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员南溟的简介(简介饶宗颐故事)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269

  本文目录

  

  1. 朱偰的人物简介
  2. 简介饶宗颐故事
  3. 滕王阁历史简介
  4. 清明节的来历(简述)

  朱偰,男,字伯商,1907年4月15日出生,浙江海盐人,著名财经专家、国学大师、文物保护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北京大学政治学本科毕业,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民国政府财政部秘书,财政部关务署副署长、署长,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

  朱偰出身于浙江海盐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长子。朱偰自幼受庭训,精研文史,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1919年入北京第四中学学德文,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入本科读政治,以史学为辅科,1929年毕业赴德国入柏林大学攻经济,兼修历史、哲学。

  193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方25岁,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读等课。次年任系主任,增聘武育干、厉德寅、余精一、雍家源、刘南溟任教。对当时我国废银元实行纸币制、反洋货倾销、关税自主问题等做专题讲座,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从此名声鹊起,并使中大经济系大负时誉。

  八·一三日寇进攻上海后,应财政当局之请草拟战时财政计划,提出以租税支持公债,公债保证通货,防止通货膨胀,以筹措战费。

  1938年12月4日在重庆的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演说,力主维持法币,稳定汇价,以安定金融,加强抗战力量。财政部长孔祥熙会后即派员邀聘他为财政部兼任秘书,在部务会议上他再三申述增加税收稳定货币的建议,但当局对他提出的提高所得税率、举办战时利得税、试办遗产税、奖励反走私等措施均未采纳。三年后,他辞职改任新设的专卖事业司司长,抗战胜利后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去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4年6月后被任为财政部关务署副署长、署长。

  1949年春,朱偰拒去台湾毅然返回南京,几天后刘伯承和陈毅特设宴招待。朱偰回中大经济学任教授,不久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的经济系并入复旦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他仍被任命为系主任,但江苏省不放,任命他为省文化局副局长,分管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兼负省国画院筹建任务。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先生挺身而出。在奔赴现场察看后,他向政府提出意见,加以制止。此后又四处奔走,联合各界发出呼吁,以阻止拆城风潮;接着又撰写文章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对主持拆毁明城墙的有关部门提出批评,还电告国家文化部,请求制止南京的拆城风潮。

  朱偰先生的勇敢举动,终于阻止了南京的拆墙风潮,才得以有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的巍然屹立至今。

  这位经济学家,这么解释自己对于文物保护的热情:“夫士既不能执干戈而捍卫疆土,又不能奔走而谋恢复故国,亦当尽其一技之长,以谋保存故都文献于万一,使大汉之天声,长共此文物而长存。”

  “反右”运动时被划为“右派”,撤销职务,后下放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当编辑,其后又调到南京图书馆工作,具体工作为编辑马列主义专题目录;在被批判时,他自称”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完全是士大夫阶级的教育,自以为书香门第,诗礼传家。凡此种种,都造成我思想中封建思想的毒素,也是我资产阶级思想的第一根源。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是我资产阶级思想的第二根源。1929年我到德国去留学,所学的是财政经济;所接触的学者,完全是改良主义和社会民主党一些人物……他们的共同主张,是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作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阶级斗争,反对社会革命……这是我资产阶级思想的第三根源“。

  1961年,摘“右派”帽后任江苏图书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朱偰一生中的最后十年,虽在政治上屡受贬屈,但他治学态度的严谨仍一如当年。他对金陵古迹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也丝毫不减,继续着他酷爱的中外历史和南京明故宫遗址的研究,撰写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和精心绘制的南京古迹图。遗憾的是,未等发表,“文革”浩劫开始了,他费尽心血的学术成果在这场动乱中荡然无存了。

  1966年八九月间遭多次抄家,家具被抢光,瓷器全被砸光,存书被焚烧光;在“清理阶级队伍”中,竟被疑为“国民党特务”,而惨遭毒打;造反派对他拳打脚踢,已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开朱偰的批斗会,要他交代反党罪行。他在交代时却将刘伯承、陈毅接见他的情况说了。他的本意是说共产党对他的信任,他并没有说反党。但造反派却阻止他说下去,认为他说这些是涂脂抹粉,美化自己。之后,朱偰被隔离审查,要他在一间很小的阅报室写书面交待。之后造反派发现他写的却是回忆录,即没收了;第二次他仍然写回忆录,又被没收;第三次他写的还是回忆录;等到第四次,他顶不住无情的风雨,选择了自杀。

  1968年7月15日早晨,人们发现朱偰在南京图书馆大门口水泥地上仰面躺着,没有请法医鉴定,就被草草火化。他死前写好遗书:“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文革”结束后,至1978年11月,朱偰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后葬于南郊花神庙中国公墓(2002年迁于功德园)。

