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早送举人入试(早送举人入试全诗)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18

  本文目录

  

  1. 古代举人表示什么
  2. 举人是什么
  3. 举人的解释
  4. 举人是什么官

  在古代,能叫你秀才,你就是当地的有名的知识分子了。

  科举是隋朝发明,唐宋演变,通过元明清逐步完善的。

  举人,汉朝就有这个称呼了,拿明清来说,要通过乡试才能算举人。乡试就是省内的会考,清朝的省那可是比较大的。

  这个时候通过了,你就有资格了,可以叫孝廉了,平民得叫你老爷,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

  举人有做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做官。往上考,就是国家级别的考试了,叫会试,通过了就叫贡生。贡生呢,再往上考,那就是殿试了,通过了就是进士,这些人就可以称为天子门生了,士大夫阶级的典型道路。

  如果你国家级考试这辈子考了多次也过不了,那也行,你好歹也是个举人,想不通就到礼部报道吧。在进士死的死,退休的退休,朝廷有空缺的职位了,这个时候会通知一些举人去选拔,这个时候就比综合能力了,当然古代身形,五官都在做官考擦之列。如果选拔上了,可能有个知县类得县官可以当。这,也是非常荣耀的一个事情。

  总之,在中国古代,举人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在当地是个知识分子,即使不当官,也是乡绅一类的老爷人物,日子过得还是很潇洒的。殊不见,范进中举了,家里立刻多了几个丫鬟,老奴婢。

  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可方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清末又有法科举人、理科举人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考试回国留学生,最优者给予进士出身,优等及中等者给予举人出身,并各加某学科字样。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举人。若果顺利过了第一关,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但在汉晋南北朝,只是被举之人的意思,并非甚么专称。唐宋科举,重进士科,所谓举人,不过指由此可应进士试,所以又称举进士,仍不是专门称谓词。这等可应进士试的举进士另有专名,唐代以中央设立的学校(国子监、弘文馆等)、地方学校选送至京应考者为生徒,以各州考选的士子为乡贡,意思是随各州进贡物品一起解送。宋代解送这样的士子赴会试,一般须经本州「取解试」(类似明清的乡试)取中。如果会试不能登第,在唐宋时代,须再应府或州的考试,重新获得乡贡资格方能再就会试。宋代刘章「四魁乡举」、元代许瑗两应乡举皆第一,就是由于第一次会试被黜落,所以要四次、两次应乡举。而明清的举人则较为优待,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赴会试的资格。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进入仕途。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进学后仍然贪穷,被为不起;一旦中举,亲戚邻里都去奉承他,连张乡绅也去攀世交、送银送屋,就因为举人不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中国科举时代"中举"之人俗称"举人"。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度共存在1299年,是古代国家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经之路。

  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极少数才能到达顶峰--考取"状元"。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靠中者称为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秀才是一种身份,举人有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官,进士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官员,状元、探花、榜眼就留在皇上身边当官了。

  文学方面的解释

  1.推举,选拔人才。亦指所举之人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

  2.隋、唐、宋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唐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诗:“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

  3.明清两代称乡试录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条凳子,就在上首坐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姓》:“在石门湾里,姓丰的只有我们一家,而中举人的也只有我父亲一人。”

  清朝考取的举人(200人)

