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斜谷道(斜谷道指的是人体)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13

  本文目录

  

  1. 诸葛亮北伐为何不出斜谷道
  2. 斜谷道的详解
  3. 褒斜栈道(二)

  很快,北伐前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在南郑召开,本想要细化“出秦川”这一行军线路图的诸葛亮,却意外地遭遇了不同意见。大将魏延提出了一个更大胆、更富挑战性的作战计划——子午谷奇谋。然而,这一突袭计划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支持,第一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如果当时诸葛亮听从了魏延的建议带兵出眉县斜谷,北伐是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子午谷奇谋是什么?在了解子午谷奇谋的内容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汉中到关中平原的几条路线。在没有火车、飞机的年代,只有五条路联通汉中与关中:一是出祁山,到甘肃,走关陇大道到长安;二是走散关故道,经过凤县到陈仓,也就是宝鸡;三是出斜谷,到眉县县城;四是走骆谷道到关中;第五就是出子午谷,直达长安城下。在当时,除了骆谷道崎岖难行之外,其他几条道路都能满足行军需要。《资治通鉴》中记载:“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其实子午谷为南北纵向,长约330十公里的一条山谷,北起我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现在我们能见到相关子午谷奇谋的内容,多是来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其文为: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要求自己带一队人马出子午谷而攻长安,与诸葛亮带领的从斜谷而出的大队人马在长安会师,从而占领咸阳以西的关中之地,继而蚕食西北地区的作战计划。然而,作为统帅的诸葛亮在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并没有眼前一亮,而是告诉魏延:不行。《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开头写道:听完了魏延的计划后,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为何不出斜谷道?后世的人每每看到诸葛亮不听魏延之计,在北伐过程中坚持“依法进兵”而导致最后的失败,往往叹息不已。作为军事家,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采纳这个出奇制胜的作战计划呢?中国国际诸葛亮研究会副主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姚让利分析认为,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小心谨慎、沉着冷静、忠贞不渝、事必躬亲,但在用兵主导上常因性格谨慎而坚持保守的策略。“作为三国后期的重要谋士,我们从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战略可以看出,他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都是把‘稳扎稳打’作为最基本的战略思想。诸葛亮把魏延的建议视为‘危计’,坚持兵出祁山,从西北方对曹魏政权形成平推之势,不但可以占据陇右这一片地区,而且也暗合了其‘隆中对’中对曹魏实行两面夹击的战略思想,只是在北伐中,孙吴政权并没有很好地配合诸葛亮。从诸葛亮的决定来看,他是怕有失,不肯弄险。”姚让利分析道。《晋书》中曾记载: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虑多决少”是诸葛亮拒绝“子午谷奇谋”的主要原因,而眉县作为战略重点,历来为曹魏所重视,进攻难度太大。除了性格因素外,不选择走眉县、出斜谷还有其他原因。姚让利认为,蜀军从汉中北定中原,要出秦岭入关中,这个方向上的几条道路都是谷长路险,给军事行动特别是大兵团行动带来诸多困难。“位于秦岭东头的子午道,谷长 300多公里,山高路险,离长安最近,但道路比较难走,而且曹魏也曾通过此路南下,却没有成功,这也是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原因。”出斜谷道能成功吗?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有一个特点不容忽视:在局部战场,蜀汉的兵力是占据优势的。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兵力大概是十多万人,而曹魏政权西北战区兵力只有六七万人。正是有了兵力上的对比,诸葛亮才更愿意通过稳步推进的方式取得北伐的胜利,而不是通过“出奇谋”这一险招。那么,如果当初诸葛亮带兵走眉县斜谷道,北伐能成功吗?姚让利认为,魏延建议的正确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山地作战须多用奇兵。这是由于山区复杂的地形所限,不利于大兵团展开正规作战,而最适宜小部队、特种作战部队活动。作为长期在汉中一线作战的魏延,正是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了子午谷奇袭的建议,而他的部下中,挑选五千名擅长特种作战的士兵应该不是难事。其次,魏延的这一建议不仅是出奇之策,同时还是一个奇正并用、相映生辉的谋略。在古代兵法中,奇和正是相反相成的两种用兵方法,若只采用一种手法形单势孤;只有二者并用,才能收到相得益彰之效。孙子讲:“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却把魏延的建议视为“危计”,坚持兵出祁山,由此形成了一面平推之势。再次,魏延的建议,还包含着奇与险、险与夷的辩证关系,用兵一贯谨慎的诸葛亮,在决策时只看到魏延建议的危险性,却忽略了危中有利的另一面。据史料记载,当时曹魏的西北战场上,长安只有夏侯楙驻守,往西最大的城池便是陈仓城,而从斜谷出兵,恰好能避开进攻陈仓这一坚城。虽然曹魏军团在斜谷附近历来有重兵把守,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长安、潼关,驻守斜谷的部队必须要保卫自己的大后方,应该会去支援长安,即使留在斜谷不去增援长安,蜀军也可以从容布阵,还是有很大的胜算,蜀军完全可以迅速地到达长安城下,与魏延的突击部队会师。如此看来,假如诸葛亮听从魏延的建议,与其“异道会于潼关”,不但可以拿下长安、潼关,还可以长安为据点,逐步蚕食整个西北,北伐可成。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 5、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历史上诸葛亮北伐5次,其中出祁山2次,反击1次,共6次。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人们通常按照清人俞樾《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称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梁章钜称诸葛亮四次北伐,未记建兴七年出兵。岐山,山名,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斜谷道:三国时期的地名。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