  在追悼朱偰的吊唁仪式上,他生前好友刘海粟送来一副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定论,经济文章照千秋。”这当是对朱偰一生最恰当的评价。

  在江苏作协主席艾煊在“帽子和城墙”一文中说:“朱偰的那一顶难受的紧箍帽子,为南京人换回了一座中华门。因此有人建议,南京人是否可用社会集资,在中华门城堡上为朱偰立一塑像。”

  香港特首***说:国学大师饶宗颐以旷世之才,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

  文化部前副部长郑欣淼说:饶公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最精致典雅的一部分。他研究之广、学问之深,古今一人而已。

  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说: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说:饶宗颐先生治学,与世俗迥然不同。数十年间,著述逾千万字,于学术文化,中西古今,无不会融通贯,得其窍要,及前沿之地位,开风气之先声,为海内外同知共仰。2003年辑成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论文集》,煌煌二十巨册,洵非一般学人所能臆想。

  作为一个学者能得到如此的评价,已经独步当代了。即便用再多的语言已属多余,我不想多费口舌再讨论饶宗颐的学术成就,在这里,我只想谈一谈饶宗颐的书写与笔墨情怀,让我们从日常书写走进饶宗颐的世界。

  渊源有自、师古有道

  饶氏家族是近代潮州首富,书香门第,少年饶宗颐就是在自家的藏书楼“天啸楼”中打下了学问的根基,同时也打下了书画的坚实基础。他幼年即从唐人欧阳询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人手。现在其潮洲故居壁上,仍存有他13岁时以欧体楷书所写对联,笔力刚健,不似幼年人之作。他的梨俱室还藏有他20多岁所书的扇面,也是典型欧体行书,他的早年学书经历似乎跟常人无异,但表现出的天赋则大异常人。

  大概10岁左右,饶宗颐跟他的伯父习画,后又经杨艳启蒙,杨艳的父亲杨国崧是任伯年好友,家中有很多任氏作品。饶宗颐跟随杨艳勾勒任伯年的人物,奠下了他在人物画上基础,杨艳先生本人的花卉亦近海上任伯年、吴昌硕。山水则带一点闽派作风,这是当时一般在潮州地区画家的常见风格。

  毫无疑问,饶宗颐的学书之路跟别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发端于童子功且渊源有自。从资料来看饶宗颐简介,饶宗颐在绘画上似有名师指点,于书法一途,则没有大师指导,但常规的系统书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在结体上,这对他以后的书写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然,饶宗颐的童子功不只是书画,兼有大量的阅读,“天啸楼”的富有,滋养了这位后来的国学大师,也孕育了这位书画家的艺术情怀。

  饶宗颐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他的书法能够神追古人又极具个性。他曾对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北碑,及唐欧阳询化度寺碑,深入研习其笔法,之后他广阅众碑之余,偶然涉笔写其他北碑与唐碑,皆能写得形神俱似而又匠心独运。他写金冬心漆书,参入了爨宝子,汉简隶体写得比金冬心还要灵动,他的隶书,扎根汉碑而广参汉镜铭、砖文、木简,同时吸收了清代隶书的意趣,既沉雄刚健,又生动有趣。行草方面,师法古人,自上而下,博精约取。篆书则广泛吸收古文字修养,独具特色。在工具的选择上,饶宗颐善用茅龙笔,且扩展其功能。亦书亦画,各体皆能,其成就远远超越茅龙笔书法的创始人理学大家陈白沙先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级作家雷铎在《旷世奇才大宗师》一文中说:“以我之见,先生之游艺,比诸治学,近其趣而异果,殊其途而同归。其游于艺也,发轫乎未冠之岁,而成就于知命之年。其沉潜久兮,其成就高兮,其题材广兮,其风格丰兮,其韵味隽永兮。先前,画论家把中国画分为‘画入画’和‘文入画’,我以为,饶先生的独创,使中国画的风格又多了一种,姑命之为‘学者画’,即诗人的才情更加上学者的。”这一段揭示出饶宗颐的读书和书画途径,并对其成就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饶宗颐的书法绘画是属于无意于佳、水到渠成的至高境界,非今天我辈的功利心态可比。这对当代书画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博采众长、大成焕彩

