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郑绍的简介(郑绍祖简历)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12

  本文目录

  

  1. 郑球洋的人物生平
  2. 段彦谟生平简介
  3. 王采玉的生平简介

   1983年2月25日,郑球洋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县太窝乡元岭村石壁下屋场,农二代、贫二代。

  祖辈为客家人,郑姓客家民系源自河南荥阳望族郑氏,乃“衣冠八姓”之一。郑球洋系客家人,出生于江西赣州南康(南康太窝郑氏家族为当地大族)。其祖先为千年望族、官宦世家——荥阳郑氏,世居河、洛流域(河南省荥阳郡),晋代永嘉之乱,荥阳郑氏为避战乱,遂衣冠南渡,跨越长江而客居江南,遂称渡江后裔、客家人、河洛儿郎,其祖先南宋丞相郑清之原先客居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后晚年因致仕福建,卒于任上,葬于福建汀州永定县,其子孙遂居福建,尊郑清之为福建汀州永定郑氏入闽一世祖,下传裔孙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及海外。留居永定者为郑清之四世祖唐杰、唐举、唐彦下传“十三户”裔孙。

  清朝初期由于战乱、瘟疫,史载赣南人口锐减、百业萧条,清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广东、福建沿海居民内迁,郑清之后裔明末清初郑进于顺治初年为躲避战乱,遂由广东省惠州府龙川县迁徙南安府南康县(今江西赣州南康)开基立业、繁衍发展,历明代、清代、民国时期而至今,传13世而成当地名门望族,该家族乃郑清之系下一脉世传。按《史记》记载,后稷下传25世姬友是西周末期郑国始祖。自黄帝到姬友,其世系是如下: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姬静)→姬静封其弟姬友(郑桓公)於郑,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郑球洋先祖族谱世系总表:

  郑桓公派下→福建汀州永定郑氏入闽一世祖郑清之系下一脉世传→郑唐举公(清之公4世孙)派下→郑桂芳(唐举次子)位下→郑伯十郎(桂芳次子)世系→郑子竹世传(郑子竹公父亲郑进公由广东省惠州府龙川县迁徙南安府南康县,即今江西赣州南康市)(郑球洋为郑子竹第11世孙)→……郑先亨(迁徙南康县太窝乡元岭村石陛下屋场)→……→郑世龙→郑德桂→第五子郑永庠→次子郑作天→长子郑球洋(郑桓公第104世孙,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第70世孙,南宋丞相郑清之第35世孙)。

  郑球洋先祖族谱世系详表:

