一斑。

  墨子的为学之道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方面,而更重要

  的是体现在他富于批判和创新的精神方面。他努力地汲取前人的知识,又不被前

  人的思想所桎梏。他能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的社会实践,提

  出自己的见解,创立自己的学说,建立自己的学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连他的

  论敌庄子也称赞他,在《庄子·天下篇》中说他“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

  同”。

  墨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当时,旧的社会秩序已日

  渐瓦解,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形成。这时期,一部分手工业者挣脱了“工商食

  官”的隶属地位,又还没有受到新的专制制度的束缚,形成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的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试图跻身于“士”的行列,力争参与政治,改变自身低

  下的社会地位,因而成为社会上一股活动的政治势力。墨子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

  下成长起来的,并成为这股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和领袖。

  墨子本身就是一个工匠,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因此他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和

  要求。他从亲身的经历中,深切地体验到统治者的奢靡浪费、以强凌弱以及兼并

  战争带给人民大众的苦难。他立志要改变这种不平的社会状态,盼望建立一个政

  治贤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尚同”社会。为此,他把自己创立的墨家

  学派不但建设成为一个宣扬自己学说的学术派别,而且建设成为一个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

  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之际,私人讲学的风气非常盛行。孔子兴学在前,墨子讲学在后。

  他以“遍从人而说之”为宗旨,随时随地无条件设教,以宣扬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墨子对于教学,首重德行,其次为言谈,再次为道术。他特别重视义,并以

  义为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义,天下之良宝也”。

  因此,他教学时坚持“有道相教”,“隐匿良道,不以相教”的原则,即首先要

  学生学义守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墨子很重视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他认为社会是有分工的,

  各人的资质也有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也

  一样,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各人的特长,而分别进行,使学生发展个性,各有

  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共同谋求天下之大利。他说,这好比筑墙一样,

  能筑的筑,能运土的运土,能掀土的掀土,这样才能把墙筑成。为义谋利也是这

  样,能运用哲学的运用哲学,能运用文字的运用文字,能运用科学技术的运用科

  学技术,各人都“量其力所至而从事”,如此方能达到天下之大义。

  墨子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导学生要学用结合。他反对孔子“君子述而不作”

  的主张,坚持传述与创作并重。他认为,如果大家都述而不作,就不能有所创造,

  人类社会也就不会有文明进步。他指出,如果按照孔子和儒家的君子只述,小人

  方作的主张来看问题,那么古时发明弓、甲、车、船的人就都成了小人,而现在

  根据这些发明制做弓、甲、车、船的人反而都是君子。凡有所述,必是有人作出

  的,则其所述,岂不都是小人之道。可见孔儒的主张是荒谬的。因此,他极力主

  张和提倡“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他要求学生述作并重,言行一致,

  身体力行,反对那种只说不做,只讲空话的学风和作风,指出“口言而身不行”,

  即为“荡口”。

  由于墨子的主张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其教学思想和方法也深受学生的欢

  迎,因此从其学者很多,墨家也因此成为当时与儒家并称的显学。正如《吕氏春

  秋·当染篇》所说:“此二士(指孔子和墨子)者,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

  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也正因为墨子教学的成功,使其弟子都成了他的政治主张的忠实信徒和执行者,

  墨家也因此成为一个纪律严明的团体。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兴利除害,建立一个

   1.经典语录墨子名言名句大全,墨子的著作有哪些

   1.万事莫贵于义。

  战国·墨子《墨子.贵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墨子·贵义》

   2.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交相利: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交相别”,即亲疏远近,彼此利益之别。因此,要除去天下之大害,就必须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兼爱中》

   3.言不信者,行不果。

   4.口言之,身必行之。

   5.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战国·墨子《墨子·亲士》。竭:尽,完。招木:乔木,高大的树木。这两句大意是:甘甜的井水易于枯竭,高大的树木易被砍伐。井水甜则喝水的人多,自然容易枯竭;高大的树木用处多,自然很快地招来斧斤。露头的椽子先烂,这是常见的现象。墨子由此提倡中庸思想,认为“太盛难守”,使人们甘居中游,不敢冒尖,这种传统思想在今天是不足取的。

