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陇头歌辞陇头流水)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50

  本文目录

  

  1. 北朝民歌 陇头歌辞
  2. 陇头歌辞三首赏析
  3. 诗词中的“陇头流水”指什么来源于哪儿
  4. 陇头歌辞的注释译文

  《陇头歌辞》

  作者:北朝民歌

  (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注释:

   1、《陇头歌辞》为梁鼓角横吹曲之一。《乐府集》载三首,写游子漂流在外的痛苦心情。

   2、陇头:陇山顶上,一说陇头(平凉、庆阳的一带)古代陇山指六盘山。甘肃省简称为陇,这个陇由古代陇山而来,因为前人习惯上称平凉庆阳两区为陇东。天水为陇右,张掖、武威一带为陇西,而古代陇西还包括今属平凉市的庄浪、静宁两县。六盘山处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交界处,主脉在甘肃境内。陇头流水,指发源于陇山的河流、溪水。一说是发源于陇山,向东流的泾河等几条河水。

   3、欣城:不详,我认为指今镇原县的新城,新与欣同音。汉代时平凉部分地方,包括今镇原县属北地郡。新城距平凉不远,距陇山东麓也就一百多里路程;朝发:早晨从欣城出发。

   4、暮宿陇头:傍晚住宿在陇山顶上;暮:傍晚;宿:投宿,住宿。

   5、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形容六盘山一带气候十分严寒,冻得舌头都卷了上去,不能说话;语:说话。

   6、鸣声幽咽:天寒地冻,陇山下东流的河水结了冰,河流在冰层间呜呜咽咽,像人哭泣一样。背井离乡的游子于寒山冰河间听到这种流水声,心里那种思乡之情,那种因种种原因遭受这种漂流之苦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多么难受了。

   7、遥望秦川:遥望:远眺,即向东远望;秦川,指陕西省中部。这里的秦川,指陇山以东广大地区,不一定指中原或关中地区,秦川代指故乡,因为六盘山以西就是塞外了,离关内越来越远,所以说痛断肝肠。

  翻译:

  (其一)

  陇山的流水,流离了山下。

  想着我孤身一个人,翩然走在空旷的野外。

  (其二)

  早上从欣城出发,晚上睡在陇山。

  冻得说不出话来,舌头都卷进了喉咙里。

  (其三)

  陇山的流水,也发出呜咽的鸣声。

  遥望着秦川,心肝都要断绝了。

  赏析:

  《陇头歌》的曲名本出魏晋乐府,不过这篇的风格和一般北歌不大同,故也有可能是汉魏旧辞。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北方旅人艰苦的生活以?:行人的孤独飘零,山路的险峻难行,北地的刺骨严寒,以及思念家乡的悲痛情绪,无不一一跃然纸上。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汉唐四朝,前后十朝,长安之名真正是名声赫赫,以至在唐以后长安成了国都的代称,李白《金陵》诗说:晋朝南渡日,此地旧长安。称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金陵为长安,实即今江苏南京。长安位居关中的中心,它的地理形胜于天下独居第一。

  关中周围群山环抱,东有华山、崤山,西有陇山,南有终南山、秦岭,北有洛水东西的黄龙山、尧山和泾水两岸的嵯峨山、九嵏山。其中陇山又称陇坂、陇坻,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为六盘山的南段,南北走向约一百公里,绵亘于陕西、甘肃二省边境,山势陡峭,山路曲折难行,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水岭。古称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过,上有清水四注而下。站在艰危苦寒的陇山顶上,回望富丽繁华的长安城和千里平原沃野,眼见陇水一股向东流下,一股向西流下,那种感受真是无可名状的凄凉和悲壮。古代四方行旅西登陇坂,往往徘徊瞻顾,悲思涌起。历代流传歌咏秦陇的诗篇不下数百上千首,其中尤以北朝乐府民歌的三首《陇头歌辞》最为有名。

  第一、三两首均以陇头流水起兴,与下文内容的联系是在陇头之水流离而下无定所、不由自主方面。

  陇头吟

  王维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译文及注释】

   1、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2、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夏商民歌击壤歌

  《击壤歌》

  夏商民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注释:

   1、《艺文类聚》作:帝何力于我哉!《乐府》、《诗记》同。《初学记》作:帝于何有於我哉!《太平御览》或作:帝何德于我哉!

  译文:

  白天出门辛勤地工作,

  太阳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

  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

  在田里劳作就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

  遥远的皇帝老和我也不希罕喽!

  有什么关系呢?

