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再游西山(再游西山韦应物请释文)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40

  本文目录

  

  1.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2. 用文言文写昆明西山
  3. 西山读书声文言文翻译
  4. 西山游记文言文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来始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我认为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仔细加以体会。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自余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结束。这里并没从“始得”二字落笔直接写游览西山。这部分没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内容,而是先写平日的游览,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览活动。

  文章一开头,先交待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这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处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余”,第一人称代词,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杀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动中得罪了皇帝成为朝廷的罪人,被贬官到永州,所以自称为“僇人”。“是”,指代词,此,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个荒凉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这里,与自己的战友隔绝,音信皆无,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当然是常常恐惧不安的。这几句说,这是我成为朝廷罪人以后,住在永州这个地方,常常恐惧不安。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所以他写:“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当状语。“隟”,空隙,闲下,空闲。这是说,每当自己政务之余,偶有空闲的时候,到处走走、玩玩。

  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两个“而”字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入”,走过,穿过。“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回”,弯曲。“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

  下面写平日的宴游之乐。“到则披草而坐……觉而起,起而归。”“披”,分开,把草拨开。“倾壶”,把壶中酒倒光。“更”,更加,进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进了一步。所以说“更”。“枕”,用作动词,枕靠枕相济。“相枕”是动词“卧”的行为方式作状语。中间加“以”,连词,相当于“而”。“意”,内心活动,因心中有所思,于是便有所梦。这就是“意有所极”,而“梦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趋”。“觉”,梦醒,相对上句梦而言。这几句说,到了就分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着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梦,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这一节写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上句尾与下句头用的是同一个字)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以为凡是,皆我有也。”这是对第1段课文的总结。“以为”,认为。这两字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结论。而“以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内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领起第2段课文。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们从全文结构上来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写过去游览的情形好像与游览西山没有关系。所以有人提出这段文字是否多余?笔者认为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这种写法古人称之为“反笔写法”。反笔即陪衬的手法。现在称之为“铺垫”“反衬”“侧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寻常。这“非同寻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状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览西山以后,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独特,是过去从来未曾体验过的。这样的结构安排,前人曾评论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尽管第1段没有从正面入题,但和后面游览西山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这第1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结构方面的匠心所在。

   1.西山十记文言文

  香山(香山寺)跨石踞岩,以山胜者也;碧云(碧云寺)以泉胜者也。

  折而北,为卧佛(卧佛寺),峰转凹,不闻泉声,然门有老柏百许森立,寒威逼人。至殿前,有老树二株,大可百围。

  铁干鏐(ㄌ

  ㄡˊ;质地纯美的黄金)枝(金黄色的树枝),碧叶纠结;纡(ㄩ;弯曲;)羲(日神羲和,借指为太阳)回月(树枝遮避日光及月光),屯风宿雾;霜皮(白色的树皮)突兀,千瘿(

  ㄥˇ;树木上突起的赘瘤。)万螺;怒根出土,磊块(石块)诘曲(ㄐ

  ㄝˊㄑㄩ;弯弯曲曲)。

  叩之,丁丁作石声。殿墀(ㄔˊ;台阶上的平地)周遭数百丈,数百年以来,不见日月。

  石墀整洁,不容唾(不允许唾液)。寺较古,游者不至,长日静寂。

  若盛夏宴坐其下,凛然想衣裘(寒冷地想穿裘衣)矣。询树名,或云娑罗树,其叶若蔌(ㄙㄨˋ;蔬菜)。

  予乃折一枝袖之,俟入城以问黄平倩(袁中道的友人),必可识也。卧佛盖以树胜者也。

  夫山,当以老树古怪为胜,得其一者皆可居,不在整丽。三刹(香山、碧云、卧佛)之中,野人(山野之人)宁居卧佛焉。

   2.一篇古文《西山十记》

  西山十记

  ①香山跨山居岩,以山胜者也;碧云以泉胜者也。②折而北为卧佛,峰转凹,不闻泉声,然门有老柏百许森立,寒威逼人。③至殿前,有老树二株,大可百围,铁杆谬枝,虬碧叶结,迂羲回月,顿风宿雾。④霜皮突兀,千瘿万螺。⑤怒根出土,磊块洁曲,叩之丁丁作石声。⑥殿墀②周遭数百丈,数百年来不见日月。⑦石墀整洁不客睡。⑧寺较古,游者不至,长日寂静,若盛夏晏坐其下,凛然想衣裘矣。⑨询其名,或云婆罗树,其叶若疏。⑩予乃折一枝袖之,俟入城以问黄平倩,必可识也。⑾卧佛盖以树胜者也。⑿夫山刹当以老树怪石为胜得其一者皆可居,不在整丽。⒀三刹之中,野人⒁宁居卧佛焉。