   2.关于孔子,孟子,墨子的名言或经典语句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3.谁知道墨子的名人名言2句最有名气的名人名言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不急,非士无与虑国。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____以上《亲士》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____以上《修身》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

   ____以上《所染》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____以上《法仪》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____以上《七患》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____以上《尚贤上》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____以上《尚贤中》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观以教人。 ____以上《尚贤下》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____以上《尚同上》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难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____以上《尚同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____以上《兼爱上》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心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页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____以上《兼爱中》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

  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待养之,死丧葬埋之。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

  其直若矢,其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

  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 ____以上《兼爱下》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____以上《非攻上》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____以上《非攻中》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意而后为之。

  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

  以此效大国,则大国之君说。 ____以上《非攻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

  是故用财不费,民不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____以上《节用上》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不卷。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不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

   ____以上《节用中》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为乱。

  今天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____以上《节葬下》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____以上《非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____以上《鲁问》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____以上《公输》。

   4.谁能提供墨子名言100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爱下》【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兼爱。

  《兼爱上》【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非攻。

  《非攻上》【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尚贤。

  《尚贤上》【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尚同。

  《尚同上》【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专用。

  《专用上》【译文】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节葬。

  《节葬上》【译文】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非乐。

  《非乐上》【译文】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非命。

  《非命上》【译文】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天志。

  《天志上》【译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明鬼。

  《明鬼上》【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天志上》【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有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兼爱上》【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人们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兼爱中》【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兼爱中》【译文】天下的人都相爱,那么强大的就不会压迫弱小的,人多的就不会抢劫人少的,富有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就不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就会不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都不发生,就是由于互相爱引起的。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兼爱中》【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残害他。无言而不信。

  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兼爱下》【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

  这就是说,爱人的人必定被人爱,而憎恶人的人必定被人憎恶。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大取》【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

  《大取》【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

  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大取》【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相爱就是这样。

  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法仪》【译文】天希望人们互相爱护、互惠互利,而不希望人们互相厌恶、互相残害。

   5.墨子写的名言有什么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别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名言 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2、兼爱。【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3、非攻。【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4、尚贤【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5、尚同。【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6、节用。【译文】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7、节葬。【译文】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8、非乐。【译文】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9、非命。【译文】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10、天志。【译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11、明鬼。【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12、兼相爱,交相利。【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13、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14、今重不为不义攻国。【译文】现在(您)重于攻伐别国,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15、备者,国之重也。【译文】防备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16、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译文】什么都忍让,是不可以的,譬如说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不能忍让。 17、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不正直的言行自然不会得到别人的信认,没有恩德自然不会有回报,你送给我桃子,我回报你李子。 18、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译文】君子不用水为镜子来照自己,而用别人为镜子来照自己。 19、万事莫贵于义。【译文】天下万事中,没有什么比道义更可贵的了。 20、以攻战亡者,可胜数。【译文】由于攻战而灭亡的,多得难以数清楚。 21、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救宋

  【译文】好名声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荣誉不能以巧诈树立,君子的荣誉是靠身体力行地得到的。 22、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译文】钓鱼人恭恭敬敬,并不是为赐给鱼食物;用虫子作为饵料投给老鼠,并不是喜爱老鼠。 2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译文】节俭的就昌盛,淫佚的就灭亡。

   6.墨子的《兼爱》中的名句

  《兼爱》中的名句:

   1、兼相爱,交相利.