  第1世:郑桓公,郑氏始祖。姬姓,名友,西周末年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为周朝大司徒,封于郑,史称郑桓公,春秋时期郑国第一代国君。→第2世:郑武公→第3世:郑庄公,讳寤生。子五,长子忽,次子突,三子亹,四子仪,五子人。→第4世:郑昭公→第5世:郑文公→第6世:郑穆公→第7世:郑灵公→第8世:郑悼公→第9世:郑僖公→第10世:郑简公→第11世:郑定公→第12世:郑献公→第13世:长子郑声公、次子郑共公。→第14世:郑哀公。至此郑国为韩国所并,国除。→第15世:郑叔献,哀公三子,妣崔氏,子一,廷坚。注:郑南里君同为15世,后裔另传(缪公无子嗣,其弟君乙公是为第15世)。→第16世:郑廷坚,妣辛氏,子一,伯常→第17世:郑伯常→第18世:郑仲熊→第19世:郑宗昭→第20世:郑弘基→第21世:郑建平→第22世:郑履寿→第23世:郑继业→第24世:郑巨君→第25世:郑延庆→第26世:郑光元→第27世:郑文峰→第28世:郑嘉和→第29世:郑君玉→第30世:郑文达→第31世:郑乔象→第32世:郑子游→第33世:郑惟见→第34世:郑以新→第35世:郑康成,名元,字玄。封吏部尚书、大学博士、汉大儒人,笺注六经,删订《诗经》,后人称为经神(郑玄乃东汉经学大师)。夫人屈氏、王氏、谢氏,子三,世良、升平、益恩→第36世:郑升平→第37世:郑景初→第38世:郑真成→第39世:郑际源→第40世:郑和达→第41世:郑日宝→第42世:郑汉华→第43世:郑源佐→第44世:郑祖威→第45世:郑怀芳→第46世:郑绍泰→第47世:郑捷元→第48世:郑开耀→第49世:郑虔公→第50世:郑良华→第51世:郑伯良→第52世:郑仲公→第53世:郑贤桓→第54世:郑台文→第55世:郑启昌→第56世:郑遇鼎→第57世:郑敬惠→第58世:郑侠公→第59世:郑五子如海,字宾严,号谷东,徙浙江衢州西安县,子孙分派吴宁、家湖、及福建、广东、浙江等处,妣黄氏、梁氏,子二,长子翁舍、次子柳舍→第60世:郑翁舍→第61世:郑文显→第62世:郑会中→第63世:郑德真→第64世:郑维皋→第65世:郑袍公→第66世:郑有锐→第67世:郑集贤→第68世:郑应清→第69世:郑铭公,应清长子,字磐石,官拜兵部尚书,敕赐紫金鱼袋,邑食三百户,夫人宋氏、王氏、赖氏,子二,长子清之,次子德之→第70世:郑清之(南宋丞相,福建汀州永定郑氏入闽一世祖)→第71世:郑子铸,清之三子→第72世:郑祖魏→第73世:郑唐举→第74世:郑桂芳→第75世:郑伯十郎,桂芳次子。→第76世:郑义山→第77世:郑友忠→第78世:郑大满→第79世:郑永端→第80世:郑桂福→第81世:郑兴公→第82世:郑六一郎,兴公长子,字明德。→第83世:郑本初→第84世:郑同轮→第85世:郑显公→第86世:郑仁智→第87世:郑以和→第88世:郑仙二郎,以和长子→第89世:郑法钦→第90世:郑相公→第91世:郑万荣→第92世:郑进公→第93世:郑子竹→第94世:郑元祥→第95世:郑仰茂→第96世:郑先亨→第97世:郑宗璜→第98世:郑功蓉→第99世:郑绩修→第100世:郑世龙→第101世:郑德桂→第102世:郑永庠,郑德桂第五子→第103世:郑作天,永庠次子→第104世:郑球洋,郑作天长子(郑氏始祖郑桓公第104世孙,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第70世孙,福建汀州永定郑氏入闽一世祖、南宋丞相郑清之第35世孙)。

  第35世郑玄简介: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后人称为经神。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郑公(后店)人,后人为其立祠,以是是敬仰,名曰“郑公祠”。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郑玄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郑玄的家世本来比较显赫。其远祖名叫郑国,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后世封为朐(qu渠)山侯。郑玄的八世祖郑崇,字子游。为高密大族,西汉哀帝时官至尚书仆射,《汉书》中有传。郑崇为人刚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与宦官、幸臣董贤等作斗争,后来佞臣诬陷,惨死狱中。

  到了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了,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书数者也赶不上他。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著作是:《毛诗笺》、《三礼注》。纪念物:郑公祠。

  第70世郑清之简介(南宋丞相,福建汀州永定郑氏入闽一世祖):

  郑清之(1176—1251),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卒理宗淳祐十一年,年七十六岁。少能文,从楼昉学,为楼钥称赏。

  公元1202年(南宋嘉泰二年)入太学。1210年(嘉定二年),登进士第,调峡州(今湖北宜昌)教授。累迁国子监学录。因参与丞相史弥远拥立理宗的定策谋划,废太子竑,拥立理宗,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后授王宫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事枢密院事。绍定三年(1230)授参知政事。六年史弥远卒后,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疏请召还直臣真德秀等人,为帝采纳,时号“小元祐”。端平二年(1235)特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封申国公。后历封卫国公、越国公。屡辞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齐国公。淳祐七年(1247)获准辞官,放浪湖山,寓身僧刹。两年后复相位。致仕卒,谥忠定,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宋史·郑清之传》(卷四百一十四有传记,第一百七十三)。

  郑清之的代言奏对,多不存稿。工笔札,书法遒秀逸致,书迹见《凤墅续法帖》。著有《安晚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为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九卷。客家,或称客家人、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支具有汉族特征、非纯汉族血统、拥有区别于汉族其它民系的客家方言、文化和民性的重要而独特的民系分支族群,是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群体。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意为“客户”,字面概念是外来的住户,是相对于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而言。

