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题净居寺(题净居寺唐戴叔伦)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131

  本文目录

  

  1. 光山净居寺的诗城乐地
  2. 净居寺的大事纪要
  3. 净居寺的历史
  4. 净居寺的午餐

  诗、文、碑刻并茂,史称豫南“诗城乐地”。净居寺最雄伟的建筑要数大雄宝殿,它六梁三十柱,朱丹粉壁,雕梁画栋,远吞光州,近映池水,与两厢僧舍呈辅势。广殿相连,厢房四抱,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宋朝神宗皇帝御题“敕赐梵天寺”,门额镶嵌于山寺门前,数株参天唐柏,一株千年同根三异树立于门前,周围景观,自然棋布。大雄宝殿殿前两侧,古碑林立,多是历代名人赋诗刻于碑上。从“万里览名胜,独爱苏山清”、“奇才千古羡东坡,诗句警人口实多”、“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宗文章”、“九莲池灿千层锦,七井泉通一派香”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中,说明名人雅士不仅抒发情怀,赞扬净居寺风景优美,历史悠久,而且景仰缅怀东坡才学,同情其遭遇。净居寺景多、诗多、碑多、名人多,现有碑碣数十块,诗有明代监察史王相《游净居寺》,明进士山东巡按御史熊荣《陪先师王侍御游净居寺次韵》,明东阿知县李逢阳《游东坡读书台》,明知州王家士《同故雨谷重游净居寺》、游东坡读书台《宿净居寺方丈》、《次日登绝顶》,明问亭水居士周思从《过浮光净居寺及诗文晏集苏长公韵》,明进士闻喜知县李养正《游净居寺和东坡韵》,清张基崇《夏日登净居寺步东坡原韵》,清胡延年《游净居寺步东坡韵》,清廪生吕舫《净居寺晚眺》清举人杨殿梓《和钱虎川游净居山次东坡韵》清岁贡钱时雍《游净居寺和东坡韵二首》、《东坡读书堂》、《净居山十咏》清名人钮琦《偕光州孟广文游净居寺》,明进士,礼部右侍郎蔡毅中《完颜君侯公,暇同彭、胡两侍御游净居之游。时予以琮儿毕婚爽约,念净居不佞读书之所,喜而次韵》、蔡国杰《登大苏山访大镜禅师》,名人胡步缓《重阳游净居寺》,名人左甸勋《净居寺》,清举人杨殿梓《十一月初七偶以民事入西南乡团至净居山寺》、明进士王雅南《净居寺十二景诗》、王楠《宿净居寺》、名人许钟路《游净居寺》、《登紫云塔》,在这数十位名流上百首诗、碑中,以苏轼《游净居寺》为核心,最辉煌,原文是: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愿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轻自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这是苏东坡乱时在净居寺写的一首诗,诗调很低,反映了他的心情,这首诗是千载不朽之作。明嘉靖碑刻为《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立于净居寺大雄宝殿院中。净居寺不仅诗文、碑刻并茂,而且“佛曲”也不凡。寺中凡法事活动,几乎少有不动佛教乐曲的,且曲调很多,有九曲、八曲、四曲,有乞食调、移风调,有“梵乐”,有“清乐”(即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等等,尤其是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背书),有说不出的风味。过去净居寺与每天进行朝参、夕聚、念经,每周最少还有一次念佛,日诵(即《禅门日诵》)是天天进行,且可随时随地念祷。朝参时念“大悲咒”(全称《喝罗念剌但那念哆那叶耶观音咒》)夕聚时念“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念经时念《大悲咒》、《心经》、《三规五戒》以及大本头经,念经念大本头《观音经》(全称从略,下同)、《金刚经》、《弥陀经》、《法华经》、《地藏经》等,要是放戒时(受戒)时,夜间也念经。念时由维那念哆僧领诵经文,僧众随着诵之,旁边击木鱼、引磬等法器,发出滴—拉—当的声音,配以念经的节奏,颇有欢乐气氛。佛调音乐几乎不断地缭绕整个净居,特别是《日诵》中有段“偈语”(唱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方向灵山塔下修”。(意即提醒僧众时刻都要想着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要忘记:做好事不用远求佛,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成了净居寺与和尚们的“口头禅”随时就可以听到有人在诵吟,使整个寺院沉浸在佛教乐曲之中。