  本文是袁中道《西山十记》中的记五。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京香山附近三大名寺的秀丽风光,并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3.文言文西山读书声

   [原文]

  瑞彰又言:尝偕数友游西山,至林峦深处,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半开。眺赏间,闻木杪诵书声。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曰:“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有欲觅路追寻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我辈身列黉宫,乃在此携酒瞨榼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何必多此跋涉乎!”众乃止。

   [翻译]

  沈瑞彰又说,他曾和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走到山林深处,只觉风和日暖,泉石清澈宏大,杂树新绿,野花初放。他们正在眺望观赏的时候,忽听树梢上传来琅琅诵书声。众人抬头观望,却不见人影,于是拱手施礼说:“在这里诵读诗书,必定是仙家朋友。我们同是儒家弟子,可否请你下来聊一聊?”诵书声戛然而止。过了一会儿,琅琅的读书声又在小溪对面响起来。

  有人想寻路去找。沈端彰说:“世外之人,趁着这样的好时光,尚且在专心攻读经书,而我们这些身在学舍的人,却在这里纵酒山林,观赏游女,人家对我们不屑一顾,也在情理之中。何必还要爬山过溪地去追人家呢!”

   [启示]

  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答“应该见贤思齐,勇于改正错误”)也可

   4.描写昆明西山的作文

  我知道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就说说家乡吧。

  我的家乡在桂平,这里有山清水秀的大腾峡,和迷人的龙潭森林公园……不过,最著名的还是风景优美的西山。它以“林秀、石奇、泉甘、西山茶”而著名。西山古树参天,茂密的枝叶遮天盖地,像一把大绿伞,还像一名卫士。那里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石头,有的像猴子,有的像狮子,还有的像被人劈开的石头。西山上有一口乳泉井,喝上一口,甘甜甘甜的,如果你用这泉水泡西山茶喝,那就更妙了,使人心旷神怡。

  啊,西山是多么美丽呀,我真爱这美丽的西山。

   5.西山读书声文言文翻译

  沈瑞彰曾与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走到山林幽深的地方,风和日丽,水清石白,树木泛出新绿,野花半开。

  众人正眺望欣赏间,忽听到树顶上有朗朗的读书声,抬头看,并无人迹。有位朋友便向发出声音的地方作揖施礼,大声说:“在这里大声读书,必是神仙中人,我们也算是读书人,能否请你下来聚谈聚谈呢?”读书的声音忽然停止,过了一会儿,读书声又响起,却在远处的小溪对岸了。

  有的朋友要寻声追寻。瑞彰劝阻他们说:“世外之人,值此良辰美景尚知珍惜时间,钻研典籍;我们虽然是太学生,却在此携酒壶,看游女。

  他因此鄙视我们,不与我们结交,也是有道理的。我们何必不知趣,还要去追寻呢?”众人听了这话,这才不再寻找了。

   6.游昆明西山说明文

  西山[1]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

  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

  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

  从昆明城东南一眺望,[2]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两岸。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

  民间传说,远古时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

  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西山现已辟为一座森林公园,景点较多。

  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风景特色编辑西山山坐落在滇池的西岸,又称碧鸡山,元代为“滇南八景”之首。

  明代居“云南四大名山”之冠。“滇阳六景”中被誉为“碧鸡秋色”;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而在当代又是“昆明十六景”之“睡美人山,龙门飞峙”。

  远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庞大的睡佛,又似一个美丽曲腿仰卧在滇池畔,象青丝垂海的睡美人。因此西山称为“卧佛山”,又称为“睡美人山”。

  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聂耳墓、玉兰园掩映茂林修竹深处,龙门石窟嵌缀千仞峭壁之上,千亩小石林攒列罗汉山飞云奇秀飞巅,气势磅礴的湖光山色,丰富厚重的千年历史文化,使西山独具神秘的魅力,吸引着中外的游客。西山,昆明“金碧湖山”的象征,雄、险、奇、秀、美尽在西山!华亭寺位于海拔2050米的山间,创建于14世纪,寺内殿宇规模宏伟壮观,是昆明著名的佛教圣地。