  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由长安穿越秦岭通往陕南、四川的一条道路。它的开辟年代悠远,是当时沟通秦岭南北间地域的不二通道。关于它的开辟年代和过程,具体历史未详,追溯也相当久远。

  《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记要》中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后从周原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记载可知,周文王时期,曾向汉水流域开拓疆土,所谓“经营南国”。虽未指明具体路线,但褒斜道的入口斜谷口就在周原以南不远。所以,从历史上这段“伐蜀”、“克蜀”军事行动看,基本可以断定,当时的褒斜道,就已经是一条被利用频繁的道路。

  在《尚书·牧誓》中载:周武王灭殷,“蜀亦从行”,即南方的八个部落,翻过秦岭进入中原,参与周武王伐纣军事行动。可见在殷商时期,汉中就有北出秦岭的道路。到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出兵讨伐褒国,褒人献美女褒姒,也最大可能从此道通往秦岭北地的。

  到春秋战国时,秦文公至穆公期间(公元前762~621年),秦蜀间既有军事攻伐,也有商旅往来,即“秦文、孝(德)、缪(穆)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城南郑;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伐蜀,攻取南郑……诸上行动无不证明了,当时的一系列活动,经由褒斜道(也可能是故道)的可能性最大,且在军事行动时修筑栈道的可能性也最大。

  褒斜道在未修栈道之前仅为谷道,其绝险处须攀缘而行,艰难辛劳,不可言状。秦惠文王更年十一年(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等人率军,经褒斜栈道入汉中,复自沔县(今勉县)而西南,经剑阁入四川伐蜀,是年冬十月灭蜀。这次秦王在褒斜古道的基础上,沿褒斜二水的峡谷,首次把古道扩修成栈道。

  公元前306~前251年间,秦昭襄王在位时,任用范睢为宰相,在路经的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接通道路,此后褒斜道成为驿道。所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褒斜栈道便成为战国时期秦蜀间的交通干道。

  汉武帝(刘彻)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年),命御史张汤之子,汉中太守张卬“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据“石门十三品”之《郙阁颂》中载:“凭崖凿石,处稳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接,号为万柱”。这次大规模整修褒斜栈道时,还计划利用褒斜栈道的褒、斜二水进行漕运,即“漕从南阳上溯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军转,从斜水下渭”。由于水湍石大,终不可漕,水运未成。