   2、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7.墨子的名言谁知道

  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别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非乐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非命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统治思想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墨子广为人知的主张“非攻,兼爱”。

  军事方面

  中国古代战争最著名的守城战术典籍是墨家的《墨子》,《墨子》十五卷,其中第十四、十五卷全篇介绍了守城的装备、战术、要点,共二十篇,存十一篇,为《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即蚁伏,指步兵强行登城)》,《迎敌祠》,《旗帜》,《号令》,《集守》。《墨子》中的守城战术极其丰富,仅存的十一篇就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术。

   8.求墨家的诗句,故事,巨子,背景,还有人物~~

  天下虽定乱世未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墨家机关木石走路青铜开口要问公输兼天下爱众生赴汤火蹈利刃月黑风冷索命无形千变莫名墨玉麒麟日当正屠尽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幻律十二五调非乐极乐天韵魔音万千侠道王道墨问莫问五步之内百人不当十年磨剑一孤侠道千里挥戈万众俯首四海江湖百世王道天下皆白唯我独黑民生涂炭奈之若何墨门绝技克而不攻八横八纵兼爱平生兵阵杀戮博弈儿戏胜负无常生死慎之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箫曲,雪舞,清歌。

  雪发飘摇,蓝裙飘展,白绫漫卷,水玉叮琮。箫筑合,走江湖,神仙美眷,比翼双飞。

  奈何世道无常注定敢爱的人一生伤。阳春白雪,绝音绝响……潇潇暮战,天晴明清.泪断渊虹,惜情可欺.阳春白雪,明月相对.青龙白虎,莫指公输。

  盗亦有道,神行天下。齿渊独争,赤阳初升。

  凤飞为首,蝠麟随伴。苍狼隐攻,阴阳扶政。

  百步飞剑,鬼谷纵横。夜尽天明,鸩羽屠城。

  诸子百家,独争一方。万里长城,血染战土。

  孤月寒尘,夜断五更,冷刃长啸噬乾坤。蚀骨恨,恩仇难辨束青藤,退却已不能。

  过往覆剑痕,血色深沉。古亭依旧,坐守空城,夜阑梦回何处觅故人。

  老旧山门,孤寂梧桐声。残锋寒刃,终是不及斯人冷。

  眨睛深处如皓月,眼眸暗中藏泪光。间隙无言对神色,风微拂思远方女,卷落残叶予留子。

  干草枯花尚余香,草轻飘然默拭泪。帘动心颤情不断,刀虽弃矣又拾剑。

  光依焕然只多情.烟雨不揭江南幕,尘香处处无春住。辗转无香三月处,潇潇浸衣沾湿路。

  飞雪玉花倾城舞,鸾镜朱颜自幽独。雁春探雪欲折枝,烈酒桃李将春误。

  琴断飞雪空回音,青衣自把怨来寻。冷言相送折枝者,似是无情却有情。

  人去楼空疏星盏,玉人脂粉自芳菲。无端三月潇潇雨,纸伞哪知水月伴魂离?只道残虹难寻觅,愁云万里自空冥。

  玉镯只为一人戴,却难逃,这般风雨。青衣带血泪湿心,暮雨声声只把怨来淋。

  咬剑割唇言不语,春城寒光照离人。月影映剑风吹絮,目断灯火血痕凝。

  落地剑声惊鸿雁,知情意者名渐离。纸伞也知情难寄,墨梅染尽千万语。

  北岭有燕已折羽,终不离兮神仙侣。无尽头,天涯此处。

  水寒无心伤眷侣,易水依旧东流去。只有梦繁难言喻,花落烟水流,又添新愁?。

   9.墨子的什么诗句告诉我们“物无全美,人无完人”

  愚之知有以贤于人,而愚岂可谓知哉?(《墨子·公孟》)智者的过失是上帝对人的警告,智者也是人,不是神,人无完人,错误总是难免的。

  所以说,智者不必为一两次的失败而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才是大家气魄,英雄本色。愚者更不必为一两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尾巴翘到天上去,若如此,更显出其荒唐可笑。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昏庸无能之辈飞扬跋扈,才识卓越之人倍受欺凌,此等事情,历朝历代还少见吗?愚者在两个方面有着天生的特长,令智者望尘莫及恐怕这是其生存的理由。一是嫉贤妒能,二是自以为是。

