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拼音版)

admin7个月前 (09-08)学习18

  本文目录

  

  1.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意
  2.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访友诗
  3.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
  4.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及翻译

  意思是:

  水流清澈,回荡隐约犬吠;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正午静寂,钟声却未听到。

  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无人明知道士去处。只好依仗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唐代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为: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盖是时所作。

  主旨赏析:

  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象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

  解题: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诗。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吠:狗叫(的声音)。分:区别,分开。霭:云雾。山中云雾被绿色反衬,故叫“青霭”。飞泉:从高山上落下的泉水。倚:靠着。

  【全诗串讲】

  淙淙泉声中隐隐听到狗叫,浓艳的桃花更增朝露返照。

  深林的路上经常见到麋鹿,中午在溪边钟声却没听到。

  绿色云雾中勉强能辨野竹,飞落的流泉挂在碧翠山腰。

  道士哪里去了没有人知道,愁闷中我再三把松树倚靠。

  【言外之意】

  山中寂静,人迹稀少,那里的狗都特别灵敏,一听有人进山,老远就吠叫起来。叫声混着泉声传来,别有一般风味。山中的桃花带着晨露,更加浓艳撩人,不禁使人想起桃花园,为道士的山居添加了超尘拔俗的气氛。野鹿不喜见人,只在深林中活动,作者时常见到,可知已经走到了深山密林中。到了中午,走到一条溪边,却没听到道观中应有的钟声,暗示道士已经外出,不在观中。山中云雾也被染上环境的绿色,和野竹的翠碧溶于一体,很难清楚的分辨。从天而降的飞泉象一匹长长的白带子,悬挂在绿色覆盖的山峰之间,相映成趣。可是作者诚心要拜访的道士却不知去向,作者在愁闷的心境中无可奈何的反复背靠着松树等盼,希望他会突然出现在面前。但是,他始终也没出现。

  从此诗可以看出,李白从青年时代就已经热衷于访道求仙,对于修炼人的生活充满想往和崇敬,就连修炼人居住的环境也在他的笔下变得格外优美,并且带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气氛。访道求仙、甚至亲自炼丹修行的实践在李白一生中从未间断过。虽然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他最终的归宿,但他辞世的特殊方式始终是一些人猜测的不解之迷。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一作: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及注释

  翻译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几株古松犯愁。

  注释 1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不遇:没有遇到2吠:狗叫。3带露浓:挂满了露珠。4树深:树丛深处。5青霭:青色的云气。6倚:靠。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一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著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著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创作背景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二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后来,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因"近无李白消息",写了一首《不见》诗怀念李白,担心他在外会闯祸,盼他早日归还"匡山"故乡。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次年,李白便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二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大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著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诗词作品: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作者:【唐代】李白诗词归类:【拜访】、【写景】、【抒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及翻译如下:

  原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翻译: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鉴赏:

  山中,溪水潺潺流淌,哗哗的流水声夹杂着阵阵的犬吠。桃花盛开,带着晶莹的露珠,*芳而清新,浓艳可人。树木幽深繁茂,时常看到麋鹿奔跑。站到溪水边,时已中午,还听不到寺院里的钟声。

  诗句描绘戴天山午间的景*,既有犬吠、溪流,又有桃花、麋鹿,声声俱备,然而给人总的感觉却是清静而幽远。

  注:浓,指桃花经露浸润而更加鲜艳。深,指树木茂盛。时,经常,常常。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wordpress/131.html?replytocom=10334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拼音版)” 的相关文章

清豁的简介(清豁禅师)

  本文目录    十二种颜色的简介 臧克家的简介 朱元璋的简介...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满江红.中秋)

  本文目录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京镗)诗句译文赏析 中秋佳节赏月的诗句...

元日感怀(元日感怀刘禹锡)

  本文目录    元日古诗 关于元日的诗配画   1、振蛰春潜至,湘南...

湖边采莲妇(湖边采莲妇李白拼音)

  本文目录    白居易 采莲曲 古诗中有采莲的诗句 关于采莲女的诗句...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译文)

  本文目录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 王鹏运 译文 急需大哥...

与赵莒茶宴(与赵莒茶宴译文)

  本文目录    与赵莒茶宴环境特点 与赵莒茶宴原文及赏析 与赵莒茶宴原文_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