  客家先祖世居黄河、洛河流域,因战乱曾先后六次向南大规模迁徙。万里长旋,衣冠南渡,荜路蓝缕,拓荒垦殖,客家人在一片片不毛之地开拓出田园、港口、城镇。客人开埠,创造传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遣60万秦军“南征百越”,从闽粤赣边区抵达揭岭(即揭阳山),直抵兴宁、海丰二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遣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军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西晋“永嘉之乱”至东晋“五胡乱华”时,中州板荡,中原士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衣冠八姓始入闽”。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晋怀帝被俘,自此西晋名存实亡,是为永嘉之乱。至东晋“五胡乱华”时,中州板荡,中原士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衣冠八姓始入闽”,先后共有上百万中原汉民为避战乱,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衣冠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今南平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是中原地区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第一次大融合。

  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客家民系。

  在宋末以前,闽西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至近代,客家人以梅州(古称嘉应州)为轴心向我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族八大民系中重要一支,也是汉族在这个蔚蓝色的地球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由于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便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便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近代以降,客家人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尔后又逐渐播迁海内外,遍布世界各地。据估算,截至2012年12月份,全世界客家人已达八千万至一亿之众,分居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闽、粤、赣边区最为集中,有“凡是有人之处便有客家人”之说。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这种飘泊的距离、迁徙的规模,恐怕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包括犹太人,且不说其无近亿之众,仅其踪迹所及之处,也远远不如。

  段彦谟(?-882年7月17日),晚唐军阀,880年- 882年与宦官朱敬玫联手控制荆南,但后来与朱闹翻并被朱所杀。

  段彦谟家世不详,《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他的传。唐僖宗初年,他作为泰宁都将参与对黄巢的农民大军作战。乾符六年(879年)十一月,朝廷命他取代江西招讨使曹全晸。当时,曹全晸刚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大败黄巢,正在追击。朝廷让段彦谟取代曹全晸使曹停止了追击,黄巢及其主将尚让得以逃脱。

  控制荆南

  刘巨容击败黄巢后回师山南东道,而前宰相诸道行营都统兼荆南节度使王铎早在曹、刘击败黄巢前都逃跑了,荆南节度使空缺,无人管领。荆南监军宦官杨复光让忠武军都将宋浩在朝廷任命前权知荆南府事,段彦谟以兵守城,随后朝廷下诏任宋浩为荆南安抚使。段彦谟耻于居宋浩之下,因此怨恨。宋浩不敬杨复光,杨复光唆使段彦谟杀宋浩。广明元年(880年)四月,宋浩下令士兵不许砍伐军部江陵街上的树木,段彦谟的一些士兵却违反了这一规定,宋浩鞭打了他们的背,段、宋矛盾终于激化。段彦谟认为宋浩是在侮辱自己,引壮士杀入宋浩大营,杀宋浩及其二子。杨复光又上表称宋浩太残酷,所以被杀。杨复光、段彦谟以杨复光宾客常滋为节度留后。因杨复光所荐,僖宗敕段彦谟为朗州刺史,改以工部侍郎郑绍业为新任节度使。段彦谟显然无意去朗州赴任,而郑绍业害怕控制荆南的段彦谟,拖延半年之久才赴任。十二月,黄巢攻占京城长安,僖宗被迫逃往成都,召回郑绍业,从杨复光所请,以段彦谟代为荆南节度使。段彦谟假装巡边,拜见杨复光,以黄金数百两为谢。

  身亡

  段彦谟和新任监军宦官朱敬玫很快发展成敌对关系。朱敬玫招募三千精兵号为忠勇军,亲自统辖。段彦谟生气了,决定杀掉朱。但中和二年(882年)六月,朱敬玫先发制人,攻入段彦谟府中,段彦谟正在睡觉,拔剑缒城而出逃奔亲军营垒,不被接纳,说“尔等负我!”于是被杀,亲属僚佐一并遇害,朱敬玫以江陵少尹李燧为留后,诬陷段彦谟有罪。僖宗再次任郑绍业为荆南节度使,但郑犹豫着没去荆南赴任,朱敬玫让押牙陈儒领荆南事。

  蒋介石之母姓王名采玉,原名彩玉,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系浙江省嵊县葛竹村人。

  王氏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奉化连山迁居到葛竹村。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生有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次子王有模,三子王有金。王有则,字品斋,1820年生,熟读诗书,精明能干,曾以贩卖土产为业,后来在皖南、浙西招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弃留的荒地致富,晚年回到家乡葛竹村。原配姚氏,生有三子一女。姚氏死后,续娶姚振昌之女,又生一女二子,该女即王采玉。