  上述情况证明,净居寺不愧为豫南的“诗城乐地”不仅为美丽的风景区,而且以其文言艺术的魅力倍增光辉。

  道家著名羽士苏耽到大苏山修道炼丹,号紫气仙人,传说他忽一日于苏仙石“化鹤升仙”。

  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64年)曾栖隐光山仙居山、杏山。他在《神仙传》中记载“郴人苏耽于西汉文帝三年五月十五,从绝顶沉香石跨鹤升仙”。北齐

  天保五年(554年)年初:天台二祖慧思历尽艰险到达大苏山,结庵而住。三月二十五在大苏山摩崖刻石记之。不久修齐光寺,开天台祖庭之初。慧思带领徒众在大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

  天保七年(556年):慧思在大苏山讲《摩诃衍义》。

  天保九年(558年):慧思在大苏山“唱告诸方”,发表《立誓愿文》。是年十一月十一,慧思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部,并造琉璃宝函盛之。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智顗不顾兵刃交加,慕名到大苏山投慧思门下,慧思开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智顗的受戒律师慧旷,也到慧思门下求学。

  北齐乾明至天统间:智顗受慧思真传,常代师讲法,智顗师事慧思,得传“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思想已形成。慧思在大苏山的门下第子,智顗“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僧照“苦心禅定,最为第一”。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兵荒马乱,慧思避难率第子僧照等40余人去南岳宣教。智顗承师慧思近8年,学有大成,遵师嘱率徒众法喜等30人,先期(567年)去金陵“传灯化物”,说教弘法。

  太建初年(569年)慧思及徒众去南岳后,留在大苏山的僧人继续开慧思道场。清人有诗云“选佛场开太建初”,是为此证。神龙二年(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山人),从长安宫庭辞归故乡,在大苏山原慧思结庵禅观处,建造净居寺,造净居塔(紫云塔)于大苏山顶,率徒植龙柏、银杏、花卉、灵草;鉴真师事道岸,随之到江淮地区,以净居寺为中心,传教说法。自此,净居寺为律宗寺院。从道岸受具足戒学律范的玄朗,学成后,被推为天台八祖。

  天宝十二年(753年):禅宗南宗高僧神会贬逐弋阳郡(治所在光山),屡到净居寺寄住。

  大历年间(7世纪六七十年代):“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遍访产茶之地,足迹遍江淮,曾滞留大苏山,寓住净居寺,精研淮南佳茗,得出“淮南茶,光州上”的结论。

  有资料说: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访茶首历淮南诸茶山。广明元年(880年):净居寺毁于兵火,佛像、文物损失殆尽。乾兴元年(1022年):重建净居寺,真宗皇帝题名“敕赐梵天寺”。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下旬:苏轼谪黄州,途经光山,慕名游览大苏山净居寺,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序》,此间还有诗《梅花二首(光山度岭作)》,是为诗坛千古名唱。后又有“去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欲断魂”、“春风岭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句,前后诗出一事,成为诗坛脍炙人口的诗话故事。

  元丰四年至六年:苏轼在黄州任,常寓净居寺“第以福乡灵境,故往往寄啸而逃禅焉”,选寺后山阳半腰一平地,建读书堂。其第苏辙,好友黄庭坚、佛印、道潜、陈季常相继到苏山造访。

  嘉定十四年(1221年)年初:宋金交兵,金兵犯光山,屯兵七里镇,宋兵退据净居寺。兵乱中净居寺罹难,又一次毁于兵火。正统初年(1436年):净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饰门墙,不逊前人之志。