  汉明帝(刘庄)永平六至九年(公元63—66年),诏遣汉中太守鄐君“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这次工程共“用工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三十六万九千八百四……用钱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里……官寺六十四所”。这次工程中,凿通了褒斜道的石门隧道,遂成为中国最早的穿山通车隧道,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褒斜道,为褒、斜二谷的合称。因其北入口在(关中的宝鸡市)眉县斜谷口,南出口在汉中勉县褒谷,故称褒斜道。它们同以太白山的五里坡(古称衙岭山)为界,斜水北流入渭河,褒水南注入沔水。古代由长安去汉中,先入斜谷,后入褒谷,故亦称斜谷道。

  斜水(今石头河),发源于秦岭太白山西侧,北流经太白县五里坡村东侧,又折东北出斜谷口注入渭水。褒水(今褒河)发源于秦岭南麓,在太白县境内源头众多,最东的源头位于五里坡西侧的西沟、塘口街一带。斜、褒二水相邻的五里坡,实际上是长约五里的一个缓坡,故有此名。过此缓坡,即把斜谷和褒谷沟通连贯。因此,褒斜道是一谷二口,虽纵穿秦岭却不必翻越大山。

  襃谷在梁州襃城县北五十里南中山,即今天汉中市勉县褒城镇。又“斜水源出襃城县西北衙岭山,与襃水同源而流派”,且“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以行船。”故从其大势而言,褒斜道是秦岭诸道中路线较平夷捷近的一条谷道。但其路经的褒谷南段峡谷,水深流急,绝壁凌空。唐人欧阳詹在《栈道铭·序》中形容山崖的险绝:“连高夹深”,并“阴溪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削壁,千里无土……麋鹿无蹊,猿猱相望,蹄足莫之能越”。

  《史记·货殖列传》载:“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作用突出。”自秦汉时期,褒斜道就作为从首都咸阳或长安通往陕南、乃至四川的主要驿路。那时经行的路线大体为:

  自长安以南,经户县折西过周至,进入宝鸡郿县,西南行由北端斜谷口(临溪驿)入山,沿斜水(今石头河)东侧南行;

  经太白县松岭驿(也称鹦鸽嘴或鹦哥咀、鹦鹉嘴)、下寺湾过斜水,翻越老爷岭(古八里坂,也称老君岭),进入斜水中游的太白县桃川谷地;

  再西过灵丹庙、杜家坪,平川驿(太白塘口街),方柴关(属太白县),登五里坡(古称五里岭、衙岭山,又俗称丫豁),顺坡梁进入褒河峡谷起点—红岩河上游嘴头镇(今太白县驻地所在);

  然后折向西南,沿红岩河南下,经两河口、关山街(古河池关)、上白云、下白云、古迹街、高桥(今离此约11公里处,保留有褒斜古栈道遗址)、王家塄(土凌);

  而后折南,入汉中本境留坝县的柘梨园浑水沟口,途经四十八窟窿、锅厂、碾子沟,到褒河上游的三源交会处—江口镇(太白河与红岩河会合处,古称黑龙江;有驿称青松驿,又称西江口,为古关隘),这一段约14公里;

  依褒斜栈道沿河而下,向南行4公里处,为江西营(古三交城遗址)。再沿褒河下行,到磨桥湾、柳川乡驻地(青杠坪),经寒水沟、林家坝、雪窝、孔雀台、下南河、黑营坝、倒树湾,达姜窝子乡驻地(古膈鱼潭);

  经武关驿(古称武休关,有武休潭)、猫儿沟、铁佛殿、五里铺(古称焦岩铺)、武曲铺(有古武曲关),达马道镇(有汉初萧何月下追韩信遗址,为古关隘),过二十里铺、青桥驿(今保留有杜火坪摩崖造像群)、以及田坝(古八个碑遗址),进入汉中市的褒姒铺、麻坪寺、将军铺;

  最后穿小石门隧道(古石门遗址,又称旧石门),越鸡头关(古七盘岭),出褒谷口,到达勉县的褒城,进入汉中腹境。

  其中,从红岩河上游的嘴头镇,到留坝县武关驿,这一大段谷道上,循红岩河和褒河而行,伴之有210省道,与她重叠平行而驶。自武关驿到褒城这段,有316国道和正建中的宝汉高速,亦与之配合联通。