  王有则卒于1882年,其时家道中落,王采玉也才年仅19岁。由于大弟贤巨嗜赌成性,小弟贤裕患有精神病,所以家中生计全凭王采玉缝缝补补赚得的零钱贴补。

  王采玉她幼承父教,聪明伶俐,精于女红,深得慈爱。但她青年时代命运不佳。其父王有则不事生产,家道中落。王采玉以一双灵巧的手,做针线活,贴补家中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苦。王采玉初嫁于跸驻乡曹家田地方的竺某。结婚之后,夫妻相处倒还不错,只是竺某性情急躁,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引起争吵,有时甚至打骂。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夫妻十分高兴。但孩子生下数月以后,突患急症,没有及时医治就夭折了。

  此时,不幸的事又接踵而来,这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时疫(霍乱)流行,一连猝死了不少人,竺某也是其中之一。她的父亲病故了。她感到无限辛酸,于是决定回娘家,与母弟共度岁月。

  王采玉遭到子夭夫亡的变故,年轻居孀,自伤身世,又听到邻居说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等冷言闲语,精神更受刺激,况且竺家原无什么产业,她认为自己没法、也没必要在竺家苦守下去,就萌发了遁入空门为尼的念头。

  王采玉在娘家过了一段时间,葛竹附近金竹庵的一个老尼病死了。王采玉母亲姚氏信佛,听说她死了,就叫女儿一同前去帮助料理丧葬事宜。原有出家为尼之想的王采玉,此时遇这机会,就向首事提出了自己到此修行的要求。首事很可怜她的种种不幸遭遇,便应允了。起初,她母亲认为女儿年轻,还不甚同意,后来见她意志坚决,也就不再劝阻,只是不许她剃去头发。素菜淡饭,日子过得很安稳,她大有在此以了一生的念头。

  王采玉堂兄王贤东,是蒋家玉泰盐铺的老伙计,受蒋肇聪信任,掌管店务兼司账务。王贤东见蒋肇聪自孙氏去世后,总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就有意为其撮合新人,再结良缘。想到堂妹王采玉一人独撑家门,艰辛凄苦,便前去说合。

  王采玉再嫁到蒋家还亏她堂兄王贤东。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是溪口蒋姓27代孙。蒋肇聪曾读过四书五经,为人精明能干,绰号“埠头黄鳝”(做生意本领很高,别人不易占他便宜)。王贤东是王采玉的堂兄,这时在蒋肇聪的店铺当伙计。一天,特地借故请假回家,路过金竹庵,进去看望带发修行的堂妹王采玉,继之,王贤东就谈起了溪口东家的情况,欲言还休地不知如何回答才是,只好说道:“此事还得与母亲仔细商量商量再说。”姚氏当初不许女儿剃去头发,就是为了要她以后还俗再嫁。就这样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23岁的带发尼姑王采玉还俗再醮,这就是后来溪口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瑞元无赖”———蒋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1886年,王采玉嫁给蒋肇聪为填房。蒋肇聪长王采玉22岁,老夫少妻,无比恩爱。1887年生长子瑞元(即蒋介石),越三年,生长女瑞莲,又三年,生次女瑞菊(不久夭亡),再三年,生次子瑞青(3岁而亡)。其时,由于王采玉勤俭持家,家境也较宽裕,故还不时资助娘家老母和两个弟弟。王采玉是个孝女,嫁到蒋家后,有条件去照顾娘家,资助两个弟弟读书成家。此时母女可谓称心如意,但好景不长,只过八九年,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而来。光绪十二年(1894年),她那81岁的公公因病去世;第二年的夏天,溪口发生时疫,蒋肇聪也染病,抛下店务和妻子儿女呜呼哀哉。这对32岁的王采玉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此,治家理店、抚儿育女的重担全部落到她的肩上。不幸的是自夫亡分家后的4年内,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继夭折。一个年轻寡妇面对接连不断的家庭变故,哪里受得了这么大的打击?她哭告无门,只有把精神寄托在儿子和菩萨身上。她祈求菩萨保佑儿子没病没灾,她育儿成器的决心始终不渝。翌年,她娘家葛竹聘嵊县姚宗元在王氏宗祠设塾授课。她便让儿子调换环境,在严师管教下以求改变顽性,以便更加专心读书,并且生活起居有母亲照料,可以放心,她于是送子前往就读。