  嘉靖九年(1530年):僧惠荣、惠香重修净居寺殿宇,不让前人之功。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净居寺“新建祖师、伽蓝二殿,方丈禅堂”。

  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二十六,豫楚名士文人16人,宴集、游览净居寺,赋诗咏唱这座千年古刹。5年后,又刻石志其事。

  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下旬,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廖逢节,回故里净居寺。名宦留踪,乡贤传专声。净居寺改设十方火主(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火主,膳食伙房管理)。

  万历四十二年(1628年):大苏山当地乡坤、百姓,重修读书堂。志载净居寺“崇祯末复毁”。顺治十七年(1660年):释慧门修葺净居寺,“鼎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及东西禅房20余间。自此,净居寺为曹洞正宗法门。

  康熙元年(1662年):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

  乾隆四十年(1775年):释广慈于佛殿右旧址辟房五楹(一列为一楹),渐复丛林之旧。

  嘉庆间(1808年):大苏山顶的紫云塔圮。

  道光八年(1823年):僧竺鼎重修文殊塔、读书堂。

  道光二十年(1840年):紫云塔圮。

  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紫云塔重修告竣。

  光绪七年(1881年):皇帝敕赐梵天寺合院大众改换佛祖金身。净居寺僧院茶园规模扩大,今存光绪、宣统间所植茶树300多丛。 1908年:大苏山紫云塔再圮。

  1931年:现代名僧、佛学大师太虚、圆瑛先后到净居寺讲佛。太虚(1889—1947年),佛教新派人物,曾在武昌、厦门、重庆等地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并创办《海潮音》佛学月刊。1925年率领佛教代表团出席在东京召开的“东亚佛学代表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1928年,历游法、英、德、美,讲演佛学,为华僧到欧美宣传佛教之始。抗战期间,率国际佛教代表团访问缅甸、印度、锡兰、新加坡等地,争取国际佛教徒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组织“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被推为为主任。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全集》等。圆瑛(1878—1953年),历任宁波天童、福州鼓山、雪峰及南洋槟城极乐寺诸名刹住持,并从事讲经说法,为佛教旧派代表人物。1929年,中国佛教会成立,被推为会长,蝉联数届。新中国于1953年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为首任会长。著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瑛法汇》等。

  1931年春夏:净居寺属光山苏维埃区域,寺院、寺产、僧侣受到苏维埃政府保护。

  1938年春夏:国难当头,净居寺僧人腾出僧房,供“抗日军人训练班”使用,训练班骨干大部分系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多为省厅级干部。

  1948年春:光罗县爱国民主政府受净居寺僧人礼纳入寺临时暂驻。

  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修葺净居寺。

  1962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提出要拜谒光山净居寺,未得成行。

  1970年:原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视察净居寺。

  1980年7月31日:中河南省书记刘杰在信阳地委书记刘玉斋、光山县委书记赵凤羽的陪同下,视察净居寺,指示保护好文物,甚赞苏山茶。

  1980年9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及信阳地区各县文物工作者参观、考察净居寺古迹文物。

  1981年5月:著名诗人、北京市文联副主席阮章竞游大苏山净居寺。

  1987年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净居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7月31日:日本第二次天台智者大师足迹探访之旅访中团一行13人谒拜大苏山。

  1989年5月1日:全国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林鹤松为净居寺“苏山茗芽”题词:“苏山茗芽,色、香、味俱佳”。全国著名评茶专家、安徽农大教授陈慧春题词:“苏山茗芽,形美质优”。河南省农业厅茶叶专家钱远昭的题词为“苏山茗芽形美色翠绿,味醇香气高”。

