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南城县麻姑山(过南城县麻姑山古诗)

  本文目录

  

  1. 麻姑的人物经历
  2. 麻姑山仙坛记的事由始末
  3. 麻姑山地名的来历马上要!!!

  麻姑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一位女神,在汉族民间的影响极为广泛。中国人一直对长寿有着热烈的期望,而把追求长生作为主要内容的道教也是如此。所以,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长寿之神分为两种性别,男性神就是鼎鼎大名的彭祖,而女性神就是麻姑。关于这位女神的来源是很早的,记载也很清楚。传说在中国的东部地区有一个姓王的人,学识渊博,担任过政府的官职,后来开始修炼,成了神仙。他的妹妹就是麻姑,长得非常漂亮,而且也成了神仙。又传说她是在江西省南城县境内的麻姑山进行修炼成仙的,后来这座山自然就成为道教所尊奉的圣地之一。她看起来是个不到20岁的女子,自称目睹了大海三次变成陆地,因此人们就把她视为寿星。相传一年的3月3日,天上最高女神王母娘娘举行生日宴会,邀请诸位女神参加,麻姑就带着自酿的灵芝酒献给王母娘娘,这个故事就被称为“麻姑献寿”流传于中国汉族民间。

  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曰:“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与经父母、兄弟相见。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继云:“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又说: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蔡)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①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麻姑传》全抄上文,仅在传前冠一句云:“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亚也。”

  《神仙传·王远传》所记内容略同。但上述二传皆无王远与麻姑有亲属关系的记述,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却谓:“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②自为后人所增益者。

  葛洪《麻姑传》以其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而闻名于后世。

  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更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

  在此《麻姑传》和后世文人称引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又有称名麻姑的女仙出现。如《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一引《齐谐记》所记麻姑,为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时人,称“太元八年,富阳民麻姑”,后因吃蛇肉,“呕血而死”。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话》所记麻姑,“姓黎,字琼仙,唐放出宫人也”。④同书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记麻姑,为“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飞升,政和中封真人”。⑤,以上麻姑皆偶然同名,或有意附会而取此名。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现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庙。唐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谓江西宁国府东有麻姑山,“麻姑尝修道于此,丹灶尚存。又尝居建昌,山故亦号麻姑”。⑦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四称:“(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传云亦麻姑修真处也”。⑧《异苑》卷五载:“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一作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著履行水上。后负道法,婿怒杀之,投尸于水,乃随流波漂至今庙处铃(岭)下”。⑨大都亦为托名麻姑而来。

  《神仙传》中之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不死者,故后世多以之象征长寿,至迟在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以为人祝寿之礼品。

  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煌煌乎,赋驾大人诗跨步虚,行间如闻麻姑之音,句里能发玉女之瑳。”

  【注释】:①③《太平广记》第2册369~370页,第3册926~927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②《道藏》第5册46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⑤⑦《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140页,62500页,62186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

  ⑥《全唐文》第4册3424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⑧《夷坚志》第1册391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52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唐大历三年(768年)年近花甲的颜真卿赴任抚州剌史,他多次登游麻姑山,对这里优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触良多。大历六年(771年)四月,他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是时,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场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气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之为“天下第一楷书”。

  颜真卿撰书《麻姑山仙坛记》时,已是62岁的老人,同时也是他书法成熟后的辉煌时期。现代书法评论家金开诚,在论颜真卿书法的专著中写道:“颜真卿后期的楷书代表作《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是足以代表整个颜氏楷书的典型之作。因为它最突出地表现了‘颜体’的独特风格,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整。”《麻姑山仙坛记》这篇佳作,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一代名家,都受过其较深的影响。

  《麻姑山仙坛记》刻成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安放在仙都观内。各郡邑名门贵族,文人墨客以上麻姑山能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宋代,为了保护好这块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展出。北宋思想家李觏登麻姑山在《鲁公碑》诗文中写有“惟恐此碑坏,收藏于大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的诗句,足见这块碑刻受到人们的钟爱非同一般。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昌府知军事胡舜创建鲁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存。可惜,由于政局动乱,这件书法珍品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现仅存宋拓片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博物馆。