  杭齐苏,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见进士。

  傅以渐,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见进士。

  任克溥,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见进士。

  毋光启,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

  刘世永,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

  庞如龙,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见进士。

  刘元运,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见进士。

  杭如苏,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京闱,邳州知州。

  杨逢春,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见进士。

  马如锦,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青州教授。

  邓秉恒,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见进士。

  王临元,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见进士。

  周希圣,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

  傅予润,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见进士。

  李景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京闱。

  朱训诰,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见进士。

  杭克赞,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

  许圣朝,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见进士。

  傅正揆,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见进士。

  韩鼎盛,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见进士。

  李辅世,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见进士。

  耿愿鲁,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见进士。

  薛天瑞,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

  邢彰,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

  苏俊,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

  彭軏,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京闱,见进士。

  孙光岳,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京闱。

  任彦昉,克溥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京闱。

  朱克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人。

  郭藩,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人,见进士。

  郭治,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人,见进士。

  刘鏻,康熙二十三年(16845年)举人,京闱。

  傅永徵,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

  任士璜,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

  朱辉珏,鼎延孙,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京闱。

  邓圻,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

  李绍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举人。

  邓苞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举人。官石城知县。

  靖玉柱,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

  朱丕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

  蒋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见进士。

  邓钟岳,秉恒曾孙,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京闱,见进士。

  臧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官淄川县教谕。

  朱续志,辉珏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见进士。

  归琏,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京闱,见进士。

  杭士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

  杭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解元。

  高之桢,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

  傅永祥,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

  刘肇庆,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

  何世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

  邓泽大,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

  安洪德,跃拔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官四川雅州知府。

  邓泽永,泽大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见进士。

  朱续京,辉珏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

  朱续泽,辉珏子,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官甘肃安定知县。

  胡士英,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

  张圻,雍正二年(1724年)举人。

  朱辉召,雍正二年(1724年)举人。

  邓钟音,钟岳弟,雍正四年(1726年)举人,官拣选知县。

  王福仁,临元孙,雍正四年(1726年)举人,京闱,官荣成教谕。

  刘鹤年,雍正四年(1726年)举人。

  邓钟叙,钟岳弟,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

  邓钟一,钟岳弟,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

  蒋熉,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官海阳教谕。

  安洺德,洪德弟,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京闱。

  邓汝砺,钟音子,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官莒州学正。

  任兆熙,彦昉曾孙,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见进士。

  陈珩,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

  邓汝明,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官钦天监时宪科博士。

  邓汝襄,钟叙子,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

  邓汝贤,钟一子,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官潍县教谕。

  任兆松,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

  刘丙升,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

  李云杭,乾隆九年(1744年)举人,官宁海学正。

  窦五桂,乾隆九年(1744年)举人。

  任宣锡,彦昉孙,乾隆九年(1744年)举人,京闱,官贵州普安县知县。

  李倓,乾隆十二年(1747年)举人,见进士。

  祝三祝,乾隆十二年(1747年)举人,官长山教谕。

  郭作谋,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

  邓钟岱,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

  任兆骏,宣锡子,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官广东番禺知县。

  傅永綍,以渐孙,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京闱。仕至浙江台州府同知。

  李季亨,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

  任锐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举人,解元。

  邓玉枢,泽大子,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举人。

  朱光雯,续京子,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举人,仕至登州府教授。

  张兆凤,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

  邓汝敏,钟岳次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仕至温州总捕同知。

  朱续罩,鼎延曾孙,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京闱。

  李擢,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

  王用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官山西芮城知县

  邓汝功,钟岳长子,改名汝勤,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见进士。

  董酉亭,改名猷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见进士。

  王作喆,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

  丁文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见进士。

  任天元,改名逢运,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福建大挑知县。

  赵大利,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

  范珹,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京闱。

  朱绩,乾隆四十四年(1755年)举人,仕至直隶元氏县知县。

  王锐,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

  靳文钟,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举人,官景山官学教习,报满即选知县。

  任兆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举人,北闱,仕至苏州知府。

  靳文钧,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大挑江苏知县,官太湖同知,江宁藩

  库大使。

  朱光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见进士。

  梁本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

  叶起元,改名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大挑江西知县。

  张象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

  叶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

  赵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见进士。

  王衍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仕至福建兴化知府。

  冯瀚,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见进士。

  臧昙,改名新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官江苏盐城知县。

  朱光碧,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

  梁本恭,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见进士。

  任廷佑,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

  刘溶,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

  傅秉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

  任郿佑,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北闱,见进士。

  靳文锐,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见进士。

  梁本宽,乾隆六十年(1795年)举人。

  杨兆煜,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官即墨教谕。

  王志诚,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

  吴埙,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

  朱棨年,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官黄县教谕。

  傅京辉,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见进士。

  王笃庆,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见进士。

  葛建杓,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

  毕亨,榜名以田,原为文登人,嘉庆初迁至东昌,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大挑江西知县。