  就在王采玉人在溪口,口念佛经,心挂读书的儿子之时,想不到从岩头传来了他儿子这个毛孩子要娶堂表妹毛阿春做老婆的闲话。王采玉很诧异,这不是更被人家背后耻笑吗?倒是她的母亲姚氏为她出了主意:找了个媒人去岩头毛阿春家提亲。毛阿春的母亲名蒋赛凤,是蒋肇聪的堂妹,听到这一消息,气不打一处来,不但一口拒绝,还对媒人说:“阿嫂也真作孽!这样不争气的歪胚不好好管教,还对他依头顺脑来提亲,将来变成败家子有的哭呢!我有10个女儿也不会嫁给他的,让他死了这份心吧!”媒人碰了一鼻子灰,如实回报了王采玉,王采玉窘得无地自容。她发狠说:“赛凤把我家阿元看做虫,我一定要在她眼皮底下挑个好媳妇。”

  才认准了通家世交毛鼎和,要把他二女儿毛福梅说给蒋介石。“拣亲不如择媒”,由德高望重的人来为爱女做媒,他面上光彩;再则溪口蒋玉表、蒋肇聪父子也非等闲之辈,早年曾是缙绅首户,如今虽家道中落,名望犹在;第三,蒋介石这孩子6岁上就读书,据陈春泉介绍,人极聪明,领悟极快,学业还不错,说不定能考上个秀才、举人什么的,若是谋得一官半职,岂非应了看相的预言?这么一权衡,便有九分愿意了。毛福梅呢,是个从封建礼教中熏陶出来的闺秀,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箴言,对于这桩父亲做主的婚姻,自然没有异议,同时怀着少女的羞涩答应了。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岁的毛福梅出嫁了。这年蒋介石14岁。王采玉为培育儿子成材,煞费苦心,同时还别有见地,特把新媳妇送到县城的作新女校就读,即使她学文化,又利于相夫立业。过了几年,蒋介石19岁,家中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当时的清朝政府,对外屈辱于列强,对内加重其剥削,以应困境,各地无主滞纳的田赋,责令甲首(首富)和中户摊赔,蒋介石家也是被摊赔的人家之一。一些狡猾的富户与征收田赋的庄书勾结,欺侮他家孀妇孤儿,特别苛派。王采玉不胜负担,据理力争,差役就把蒋介石捆拘到县关押,勒令交纳后方释放。勉励儿子发愤上进,将来做出有利于国于民的事业,并为自己扬眉吐气。蒋介石深为感动。当时反清的革命运动已风起云涌,很多有志之士出国留学,不久,蒋介石自己剪去发辫,决心出洋学军事。可是这被有些至亲好友得知,认为是对“皇清”的大叛逆,都出于好心地前来劝阻。王采玉尽管也有难舍孤儿远离之情,却很赞成儿子有远大志向,将来必然能出人头地,便不听劝阻,毅然决然地为之措资整装。

  抗战时,重庆曾经发生过河南人郑绍发冒认宗亲的事,此人到处说王采玉为河南人,改嫁奉化,蒋介石是他的同母兄弟。蒋介石是个聪明人,他知道,鉴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此事既不能大肆辟谣,也不能采取断然措施,所以让戴笠将其软禁起来。事情似乎已经平息,然蒋介石却一直不能释怀。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请陈布雷为其在溪口修家谱,并特意嘱咐:“布雷先生,修谱之事就托你了,请多费心。先母身世,望在家谱内着重提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xuexi/2986.html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郑绍的简介(郑绍祖简历)” 的相关文章

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

  本文目录    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及翻译赏析...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满江红.中秋)

  本文目录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京镗)诗句译文赏析 中秋佳节赏月的诗句...

元日感怀(元日感怀刘禹锡)

  本文目录    元日古诗 关于元日的诗配画   1、振蛰春潜至,湘南...

点绛唇(波上清风)(点绛唇波上清风魏夫人)

  本文目录    点绛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浅说词牌(四)——点绛唇 点绛唇的词...

见志(见志诗)

  本文目录    梦见励志 见志的解释 见志不从文言文翻译...

贺新郎(又和)(贺新郎又和谁结婚)

  本文目录    张元干《贺新郎》意思 贺新郎的词牌格律 这首《贺新郎》是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