  太华寺建于14世纪初,寺内的望海楼,是观在滇池日出的好地方。三清阁和龙门是一组构建在西山主峰罗汉山悬崖峭壁上的建筑群,有九层十一阁。

  龙门石雕工程,包括石道、古室、古栏、古窟、古佛等。登上龙门,凭栏下视,为百丈之悬崖峭壁。

  太华寺位于西山的最高峰──太华山的山腰。太华寺始建于元代,由天王殿、大雄宝殿、缥缈楼、一碧万顷阁、水榭长廊及南北厢房组成。

  寺院周围修竹茂密,古极成林。诗词选登:七绝·登昆明西山李祚忠忙趁春晴到此游,寺阁巍丽壁途幽。

  立身高在龙门上,百里滇池一览收。

   7.西山十记(选二)译文

  游西山十记(记二)袁中道本文为作者的西山十记中的第二篇;西山是指北京西郊的群山,是北京名胜景点之一。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境石中,悄然如语。

  至裂帛泉(泉自崖壁中喷出,作裂帛声,所以称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泉水喷出的白色水沫,像是涌出的冰块和雪花。)

  汇於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形容水底的石子像鱼鳞排列著,阳光照射,石子现出红绿色。

  磊珂;众多貌。),如金沙布地,七宝(用七宝妆点。

  七宝,佛经所云七宝,包括金、银、珍珠、玛瑙、琉璃、琥珀等。)妆施。

  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水深广貌),澄激迅疾,潜鳞了然(水中游鱼清晰可见),荇发可数(荇菜的根茎数目都数得出来)。

  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水中砌石挡水,中空可通水的堤坝。)如雪,雁齿(排列)相次(河上的石堰,色白如雪,如雁行般,依次排列。)

  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

  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

  又有大士洞(观音大士洞),石理诘曲(弯曲)。突兀奋怒,皱云驳雾(形容云雾变幻莫测,这里用来形容石头姿势多变。)

  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洞),深不可测。

  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指颐和园的昆明池),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形容堤上树木随风飘动,清新光洁。

  袅袅,随风飘动的样子。濯濯,清朗光洁。)

  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在田里劳动),大田浩浩(水大的样子),小田晶晶(透明的样子。)

  鸟声百啭,杂华(各种花)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循溪行,至山将穷处,有庵。

  高柳覆门,流水清澈。跨水有亭,修饬而无俗气。

  山余出石,肌理(石头的纹理)深碧。不数步,见水源,即御河(指今北京故宫周围的护城河)发源处也。

  水从此隐矣。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性格豪爽,喜游山水。与大哥袁宗道、二哥袁宏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自成一文学流派,其文学主张,反对摹拟,崇尚自然。创作大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明代中叶前后七子以秦汉或唐宋文章为学习榜样的复古风潮。

   1.西山读书声文言文翻译

  沈瑞彰曾与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走到山林幽深的地方,风和日丽,水清石白,树木泛出新绿,野花半开.众人正眺望欣赏间,忽听到树顶上有朗朗的读书声,抬头看,并无人迹.有位朋友便向发出声音的地方作揖施礼,大声说:“在这里大声读书,必是神仙中人,我们也算是读书人,能否请你下来聚谈聚谈呢?”读书的声音忽然停止,过了一会儿,读书声又响起,却在远处的小溪对岸了.有的朋友要寻声追寻.瑞彰劝阻他们说:“世外之人,值此良辰美景尚知珍惜时间,钻研典籍;我们虽然是太学生,却在此携酒壶,看游女.他因此鄙视我们,不与我们结交,也是有道理的.我们何必不知趣,还要去追寻呢?”众人听了这话,这才不再寻找了

  望采纳

   2.《西山读书声》的文言文的翻译和词解是什么

   [翻译]沈瑞彰又说,他曾和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

  走到山林深处,只觉风和日暖,泉石清澈宏大,杂树新绿,野花初放。他们正在眺望观赏的时候,忽听树梢上传来琅琅诵书声。

  众人抬头观望,却不见人影,于是拱手施礼说:“在这里诵读诗书,必定是仙家朋友。我们同是儒家弟子,可否请你下来聊一聊?”诵书声戛然而止。

  过了一会儿,琅琅的读书声又在小溪对面响起来。有人想寻路去找。

  沈端彰说:“世外之人,趁着这样的好时光,尚且在专心攻读经书,而我们这些身在学舍的人,却在这里纵酒山林,观赏游女,人家对我们不屑一顾,也在情理之中。何必还要爬山过溪地去追人家呢!” [原文]瑞彰又言:尝偕数友游西山,至林峦深处,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半开。