  无论是在学术史上还是艺术史上,大学问家或者大艺术家常常是博学的通才,饶宗颐也不例外。

  饶宗颐的书法得益于他在书画上的博、厚、通。

  在学习古人上,饶宗颐博学诸家,转益多师,楷书除上述诸家外,更取法瘗鹤铭、张猛龙碑、爨宝子碑及龙门造像。章草取法简而参以急就章。行草好唐怀素与宋黄山谷、米南宫。隶书取径张迁碑、石门颂及开通褒斜石刻,而参入清人意趣,篆书于天发神谶碑,浸淫至深。正是在广博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其书写技巧得到锤炼和升华,其书法视野得到开拓,其书法学养得以丰厚。其学书过程不仅遍临经典,而且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思考对传统书法及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且留下了精辟的理论,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的营养。饶宗颐的“学书十要”对书法技法、学书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发人深省。饶宗颐的厚还得益于他的学术研究。他对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这三个近世显学,钻研极深,故于甲骨、楚帛书、侯马盟书、流沙坠简等出土古物上文字、涵咏体会,能以其坚劲线条及浓厚个人气质之结体,写出这些古文字。所谓通,就是打通书法技巧、贯通书学之理,借鉴学术之理。饶宗颐把书写的经验、学术的积累,人生的涵咏汇聚成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思考,幻化成笔下的文字,泄性情于毫端、凝睿智于笔墨,表现出卓然超人的书法境界。

  饶宗颐在通达方面,汇集大成,独树一帜,表现出极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学术方面,饶宗颐总是独辟蹊径、知难而进饶宗颐简介,不畏险途,勇于探索,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创新精神,才成就了饶宗颐在众多学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贡献,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才使得饶宗颐的书画不染时风,独树一帜。也正是这样一种坚韧精神,才造就了一位长寿国学大师。

  黄苗子曾赞饶公“‘落笔便高’,笔笔有书卷气。又因其才学过人,胸纳浩然气,笔起快哉风,山水花卉各有特创,尤以佛教人物白画与张大千氏同誉,公以正养气,以奇治学,奇正相生,研究学术而登象牙之塔,作书画则成一家面目,尺幅而藏大千,书画相成,合璧生辉,故有‘旷世奇才’之誉,堪称当代学苑宗师、艺林大匠焉。”

  陈传席赞曰:“思翁有云:‘一一毫端百卷书。’今之书人,唯饶公宗颐有之,馀之自称书家者,实书界之皂隶也。

  饶公者,吾国当代硕学之儒也,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诗词,无一不通,书法乃馀事耳。然余每见其大字,如骠拥千骑,凭陵大漠,似鹏陟南溟,水击三千;而小字,则浑厚中饶其逋峭,苍莽中见其娟妍。清人金冬心之后,鲜有能之者也。”

  所谓名至实归,用在饶宗颐身上最为允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学术以及书画翘楚,乃饶宗颐也。

  学富五车、书写性情

  饶宗颐是一座伟岸的山,是一片深邃的海,他的才情和他的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得他变得越老越丰厚。从他弱冠之年续编其父饶锷《潮州艺文志》开始,在他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开出繁盛的学术之花,泽惠后人。这不仅是历史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学术的营养使其生命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并经年常青,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吾辈怎能不感叹于其间的奥妙,又怎能不高山仰之,鞭策自砺。

  饶宗颐之所以能够在学术和书画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有一颗童心——一颗探索世界的不知疲倦的童心,他自己曾经表述过,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之路其实都是在玩,看似轻松幽默的话语包含了他的达观和童真,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精神,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的独特的书画艺术。另外一点是他的书写情怀,所谓书写情怀,就是生活之闲暇可以以书画以寄情,生活之沧桑可以以书画以移情,生活之劳碌可以以书画以悦情。

  饶宗颐的书法没有时代的躁,也没有书生的弱。能达到力能扛鼎,也能做到举重若轻。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非凡人所能体察。通过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想见,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温文尔雅而不失博大气魄,气度不凡而又持之有度。其用笔碑帖兼融,方圆并举,其写意快慢自如,书写性灵,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和童真的天趣,不为时风、不为名利,只是纯粹的书写。这才是书写的最高境界。

  饶宗颐是“当今集学术和艺术于一身的一代英才”,他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众家,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气息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饶宗颐是一个书画大家,但是他并没有像今天的许多人去孜孜以求于技法,他是用心灵和性情去写、去画,他曾戏谑说:我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后来(混充)变成一个艺术家……我说的学问是艺术的基础,学问是艺术的资料。就这一点来说,书画家没有学养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书画家,而历史上的杰出书画家无不是如此。

  饶宗颐的学术滋养了他的书画成就,他的书写也成就了他的长寿生涯,他对书画延年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倡导者。1994年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在香港大学制作“天涯共此时——神州掠影:中国书法艺术与养生之道”时,饶宗颐为高尚仁教授即席挥毫:“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对高尚仁以现代科学方法和观点来探讨书法治疗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2003年8月底,饶公患上了轻度中风,他的右手偏瘫,不能提笔。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主任郑炜民博士去看望他,饶宗颐跟郑炜民说:“炜民,我将用左手写字画画,学高凤翰一样。”当时饶公已经用左手执笔,练习写字。到2003年12月24日,饶公来学术馆,走进他的画室内,开始画画;他已经用右手执笔绘画的,很快就画成一幅《灵鬻山图》,这幅画的题字则是大约半年后才加写上去的。饶公先左手,后右手,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恢复了左手的功能,重新利用他的智慧的手书写性情,挥洒人生,他的书画情怀和书写实践验证了书画延年益寿的功能。