  在自然社会面前,智者优势明显,但智者与愚者对决时,愚者却时常能战而胜之。智者的心思全在人生的大问题上,想的是天下兴亡,成功立业,探索的是宇宙的变化、自然的道理;而愚者的心思全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自己做不了大事,见到别人做大事却心里痒痒,抓住智者的一点小辫子就大做文章,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高明。

  智者懂得太多道理,他们常常是一个或几个方面技术上的专家,是出色的工艺师、农艺师、艺术家、发明家等等,任何粗糙的东西,经过他们的掇弄,就会焕然一新,成为了不起的珍品。这令愚者非常不快。

  愚者于是想方设法、鸡蛋里头挑骨头,对智者的杰作横挑鼻子竖挑眼。譬如说陶瓷制品虽然好看,可惜没有铁制的坚硬,等等,仿佛自己一下子击败了智者,由此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和心理平衡。

  《墨

  子》一书,其十七篇文章里引用古代典籍多达四十八处;其所引

  古书,有些已不可考。今按《墨子》篇目顺序,抄录被引古籍及

  引文于此:

  《所染》引《诗》“:必择所堪”。

  《七患》引《夏书》“:禹七年水”;《殷书》“:汤五年旱”;《周

  书》:“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

  子也。”

  《尚贤中》引《诗》“: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

  用濯”;《汤誓》(《尚书商书》篇名)“: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

  心,以治天下”;《吕刑》(《尚书周书》篇名)“:皇帝清问下民,

  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德威维威,

  德明维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

  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于民”;

  《周颂》(《诗经》的组成部分)“: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

  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下坼不崩;若日之

  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此外,《尚贤中》还转述了《距

  年》尚贤为政之本的思想。

  《尚贤下》引《吕刑》“:於!来!有国有土,告女讼刑。在今

  而安百姓,女何择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引《竖年》(毕

  沅曰“:竖,距字假音晞夫圣武知人,以屏辅而:耳”。

  《尚同中》引《吕刑》“:苗民否用练,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

  曰法”;《术令》(即《商书》《说命》篇)“:唯口出好兴戎”;《周

  颂》“: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诗》“: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

  驰载驱,周爰咨度”,“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

  谋”;《相年》(毕沅曰“:‘相年,当为‘拒年。”)“:夫建国设都,

  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维辩使治天

  均”。

  《尚同下》引《大誓》(即《尚书周书》《泰誓》篇)“:小人

  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

  《兼爱下》引《泰誓》“: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

  土”;《禹誓》(《尚书夏书》篇目)“: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

  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

  以征有苗”;《汤说》(疑为《商书汤诰“: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

  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

  身有罪,无及万方,;《周诗》(古《诗》、《书》互称。前四句见

  《周书洪范》,后四句见《诗小雅大东》)“:王道荡荡,不偏

  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

  小人之所视”;《大雅》(《诗》的组成部分)“:无言而不仇,无德

  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非攻中》引《诗》“: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

  《天志中》引《皇矣》(《诗大雅》篇目)“:帝谓文王,予

  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太

  誓》(即《泰誓:“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祇不祀,

  乃曰:‘吾有命。’无廖务天下,天亦纵弃纣而不葆”;先王之书:

  “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天志下》引《大夏》(即《诗大雅“:帝谓文王,予怀明

  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明鬼下》述周之《春秋》所记周宣王杀杜伯之事,燕之《春

  秋》所记燕简公杀庄子仪之事,宋之《春秋》所记厉神附于祝史

  身上杀观辜之事,齐之《春秋》所记祧神杀中里徼之事。此外,

  《明鬼下》引《大雅》“:文王在上,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

  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

  问不已”;《商书》“:呜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百兽贞虫,

  允及飞鸟,莫不比方。矧佳人面,胡敢异心?山川鬼神,亦莫敢

  不宁;若能共允,佳天下之合,下土之葆”;《禹誓》“:大战于甘,

  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

  正,天用剿绝其命。’有曰: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

  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左

  不共于左,右不共于右,若不共命;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命。是

  以赏于祖,而僇于社’”;《禽艾》“:得玑无小,灭宗无大”。

  《非乐》引《官刑》“: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其刑:君子出

  丝二卫,小人否,似二佰”;《黄径》“:呜乎!舞佯佯,黄言孔章,

  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降之百,其家必坏丧”;《武

  观》“: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

  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

  《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尚书商书》篇名)“:我闻于

  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太誓》(即《泰

  誓:“纣夷处,不肯事上帝鬼神,祸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

  民有命。’无廖排漏,天亦纵弃之而弗葆。”