  麻姑山,原名丹霞山,位于南城县西部,离县城约十余华里。主峰海拨1064.3米,方园一百余里。千百年来,它以峻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是我国东南道教与避暑游览胜地。这里山势秀丽,万木葱笼,鸟语花香,物产丰富。不仅有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还有千古流芳的“鲁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观”、“神功泉”、“龙门桥”、“丹霞洞”等等。故《名山志》上说“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洲四海,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麻姑山总括起来有一溪、二涧、三洞、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且山间多怪石,或府、或仰、或蹲、或立、或卧、或吞、或吐,形象逼真。

  麻姑山既是洞天(神仙居住的洞府,意为洞中别有天地)亦是福地。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国内罕见。相传,古时麻姑女于丹霞山隐居修道,功得圆满成仙升飞;汉昭帝时(前86–74)亦有仙人浮邱公及****王、郭二仙在此炼丹修道,在山上还遗有丹井和飞仙台;东晋时葛洪又来此山设炉炼丹,整理阐术道教理论,将麻姑写入《神仙传》遗留后世。唐开元年间(713–741)道士邓紫阳修道于麻姑山,曾应玄宗诏入大同殿修功德,佐玄宗退西戌兵,深得皇上赏识。邓紫阳回山后,皇命兴建麻姑庙,赐号“仙都观”。开元二十七年(739)仙都观落成,供奉麻姑神像。麻姑仙女她一手托仙桃寿酒(寓意麻姑献寿),一手撒米成丹(寓意赐福人间)。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人称颜鲁公)在任抚州刺史时,多次登游麻姑山仙坛。大历六年(771)4月,颜氏书兴大发,挥笔写下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筒称《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势磅礴,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八十年代以来,碧涛庵、垂玉亭、龙门桥、观瀑亭等名胜古迹得到了修缮,玉练双飞、垂瀑三叠、神功泉、半月泉等自然景观也得到了保护和装点。并修建了160余米长的现代书法碑廊,碑廊内陈列着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澳门、新家坡、日本等地的名家作品,真、草、篆风格各异。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碑竖立在碑廊****,它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

  特产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叶历代皆为贡品。

  -----------------------------------------------------------------------------------------

  麻姑山传说之一(姐妹梳髻定居所,麻姑天助留丹霞)

  麻姑山,古时叫丹霞山,山上终年紫霭苍岚,云遮雾绕,是神仙修炼的好地方.山上有个丹霞洞,洞中住着一位老妪,居山多年,饥食野果,渴饮酒泉.一日,老妪醉卧丹霞洞,一声霹雳惊响,半空落下三颗明珠,堕入腹内,老妪醒来,只是一梦.十月后分娩,竞一胎生下三个女儿.长女叫麻姑,二女名从姑,三女为毕姑.十八年后,三姐妹己成窈窕淑女.麻姑生性乖巧,琴棋书画,无师自通.

  有一天,母女四人登上最高峰,但见云开之处,盱江、黎河蜿蜒而过.盱江东岸,隐约露出石峰一座,其状如人踞坐.再朝东南,也有一山雄峙,好不壮观.老妪对三个女儿说,你们已长大,今后要分山而居.入夜,麻姑难以入眠,于是走出洞外,仰望满天星斗.突然,半空中跃现一物,光芒四射,天边一头九色鹿口衔绵绢,奔至麻姑面前,麻姑一看,只见书曰:"麻姑恋此山,此乃麻姑山."待麻姑回头,九色鹿已无踪迹.麻姑心领神会,望空而拜.

  次日,老妪同三姑至酒泉,举杯说:"今日分山而居,你们饮此酒,莫忘酒泉山上养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