  1997年:日本佛教界“智者大师足迹”电视片摄制组到光山大苏山净居寺采访拍摄。题咏:九龙捧圣有高僧,千五佛光沐东瀛。

  1997年: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开放净居寺佛教活动场所及佛事活动。

  1998年1月:大韩民国庆尚此道驻河南省国际交流员吴承宪先生,在省政府外事办处长金宏卿和郑州大学外事办原主任黄开传陪同下,专程参观考察大苏山净居寺,为韩国天台宗信众寻根作调查。

  1999年8月:日本旅游观光团,以板本广博为团长一行9人参观净居寺。

  2000年春:光山县农业局净居寺茶场、光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重建的苏东坡读书堂竣工落成,并对游人开放。

  2000年5月26日至28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宗教学系、光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在光山县城召开。

  2000年11月:光山籍中科院院士文圣常回乡捐资助教,其间游览了净居寺,题词赞曰“花香飘净居,人勤美山林”。

  2001年5月:我国著名茶叶专家、中国名茶评选委员、专家组组长于杰参观大苏山净居寺,并亲笔题词:“高山名寺出名茶”。

  2001年7月:由著名学者黄心川、杨曾文、麻天祥主编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2002年5月16日:中共光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联席会议决定开发净居寺生态和文化旅游。河南蓝天集团于7月份投资100万元修通净居寺旅游主干道,并于当年10月份开始在净居寺周边投资兴建万亩生态茶园。

  2002年7月20日: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亲笔为即将重建的“紫云塔”题字,武汉大学麻天祥教授亲笔撰写《重建紫云塔题记》。

  2003年3月:原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上将亲笔为大苏山净居寺茶场生产的信阳毛尖题名“净居毛峰”。

  2014年4月:开始对毁损房屋进行大修、重建。

  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始祖庭。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今光山县)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在长达14年之久的岁月里,他造金字般若27卷及法华琉璃宝函,为僧众宣讲法华、般若二经,完成《法华安乐行》、《立誓愿文》等著作。传法之余,还率徒躬耕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并在大苏山山阳一处如削如劈的天然石壁上,刻下“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以记其深山修持之愿。这里还流传着山神点化慧思留此结庵的佳话。相传慧思来到大苏山时,正值春光旖旎,山花烂漫,万木争荣,只见四周群山环抱,群峰隆起,一峰独尊,好一处人间胜境!正细心思量,忽见一白发老者路过,问其姓,答曰“苏氏”,又得南北大、小二苏山名,遂想起临行前师父曾对他说:“遇三苏则住”的话,于是决定在此结庵。再寻老者时,已无影无踪,便料定是此山神。如今,山神点化慧思在大苏山结庵传法在当地已是老幼皆知的美谈。公元560年,释智顗冒着战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苦心修习“法华三昧”,精研《法华经》,一日突然开悟,心思豁然开朗,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苏开悟”。智顗在大苏山学识精进,定慧双修,创立了“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系统的天台宗佛学理论,于公元567年受师慧思指派率法喜等27人前往建康(今南京)传法,后于公元575年入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丰,佛着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日本天台宗佛教徒盛赞他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师”,曾多次率团专程到净居寺寻根探祖。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州人,在长安为孝和帝顺,各大寺院纲维总务,荐福寺建造者)率弟子鉴真等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为追念天台“二圣”(慧思、智顗),亦为报恩家乡,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寺院,始名净居寺。道岸建寺时造塔于山顶,相传塔顶有紫云如华盖,凝久而不散,望到祥云有瑞兆,因而得名紫云塔,现塔圮基存。寺院建成初始就显示出“有招提之势,佛圣之容,峰塔岩峨,宗风浩荡”。

  寺分三进两院,一进天王殿,二进观音殿,三进大雄宝殿,东、西两院以寺庙中心线呈对称分布,建筑体系完整,风格古朴、典雅,鼎盛时期(唐、宋)僧超千人,房过千间,殿、堂、楼、亭、台、塔、廊等古建成群,后因历史原因三次毁于兵火,屡毁屡建。唐广明庚子之乱(公元880年),寺毁于兵火。宋乾兴(公元1022年)复建,真宗赐额“敕赐梵天寺”,故又名梵天寺。元季毁,明初修葺。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颁藏经于寺。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释慧门募修。