  傅绳勋,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见进士。

  李保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

  李霖泽,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见进士。

  李怀敏,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官福山教谕。

  杨以增,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见进士。

  邓琳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仕至曹州府学训导。

  靳登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见进士。

  朱崇庆,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见进士。

  王宝藩,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

  邱凤苞,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

  刘埙,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

  李汝霖,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见进士。

  任文甲,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

  叶俊昌,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见进士。

  潘荣汉,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官直隶曲阳知县。

  叶林昌,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

  李朴,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十二年壬辰(1832年)恩赐国子监学正。

  王恩泰,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官河南巩县知县。

  叶锡麟,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官高苑县教谕。

  安庆澜,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见进士。

  傅浚,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

  浦雯若,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

  任文鉴,天元子,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时年62岁。

  王厚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署安徽凤阳知府。

  邹石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见进士。

  王宝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见进士。

  任矩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

  葛文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候补知县。

  刘锦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诸城县教谕。

  张维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高苑县训导。

  朱学笃,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见进士。

  傅沅,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官山西大宁、福建将乐知县。

  王师曾,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见进士。

  张芳亭,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

  杨绍和,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见进士。

  李宗泰,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见进士。

  傅斯怿,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见进士。

  朱学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见进士。

  周世干,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

  杨绍程,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

  相龙章,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大挑一等试用知县。

  高承基,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官江苏布政司理问。

  孙梦麟,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见进士。

  范志泰,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官益都教谕。

  王宝台,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

  傅潽,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官内阁中书,浙江严州府同知,升知府。

  王师德,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官分发两淮试用盐大使。

  靳春泰,文钟子,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官阳信县训导,钦赐国子监学正。

  杨保彝,以增孙,绍和子,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仕至候选道。

  朱名达,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官滕县教谕。

  任鎔,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

  任环增,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北闱。

  潘士峩,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官朝城县教谕。

  彭福源,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官招远县教谕。

  叶允平,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官临朐县教谕。

  任金如,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官山西坟口通判。

  顾仲安,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见进士。

  朱名通,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

  杨毓春,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山西候补知县。

  李延庆,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见进士。

  周之渭,改名晋祺,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官新城训导。

  景钟驯,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

  邹道沂,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

  傅昉安,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

  王一鹤,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官安徽候补知县。

  任光弼,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

  余培乾,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官,临朐县训导。

  傅旭安,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

  叶嗣淇,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官广西候补知县。

  靳绶熙,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官河南候补知县。

  举人的解释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汉代取士人不用考试,令郡国的守相推荐到中央;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详细解释(1).推举,选拔人才。亦指所举之人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2).隋、唐、宋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唐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诗:“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3).明清两代称乡试录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条凳子,就在上首坐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姓》:“在石门湾里,姓丰的只有我们一家,而中举人的也只有我父亲一人。”

  词语分解

  举的解释举(举)ǔ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提出:举要。举例。推选,推荐:推举。荐举。全:举国。举世。举家。古代指科人的解释人é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己我

  问题一:举人是什么官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础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问题二:古代举人是什么官举人不是官职

  举人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一种身份

  古代科举大体经历三场开始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得中者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得中者称为贡士贡士中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得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望采纳

  问题三:举人是什么级别举人为第三级别头衔,

  童子式:

  县试――生员秀才

  府试――院士

  正试:

  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

  会试贡试――(会元)

  殿试――进士(第一名状元)

  明、清两代为例:

  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

  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愿我的答案令您满意。)

  问题四:清朝举人是什么官举人是官场的初级入门证,享受公务员待遇,但是如果没有职务或者职称的话,也就停留于此。

  进士才是官场的正是入门证,最低是七品县官。

  问题五:清朝举人是什么官清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生通过县一级的考试,称为秀才,秀才参加省一级的考试,通过后叫举人,举人就成为了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举人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考取贡士的人还要参加殿试,也就是在保和殿举行的考试。殿试后跟据成绩将考生分为三级,称“三甲”。头甲三名,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依次为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后,都将授予官职,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编修。其他人任庶吉士(以上官职的品级可在文官品级中查到)。三年以后皇帝大考,根据成绩再委派其他官职。

  在清朝,举人一般说来是不能直接做官的,但朝廷会不定期地在那些几次会试不第的举人中进行挑选,挑上的可以被派去做知县和教谕、训导之类的教官,人称“大挑”。大挑不用考试,甚至挑和被挑者之间,话都不用说,一般是皇帝派个亲信王公,主持其事,被挑的举人们十个一排,跪在下面,王公挨个端详,看着顺眼就挑出来。相貌在这里起了几乎是唯一的作用,据说,就脸相而论,“国”字形最佳,“日”字形就差点,如果是“冒”字或者“昌”字形,上大下尖或者下大上细,就玄,如果是“月”字形,有点歪,肯定没戏。传说晚清的名臣阎敬铭也参加过大挑,此公相貌不样,一眼高一眼低,主持的王公一见,即大笑不止,说这样的一副相貌居然也来“大挑”。