  当代著名的评论家陈传席曾经这样评价:“清季以降,吾国善书者,吴昌硕、徐悲鸿、于右任、谢无量之后,吾独知有饶公,馀子不足道也。然吴书雄健浑厚,徐书沉雄宽博,于书醇朴圆融,谢书雅宜清新,而饶公之书,劲瘦清绝,笔沉墨实,独绝于今。其工处在拙,其妙处在生,其奇处在涩,其胜人处在精气内敛,下笔有斩钉之力,落墨有浇铁之慨,骨劲力沉,翰飞戾天,至于神明焕发,意态随出,顾非书入三味者,不能造此也。”

  这个评论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书法家如果没有学养和人格作为支撑,注定不会受到世人的崇敬和瞻仰。

  饶宗颐就是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州(南昌)任都督。

  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滕王阁自古它就与黄鹤楼、岳阳楼和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滕王阁建立1300多年来,历经兴废28次。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

  如今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

  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

  同时也超过了现今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已成了南昌市,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如今,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筑更巍峨雄壮,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

  内有多间仿古建筑的厅堂,用作古乐、歌舞、戏曲的表演厅或展览馆等。登楼眺望,南昌景致尽收眼底。

  扩展资料:

  滕王阁历史功能:

  1、登临观赏的佳境

  滕王阁,由于建筑在赣江东岸的冈峦之上,是登临观赏的好去处。极目远眺,西山迤逦横翠,南浦风起云飞,鸥鹭翱翔上下。凭栏俯望,江水浩浩,渔帆点点,洲渚片片,城郭万家。

  所以,历来赢得人们的向往,特别是“重九”之日,皆欲登临游观,以一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为快事。

  2、文人雅集的胜地

  滕王阁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堪称合璧。初唐洪州阎都督盛会后,历朝的官绅、文士常以此阁为雅集之地。他们或三五相邀,或结社集会,或无定期,或有约定,凭登杰阁,把酒临风。

  相与酬唱应和,视雅集滕王阁为人生中一大快事。明代以滕王阁为轴心的文化活动很频繁,尤以明末为盛,雅结“滕王阁社”,一月一聚,并将诗文结集付梓。

  3、歌舞宴乐的殿堂

  滕王阁李元婴为了歌舞游宴之需而创建了滕王阁,把宫廷艺术及被汉族吸收融化的蕃乐胡舞,从中原带到了江西,客观上推动和繁荣了赣文化。

  自唐以后,滕王阁上歌舞宴乐不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戏剧家汤显祖曾在阁中展演其大作《牡丹亭》。

  4、迎来送往的驿馆

  古时,交通以水运为主,滕王阁所处的位置,正是豫章古城章江门外的近港之处。章江门外是古港口,有接待官员的章江驿。章江驿与滕王阁毗邻,故迎来送往大都在临观之美的滕王阁。

  5、拜迎诏诰的礼厅

  这种功能,始于明代,明正统初年,滕王阁因其基础受大水的冲击,江岸崩塌,渐渐沦陷于江。江西布政使吴润于是在阁之遗址修筑了一座“迎恩亭”,作为“迎拜制诏之所”。

  6、祭拜先贤的祠坛

  据罗钦顺《重建滕王阁记》载:“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堂凡五间,大门前峙,其壮皆与阁称。阁之后为堂三间,以祠文文山、谢叠山二公,名曰‘二忠祠’,盖以义起者也。

  自大门以达于祠下,左右各有庑廊,以次相承为间,通计三十有二。祠有垣,以严其限,中垣为门,以时启闭。”从此,滕王阁内便有了祭祀先贤的祠堂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滕王阁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节气特点与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节日,清明祭祖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3、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4、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现,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广东乃至岭南发现年代最早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类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xuexi/5601.html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员南溟的简介(简介饶宗颐故事)” 的相关文章

滕王阁(滕王阁序)

  本文目录    滕王阁历史简介 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是在哪里...

秋夕送友人归吴(秋夕送友人归吴翻译)

  本文目录    崔涂《秋夕送友人归吴》全诗赏析 秋天赠友的诗句   ...

题画(题画 袁枚)

  本文目录    《画》是不是题画诗 《题画》的诗意是什么 什么叫做题画诗...

元日感怀(元日感怀刘禹锡)

  本文目录    元日古诗 关于元日的诗配画   1、振蛰春潜至,湘南...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翻译)

  本文目录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译文    注释...

卓田的诗(卓 诗句)

  本文目录    秋天落叶的诗 关于添丁的诗句 关于白鹭与晚霞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