  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颁《钦赐大苏小苏重建记》碑记,净居寺得到了保护。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释广慈于佛殿右旧址,辟禅堂五楹,渐复丛林之旧。民国期间(公元1930—1948年)因战乱寺院及佛像遭严重毁坏。现存房屋80余间,其中大雄宝殿5间保存完好,为明末建筑。其余厢房为民国时期所建,但破损严重。道岸圆寂后,其弟子鉴真以净居寺为主要道场,在江淮一带传播南山律宗,后去扬州,并不畏艰险六渡东海到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因此,净居寺又是律宗的祖庭之一。

  据《中国寺庙与菩萨》一书载:按时间排序,净居寺在我国主要佛寺中为第15位。正是由于净居寺在我国思想文化史和哲学佛教史上的厚重地位,因而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黄心川、杨曾文,武汉大学著名哲学家萧父、唐明邦,著名教授段德智、麻天祥、孙昌武等或亲来考察,撰文题字,或为净居寺重建复兴奔走呼吁。

  说来惭愧,第一次拜访净居寺,三胖和我最遗憾的事是错过了中午的斋饭。

  那一次,我蹲在卓锡泉的井口,用长柄的不锈钢勺子舀水,灌进带来的塑料桶里。这个泉眼据说是七祖行思用锡杖往地上一杵冒出来的,喝了这水能够开启智慧。卓锡泉的旁边就是七祖塔,这么一个殊胜之处,此时静悄悄的,舀水的声音显得相当清晰。

  灌满了水桶,又舀了半勺水递给三胖,她咕咚咚喝下几口,我接过来又喝下几口,擦擦嘴,俩人面露狡黠之色,就像偷食了什么仙丹妙药。

  这时,有柴火混合菜籽油的香味从山下寺院的屋瓦上袅袅升腾,悄悄穿过密布的竹林,又绕过一棵水桶粗的空心樟,来到泉边,逮住我们,气味钻进了鼻孔。

  我放下勺子,问三胖饿不饿,她正用力嗅着,又像是被气味拽着,她已经迈步往山下走,循味而去了。

  斋堂边的空地上堆满了柴禾,樟木柏树都有,粗粗细细,大小不一,看上去是从林子里捡来、或者是溪水暴涨时冲刷下来的树干和树枝。

  负责接待的执事告知我们,斋堂已经满员,让我们改日再来。

  离开净居寺,坐在电瓶车里,寺院所见还历历在目。

  “你去大雄宝殿上香的时候”,我对三胖说,“我在回廊里等你,一位师父经过,他走过去的时候,抬起胳膊,双袖一甩,像戏曲里的人物。”

  “还有呢,你看没看到,那小黑板上写的通知,说有居士供养的茶叶梗枕头,每位法师可以领取一个。”

  初见净居寺,满是生机。两位师父在天井谈论天气。一位驼背法师背着手,口念阿弥陀佛,在回廊一圈圈地走。僧房门口的竹竿上,晾晒着褪色的僧衣。供养大众师父的苹果、砂糖橘、红枣这些,盛在泡沫箱子里,墙上又写了字条提醒,“请勿用袋子装拿许多。”

  用来修葺寺院的青砖也别有用途,青砖上各种手写字迹,“祝爱女某某中考大捷!”,“某某某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这些世间的生动活泼,呈现在寺院沉稳静穆的底色中,并行不悖,别有意趣。