  整条褒斜栈道,在汉中境内长约93公里,总长旧制里程为470里,折合235公里,俗称500里栈道。《史记·货殖列传》中载:褒斜栈道长470里。《元和郡县志》和《舆地纪胜》也均载为470里。公元219年3月,曹操自长安出斜谷,军临汉中,兵至阳平,去救夏侯渊军,也多次直叹“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这里曹操所说的“五百里石穴”,也应以470里为当。

  历史上早期的褒斜栈道,时通时塞,时毁时建,有毁于水害者,如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大雨道绝”;

  有毁于南北割据者,如东汉末年,张鲁雄据汉中,“断绝峡谷”,“不得复通”;

  而因屡次兵戎不断,人为焚毁栈道者居多数,如: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高祖刘邦于4月“道由子午”,来汉中就“汉王”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褒斜道一度断绝;

  汉安帝(刘祜)永初元年、二年(公元107~108年),“先零羌、滇零称天子于北地,遂寇三秦,……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褒斜栈道被破坏,“桥梁断绝”,入蜀经由子午道;

  汉献帝(刘协)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刘焉遣都义司马张鲁占据汉中。张为割据汉中,断绝栈道;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败退时,赵云“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以防追击;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曹魏,病死五丈原军中。蜀军沿褒斜向汉中退,“所过烧绝阁道”;

  西魏恭帝拓拔廓元年(公元554年)五月,乐炽叛魏,“闻官军至,乃烧毁栈道”;

  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李克用攻京师,僖宗南逃,因“兴元(汉中)节度使焚阁道”,而由故道(即陈仓道)来汉中……

  仅三国时期,魏蜀相争期间,褒斜道一度多次断绝,但其间也曾有四次大的修葺:

  公元228年,蜀后主(刘禅)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驻扎汉中,北伐曹魏,并出祁山,令蜀将赵云、邓芝为疑军,负责拒魏,后为曹真所败,退军时便烧毁赤崖栈道,之后诸葛亮组织人力修治。

  公元230年,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伐蜀,一军从斜谷入,“深入险阻,凿路而前……治道功夫,战士悉作”(《三国志·王肃传》载)。

  公元233年,蜀后主建兴十一年,诸葛亮第六次伐魏,兵出岐山,由斜谷出兵五丈原,大举“治斜谷邸阁”。次年春,整修褒斜栈道,以“流马”运粮草。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魏延与杨仪不和,领兵先归汉中,又“烧绝所过栈道”,后修复。

  公元263年,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十一月,魏将钟会分兵由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灭蜀,令牙门将许仪在前整修道路。十二月,魏荡寇将军李苞“将中军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阁道”。

  对于褒斜栈道的多次毁弃,历史上的官、民,出于战争及行旅通商的需要,总要不断尽力修整求其恢复。其中,有过一些较大规模开凿和维修,如:

  汉安帝(刘祐)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一月,司隶校尉杨涣奏请朝廷,“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遂整修褒斜栈道,化险为夷,行旅称便;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九月,魏将钟会平定汉中后,即命荡寇将军浮亭侯李苞“将中军兵、石、木工两千人”整修阁道,于同年“十二月十日竣工”;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70年)至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曾两度诏西府(今宝鸡凤翔县)、汉中两府修复褒斜栈道,其后据《石门铭》载:“自晋氏南迁,斯道废矣”;

  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三年(公元506年),梁、秦二州刺史羊址,奏请“修石门阁道”,朝廷遣左校领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工百人”,修复褒斜栈道,至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竣工。

  这次奏请修复的栈道叫做“回车道”,又称回车戍或回车路(因回车河得名,现凤县平木东河桥),为褒斜道的分支,路线从散关至凤州南的回车戍。

  回车道为第一次改道,新路线为:南端由褒谷入,经留坝县越紫柏山,进宝鸡柴关岭、过回车,至梁泉县(今凤县凤州镇),出散关,到达北端的陈仓至宝鸡。这段路线大致相当于,元代以后的连云栈道(连接陈仓道和褒斜道的又一条道路)和今宝(鸡)汉(中)210省道公路线。