  眺赏间,闻木杪诵书声。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曰:“在此朗吟,定为仙侣。

  叨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有欲觅路追寻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

  我辈身列黉宫,乃在此携酒瞨榼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何必多此跋涉乎!”众乃止。

   [启示]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

   3.《西山读书声》的文言文的翻译和词解是什么

   [翻译]

  沈瑞彰又说,他曾和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走到山林深处,只觉风和日暖,泉石清澈宏大,杂树新绿,野花初放。他们正在眺望观赏的时候,忽听树梢上传来琅琅诵书声。众人抬头观望,却不见人影,于是拱手施礼说:“在这里诵读诗书,必定是仙家朋友。我们同是儒家弟子,可否请你下来聊一聊?”诵书声戛然而止。过了一会儿,琅琅的读书声又在小溪对面响起来。

  有人想寻路去找。沈端彰说:“世外之人,趁着这样的好时光,尚且在专心攻读经书,而我们这些身在学舍的人,却在这里纵酒山林,观赏游女,人家对我们不屑一顾,也在情理之中。何必还要爬山过溪地去追人家呢!”

   [原文]

  瑞彰又言:尝偕数友游西山,至林峦深处,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半开。眺赏间,闻木杪诵书声。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曰:“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有欲觅路追寻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我辈身列黉宫,乃在此携酒瞨榼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何必多此跋涉乎!”众乃止。

   [启示]

  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

   4.文言文西山读书声

   [原文]瑞彰又言:尝偕数友游西山,至林峦深处,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半开。

  眺赏间,闻木杪诵书声。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曰:“在此朗吟,定为仙侣。

  叨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有欲觅路追寻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

  我辈身列黉宫,乃在此携酒瞨榼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何必多此跋涉乎!”众乃止。

   [翻译]沈瑞彰又说,他曾和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走到山林深处,只觉风和日暖,泉石清澈宏大,杂树新绿,野花初放。

  他们正在眺望观赏的时候,忽听树梢上传来琅琅诵书声。众人抬头观望,却不见人影,于是拱手施礼说:“在这里诵读诗书,必定是仙家朋友。

  我们同是儒家弟子,可否请你下来聊一聊?”诵书声戛然而止。过了一会儿,琅琅的读书声又在小溪对面响起来。

  有人想寻路去找。沈端彰说:“世外之人,趁着这样的好时光,尚且在专心攻读经书,而我们这些身在学舍的人,却在这里纵酒山林,观赏游女,人家对我们不屑一顾,也在情理之中。

  何必还要爬山过溪地去追人家呢!”[启示]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答“应该见贤思齐,勇于改正错误”)也可。

   5.悠然把酒对西山阅读答案

   1、阅读本文后,说说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是指?“借景”指巧借园外的景物,使之与园内之景相映成趣、融为一体,增加了景色变化.2、哪一句完整体现了颐和园造园之术?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洵美.3、哪一句最能说明明了古代造园讲究立意?颐和园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米万钟的诗句?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借景.5、“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中的“主要”为什么不能删掉?去掉了“主要”,这句话就不能表明“因水成景,借景西山”是重要的造园艺术手法,而实际上它是重要的造园艺术手法,所以不能去掉.6、“它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一句中的“蓝本”是什么意思?造图所依据的样本.7、阅读本文,说说什么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第五自然段所描写的景物,哪些是借来景?①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该园的景色变化,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②A西山如黛,(湖光似镜)B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微8、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答出两点即可)①骈散结合(或长短勾结合),如:水曲由岸,水隔围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②句式工整,如: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②运用比喻,如: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④运用对偶,如: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朋脂⑤描写形象,如:山横春密,新柳拂水,游人泛舟⑥语言准确,如: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⑦语言简洁如:水曲由岸,水隔围堤。

   1.求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5)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6)为(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5、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名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语句翻译(1)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失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7、字词解释(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2)徒:随从(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4)极:至(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6)茅茷:茅草之类(7)攒蹙:聚集收缩。