  赏析: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着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杂曲歌辞·秋夜长

  王勃杂曲歌辞秋夜长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雁南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凰,

  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

  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所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汉唐四朝,前后十朝,长安之名真正是名声赫赫,以至在唐以后长安成了国都的代称,李白《金陵》诗说:“晋朝南渡日,此地旧长安。”称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金陵为长安,实即今江苏南京。长安位居关中的中心,它的地理形胜于天下独居第一。

  关中周围群山环抱,东有华山、崤山,西有陇山,南有终南山、秦岭,北有洛水东西的黄龙山、尧山和泾水两岸的嵯峨山、九_山。其中陇山又称陇坂、陇坻,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为六盘山的南段,南北走向约一百公里,绵亘于陕西、甘肃二省边境,山势陡峭,山路曲折难行,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水岭。古称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过,上有清水四注而下。站在艰危苦寒的陇山顶上,回望富丽繁华的长安城和千里平原沃野,眼见陇水一股向东流下,一股向西流下,那种感受真是无可名状的凄凉和悲壮。古代四方行旅西登陇坂,往往徘徊瞻顾,悲思涌起。历代流传歌咏秦陇的诗篇不下数百上千首,其中尤以北朝乐府民歌的三首《陇头歌辞》最为有名。

  第一、三两首均以“陇头流水”起兴,与下文内容的联系是在陇头之水“流离”而下——无定所、不由自主方面。

  陇头即陇山,也称关山。‘陇头流水’意思是陇山的流水。

  来自北朝乐府《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①《陇头歌辞》:《陇头歌辞》为“梁鼓角横吹曲”之一。《乐府诗集》载三首,写游子漂流在外的痛苦心情。

  ②陇头:陇山顶上,一说陇头(平凉、庆阳的一带)古代陇山指六盘山。甘肃省简称为“陇”,这个陇由古代“陇山”而来,因为前人习惯上称平凉庆阳两区为陇东。天水为陇右,张掖、武威一带为陇西,而古代陇西还包括今属平凉市的庄浪、静宁两县。六盘山处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交界处,主脉在甘肃境内。

  古汉语中,“陇”通“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垄”有坟墓之义。《礼记·曲礼上》:“适墓不登垄。”《国策·齐策四》:“曾不若死士之垄也。”于《陇头歌辞》三首诗来说,“陇”释作坟墓,极为贴切。

  陇头流水:指发源于陇山的河流、溪水。一说是发源于陇山,向东流的泾河等几条河水。

  ③欣城:不详,我认为指今镇原县的“新城”,“新”与“欣”同音。汉代时平凉部分地方,包括今镇原县属北地郡。新城距平凉不远,距陇山东麓也就一百多里路程;朝发:早晨从欣城出发。

  ③暮宿陇头:傍晚住宿在陇山顶上;暮:傍晚;宿:投宿,住宿。

  ④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形容六盘山一带气候十分严寒,冻得舌头都卷了上去,不能说话;语:说话。

  ⑤鸣声幽咽:天寒地冻,陇山下东流的河水结了冰,河流在冰层间呜呜咽咽,像人哭泣一样。背井离乡的游子于寒山冰河间听到这种流水声,心里那种思乡之情,那种因种种原因遭受这种漂流之苦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多么难受了。

  ⑥遥望秦川:遥望:远眺,即向东远望;秦川,指陕西省中部。这里的秦川,指陇山以东广大地区,不一定指中原或关中地区,“秦川”代指“故乡”,因为六盘山以西就是“塞外”了,离关内越来越远,所以说痛断肝肠。其一

  陇山的流水,流离了山下。想着我孤身一个人,翩然走在空旷的野外。

  其二

  早上从欣城出发,晚上睡在陇山。冻得说不出话来,舌头都卷进了喉咙里。

  其三

  陇山的流水,也发出呜咽的鸣声。遥望着秦川,心肝都要断绝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xuexi/2063.html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陇头歌辞陇头流水)” 的相关文章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满江红.中秋)

  本文目录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京镗)诗句译文赏析 中秋佳节赏月的诗句...

题画(题画 袁枚)

  本文目录    《画》是不是题画诗 《题画》的诗意是什么 什么叫做题画诗...

谐诗逸句(谐 诗词)

  本文目录    诗逸的诗句诗逸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吃笋的诗句 古人关于鞋子的诗...

元日感怀(元日感怀刘禹锡)

  本文目录    元日古诗 关于元日的诗配画   1、振蛰春潜至,湘南...

赠汪伦(赠汪伦唐李白古诗)

  本文目录    赠汪伦的全诗 赠汪伦解释和译文 赠汪伦的诗意是什么...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越调·天净沙 秋翻译)

  本文目录    王和卿《【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及翻译赏析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