  问题六:古时举人是什么官?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举人

  词语解释:

   1.推举,选拔人才。亦指所举之人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

  相关图片

  举人。”《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圳亩,不系阀阅。”

   2.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唐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诗:“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

   3.明朝清朝两代称乡试录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条凳子,就在上首坐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姓》:“在石门湾里,姓丰的只有我们一家,而中举人的也只有我父亲一人。”

  问题七:请问以前的举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举人

  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意为应举之人。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举人。若果顺利过了第一关,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得名於汉代的察举,但在汉晋南北朝,只是被举之人的意思,并非甚么专称。唐宋科举,重进士科,所谓举人,不过指由此可应进士试,所以又称举进士,仍不是专门称谓词。这等可应进士试的举进士另有专名,唐代以中央设立的学校(国子监、弘文馆等)、地方学校选送至京应考者为生徒,以各州考选的士子为乡贡,意思是随各州进贡物品一起解送。宋代解送这样的士子赴会试,一般须经本州「取解试」(类似明清的乡试)取中。如果会试不能登第,在唐宋时代,须再应府或州的考试,重新获得乡贡资格方能再就会试。宋代刘章「四魁乡举」、元代许瑗两应乡举皆第一,就是由於第一次会试被黜落,所以要四次、两次应乡举。而明清的举人则较为优待,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赴会试的资格。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於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进入仕途。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进学后仍然贪穷,被为不起;一旦中举,亲戚邻里都去奉承他,连张乡绅也去攀世交、送银送屋,就因为举人不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所以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

  问题八:清代经魁举人是什么官经魁是明清时期对乡试(举人考试)前五名的称呼。举人并不是官职,而只是一种身份出身。中了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还有进一步考取进士的权利。举人想要捞到真正的官职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在清代中后期。中了举后必须三科都考不中进士,才能去吏部报到,而且要经过吏部官员的面试(主要看长相)。等到有官职空缺出来了,吏部会按照报到的前后分配举人去上任。而且一般举人也就能分到个教谕(教谕局长)之类的八九品小官,如果能分到知县或县丞那已经是很好运了。清代乾隆后期以后因为滥开恩科,进士数量猛增,有些举人到死都没能排到实职。

  问题九:古代进士,举人,秀才出身的各能做什么官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中了进士后,朝廷还会再组织一次考试,成绩一般的会分配成为知县、御史等七品以下官职,这些人升到中央高官的几率较小。成绩优异的进士会则选入翰林院深造,成为庶吉士,这些进士毕业后成绩好的留在翰林院,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以后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或者六部尚书、侍郎的几率比其他人大得多,明朝中后期以后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学士的局面;庶吉士成绩不好的也能分配到六部当主事或其他重要岗位。举人是省一级的科举考试中试者,也是有做官的资格,这些人如果连续三次考不中进士就可以到吏部去报到候选,如果地方有职位空缺吏部就会按照面试结果(其实就是看长相,长得不好的影响朝廷体面)分配你去填缺,但一般举人能够分到的也就是八九品的教谕之类的小官,分到知县的那就是祖坟冒青烟了,而且举人出身能够升官的机会也很少,能做到知府的屈指可数。至于秀才,除了国子监的监生能有很少的机会分配官职外,其他的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当然在建国初期,因为急需人才,举人和秀才能够征召做官的还是比较多的。不过这是特殊情况。

  问题十:明朝时举人能够做到什么样的官一般是都是从县令做起有后台的能在京进一个部门熬资历五品都可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xuexi/2944.html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早送举人入试(早送举人入试全诗)” 的相关文章

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

  本文目录    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及翻译赏析...

赵师严的简介(赵师严的简介是什么)

  本文目录    赵香宋的简介 严范孙简介及详细资料 义和团首领赵三多简介...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越调·天净沙 秋翻译)

  本文目录    王和卿《【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及翻译赏析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

点绛唇(波上清风)(点绛唇波上清风魏夫人)

  本文目录    点绛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浅说词牌(四)——点绛唇 点绛唇的词...

采莲(实催)(采莲的采)

  本文目录    写小儿采莲的诗句 关于采莲子的诗句 关于采莲的诗句古诗...

春园即事(春园即事拼音版)

  本文目录    陈羽《春园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何赏析王维的《春园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