  如此,自北魏开始,乃至以后,褒斜栈道的路线便多次经历变化。而且,直至唐代,前期的褒斜旧道仍通行旅,但非驿路。到中叶以后,褒斜道已离旧线,并被开辟成驿路。

  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兴元(汉中)节度使裴度奏修褒斜路。

  这次路线仍沿秦汉褒斜道旧线,但在西江口(留坝县江口镇)东北的太白河,至今宝鸡太白县城嘴头镇之间,选用了一条更为近捷的路线,作为第二次改道。新路线由嘴头镇往南,经方才关、蒋家坟、鲁家崖、磨房沟,沿太白河而下,至田坝子入汉中留坝县境,经桑园坝至江口(两地约30里),与褒斜旧道合,这是《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的太白山路。

  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山南西道(属梁州地)节度使归融重新修治秦蜀通道,北起宝鸡散关,南至四川剑门关,凿修栈道千余里以通驿路。

  整条驿道的北段,从宝鸡到汉中,所走路线依次分为:在宝鸡、散关、凤州间为陈仓故道;凤州至武休潭(即武休关、武关驿)间为北魏所开的回车道;武休潭以南仍为秦汉褒斜道旧线。如此,将陈仓道、回车道(褒斜新道)、褒斜道连接,作了一次新的线路整合。

  唐宣宗(李忱)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十一月,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涯、凤翔节度使李玭奏修“文川谷道”。

  文川道为褒斜栈道又一分支,以西江口为中心点,大体线路是:北段沿褒斜栈道斜谷入,至西江口循秦汉褒斜旧道。南段另开新道,由今留坝县下南河折向东南,从西江口(留坝县江口镇)越桅杆石梁(城固与留坝二县界山),入城固县境,经桃园、小河口、水硙,翻光头山,由长沟出北木槽关。出关后,一路经许家庙抵本县城,经文川再折西南至汉中。

  文川道在汉中留坝境路线长约50公里,沿途的驿站有仙岭驿(柘梨园)、青松驿(江口镇)、山辉驿(上南河),回雪驿(沙岭子)。蜀汉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遣赵云、邓芝为偏军,出箕谷。后因赵、邓兵屯城固(古称乐城),故以文川道为行军路线。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也派部属从此出斜谷。

  这次的文川道,算是褒斜道的第三次改线,虽然近捷,但峻折难行,时不经年便被暴雨冲毁,于次年短暂而废,后又改取归融所修的褒斜新道为驿路,即后来的“连云栈道”。

  唐僖宗(李儇)乾符二年(公元876年),“诏以晋晖及神策军使张造,率兵屯黑水(即褒水),修栈道以通往来”。

  这条入蜀的斜谷驿道(连云栈道),唐降以来,为宋元明清历代所使用。到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时,这条唐代的褒斜道,经陕西巡抚贾汉复,才又得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整。

  因此,总的说来,褒斜栈道,是历史上开辟较为悠久、线路较捷便、使用时间较长,而且利用价值较高的,连接秦蜀之间的重要驿路,贡献和影响不止深远。诚如唐朝刘禹锡在《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中所称赞:“由是驶行者忘其劳,吉行者徐其趋,孥行者家以安,货行者肩不病,徒行者足不茧,乘行者蹄不刓,公谈私咏,溢于人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xuexi/3117.html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斜谷道(斜谷道指的是人体)” 的相关文章

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

  本文目录    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及翻译赏析...

滕王阁(滕王阁序)

  本文目录    滕王阁历史简介 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是在哪里...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满江红.中秋)

  本文目录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京镗)诗句译文赏析 中秋佳节赏月的诗句...

见志(见志诗)

  本文目录    梦见励志 见志的解释 见志不从文言文翻译...

采莲(实催)(采莲的采)

  本文目录    写小儿采莲的诗句 关于采莲子的诗句 关于采莲的诗句古诗...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译文)

  本文目录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 王鹏运 译文 急需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