  《非命中》引《仲虺之告》“:我闻于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

  帝伐是恶,龚丧厥师”;《太誓》“:纣夷之居,而不肯事上帝,弃

  阙其先神而不礼也,曰:‘我民有命。’毋僇其务,天不亦弃纵而

  不葆”;《执令》“:具!敬哉,元天命!惟予二人,而无造言,不

  ”自降天之哉得之”;商、夏之《诗》、《书》“:命者,暴王作之

  命下》引《总德》:“允不著惟天,民不而葆。既防凶星,

  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焉葆”;《仲之诰》“:我闻有夏人矫

  天命于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师”;《太誓》“:恶乎君子天有显

  德,其行甚章。为鉴不远,在彼殷王。谓人有命,谓敬不可行,谓

  祭无益,谓暴无伤。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祝降其丧。

  惟我有周,受之大帝。”

  《非儒下》引《礼》“: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

  父、叔父、弟兄、庶人,其;戚族人,五月。”

  《公孟》引《子亦》(疑为《箕子“:其傲也出,于子不祥”。

  《墨子》一书引用了哪些谚语和古人言论

  墨家广泛汲取了古文化的精华。《墨子》一书除多处引用三代

  古籍以外,还惯于引用当时的谚语和古人的言论。这对于我们从

  墨子著作中挖掘资料,探讨墨学源头,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如果

  说墨子援引古代书籍,表明他继承了古代有文字记载的官方文化,

  那么,他征引谚语和古人言论,则表明他也继承了流传于民间的

  大众文化。

  观《墨子》全书,墨子在十篇文章里引用谚语和古人语达十

  三处(不包括公孟子所引),并有专门的表述方式:“吾闻之”、

  “圣人有传”“、先王之言”“、古者有语”等。现依《墨子》篇目顺

  序,抄录被引的谚语及古人语于此:

  《亲士》“: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

  也,我无足心也’”。

  《辞过》“: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

  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牝牡雌雄也”。

  《尚贤上》“: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

  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尚贤中》“: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

  者,不能分人以禄,“;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

  窕,小用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

  《尚同中》“:先生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

  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

  动作,,。

  《尚同下》“: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

  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

  也’”。

  《非攻中》:“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

  隐”“;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

  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明鬼下》“:于古曰:‘吉日丁卯,周代祝社方,岁于社者考,

  以延年寿’”。

  《耕柱》“: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

  《贵义》“:翟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

  此外,《公孟》载公孟子引谚语一条“:公孟子曰:‘善!吾闻

  之曰:宿善者不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seoget/25.html?replytocom=7137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墨子引周诗(墨子引周诗的翻译)” 的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奉饯冠之之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本文目录    水调歌头 赵善括 赵善括***水调歌头***奉饯冠之之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谐诗逸句(谐 诗词)

  本文目录    诗逸的诗句诗逸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吃笋的诗句 古人关于鞋子的诗...

元日感怀(元日感怀刘禹锡)

  本文目录    元日古诗 关于元日的诗配画   1、振蛰春潜至,湘南...

点绛唇(波上清风)(点绛唇波上清风魏夫人)

  本文目录    点绛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浅说词牌(四)——点绛唇 点绛唇的词...

采莲(实催)(采莲的采)

  本文目录    写小儿采莲的诗句 关于采莲子的诗句 关于采莲的诗句古诗...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译文)

  本文目录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 王鹏运 译文 急需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