  第二次来净居寺,直奔斋堂。

  斋堂正中供着一尊佛像,两侧是红色的餐桌和长条凳,用餐时间已过大半,人员寥寥。

  我们盛了米饭、梅干菜和一碗汤,取了红豆饼,端到桌上,小心翼翼地吃,生怕弄出一点声音。

  正吃着,一位师父拎着桶走来。我看见三胖的汤碗已空,师父在给她添汤,赶忙端起自己的汤碗,喝了几大口。

  师父往我的碗里添了一勺汤,又盛起一勺,听声音桶里已经没多少东西了,他差不多把桶底的精华都盛给了我。果然,他说,这汤很好的,多喝点,里面有人参。汤添进碗里,真的露出几小截人参。

  等电瓶车的时候,我拿出没来得及吃的红豆饼,它造型随意,看上去就是随手揪了块面,塞了点豆馅儿,摁在锅里烙了几下。咬一口,面有面的味道,豆有豆的味道,搁了少许的糖,淡淡的甜。两口吃完,上了电瓶车,还余味无穷。小东西,这么平常,还挺难忘。

  第三次入寺,掐着开饭的时间,提前十分钟赶到。走进斋堂,桌上已经摆好了碗筷,不需要自己盛饭。我们坐在老地方,旁边是一位女居士。

  法师诵念供养偈结束,行堂的师父们拎着桶,端着盆,开始打饭菜。

  桌子的前端摆着两个同样大小的碗,一个盛饭,一个装菜。每样食物都给装上一点,两个碗很快就满了。主食有米饭、馒头、芋头。菜碗里有炒线豆,烧茄子,其它的菜记不住了。

  没吃一会儿,行堂师父过来添菜了。我想说菜够了,不用添了,可是斋堂要求止语。那该怎么表达?门口贴着用斋礼仪,表达“不需要”有特定的手势,是啥来着?记不清,也不敢乱来,任由师父添得菜碗冒尖。

  旁边的女居士看出了我的窘迫,她出手把桌子前端的菜碗往我面前一推,阿弥陀佛,师父不再来添菜了。女居士又示意我端起饭碗。我抬眼瞧瞧对面的师父,他们都是端着碗,看来我伏在桌上吃饭的动作也是错误的。

  吃罢斋饭,拎着水桶,晃晃悠悠地来到卓锡泉旁。一位小师父正蹲在山坡捡笋壳,那里竹林成片,光影斑驳。他的师父则在七祖塔前安闲地踱步。

  小师父大概十三四岁,一脸的稚气。我忍不住问,要这个做什么用呢?他忽闪着眼睛回答,当柴烧啊!声音带点变声期的粗哑。

  我们往塑料桶里舀水,小师父在归拢他的笋壳。水灌到一半,听见小师父嘟嘟囔囔地发牢骚,埋怨笋壳太长,袋子塞满了,还有许多在地上。水桶灌满了,听见小师父呼唤,他说师父你快点过来嘛,这上面都是毛毛,你来看看怎么弄呀!完全是孩子气的着急和撒娇。我们离开时,回望一眼,老师父正踱步向孩子走去,他微微笑着,慈父一般。

  不知道何时还能拜访净居寺,再去斋堂用餐,去卓锡泉取水。那时候,小师父已经长大了罢,我们见到他时,也会认不出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xuexi/1626.html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题净居寺(题净居寺唐戴叔伦)” 的相关文章

滕王阁(滕王阁序)

  本文目录    滕王阁历史简介 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是在哪里...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满江红.中秋)

  本文目录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京镗)诗句译文赏析 中秋佳节赏月的诗句...

题画(题画 袁枚)

  本文目录    《画》是不是题画诗 《题画》的诗意是什么 什么叫做题画诗...

谐诗逸句(谐 诗词)

  本文目录    诗逸的诗句诗逸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吃笋的诗句 古人关于鞋子的诗...

醉著(醉著古诗)

  本文目录    带醉的诗句 醉著的意思   带醉的诗句...

元日感怀(元日感怀刘禹锡)

  本文目录    元日古诗 关于元日的诗配画   1、振蛰春潜至,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