   2.《始西山宴游记》的文言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jiào)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从远处来临。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其高下之势,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外与天际,每天和自己的朋友爬高山,有的像小土堆。引觞(shāng)满酌,没有目的地出游。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自远而至,沿着染溪,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穷山之高而止。到则披草而坐,颓(tuí)然就醉。心凝形释、钻深林,形体消散了;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游于是乎始,卧而梦。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莫得遁隐。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无边无际,都已被我游览了,始指异之;觉(jiào)而起,不知道它们的尽头。心神凝住了,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幽泉怪石,箕(jī)踞而遨。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醒来后即起来,居是州,山谷凹陷,喝的大醉,漫漫而游,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醉则更相枕以卧,斫(zhuó)榛莽,梦亦同趣,焚烧茂密的茅草;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苍然暮色。

  翻译,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是元和四年(809年),渡过湘江。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眺望西山,与万化冥合,种种景物聚集,缘染溪,入深林,不知道太阳落山了: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若垤(dié)若穴,望西山,日与其徒上高山,不与小丘同类,观赏风景,有的像洞穴,不知日之入,喝醉得身子倾倒,恒惴(zhuì)栗(lì);洋洋乎与造物者游、隐藏在视线之外的,奇形怪状的石头,起来后即回家。喝醉后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是岁元和四年也,皆在衽(rèn)席之下。故为之文以志,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而不知其所穷,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尺寸千里:山峰高耸,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意有所极,由于我坐在法华寺西亭;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砍伐丛生的草木。其隙(xì)也,没有能够逃离,而莫得其涯,只要有清幽的泉水,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拿起酒杯来倒满酒。遂命仆人过湘江。攀援而登,但还不想回家。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梦也就做到那里,都在自己坐席的下面,焚茅茷(fá),倾壶而醉。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就居住在永州,因坐法华西亭,岈(xiā)然洼然,则凡数州之土壤,倾尽壶中的酒,则施施(yíyí)而行,躺下就做梦。公务之余。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伸开两腿坐下。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无远不到,就缓步行走,常常忧惧不安,四望如一,只见所有几个州的土地。于是令仆人,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尽头。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起而归,穷回溪。萦青缭白,皆我有也。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缩拢在一块。然后,攒(cuán)蹙(cù)累积。昏暗的晚色。这年,与大自然游玩,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心中想到了哪里

   3.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编辑本段

  翻译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4.散文游记类文言文

  /login/redirect?url=%2Fview%2F47562小石潭记永州八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钻鉧潭记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钻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

  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

   5.使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赏析

  一、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唐代: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二、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

  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

  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

  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三、赏析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

  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

  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自然而成两段。

  第一段写始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西山景色总的评价:怪特。作者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

  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政治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

  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第二段正面写游西山的情景,这段文字紧紧围绕着“始”字展开。

  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华寺西亭上,远望西山,“始指异之”。西山之“异”吸引着他,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沿着染澳,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披荆斩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处。

  居高临下,放眼远望,‘数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衬的方法描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颇为形象的摹状;“若垤若穴”,是十分贴切的比喻。

  用“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干里以内的景物,仿佛容纳于尺寸之幅内,都聚拢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景色都是这徉。

  这绘声绘色的描写使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有了这种亲身的体验,然后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语。

  面对眼前奇异的景观,作者胸怀顿觉开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广大得如同浩气看不到它的边际。

  欣喜满意地同天地交游而设有尽期。于是“引筋满酌,颓然就醉”,以至于暮色降临也浑然不觉,仍不愿归去。

  此时作者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结,形体似乎已消散,他整个儿地同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万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物我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xuexi/3673.html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再游西山(再游西山韦应物请释文)” 的相关文章

摸鱼儿(梅)(嗯摸鱼儿)

  本文目录    求《摸鱼儿》诗词及鉴赏 摸鱼儿辛弃疾以春天 《摸鱼儿》这首诗...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满江红.中秋)

  本文目录    《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京镗)诗句译文赏析 中秋佳节赏月的诗句...

贺新郎(又和)(贺新郎又和谁结婚)

  本文目录    张元干《贺新郎》意思 贺新郎的词牌格律 这首《贺新郎》是谁写...

与赵莒茶宴(与赵莒茶宴译文)

  本文目录    与赵莒茶宴环境特点 与赵莒茶宴原文及赏析 与赵莒茶宴原文_翻...

别耿都尉(别耿都尉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

  本文目录    高适《别耿都尉》原文及翻译赏析 姓耿的名人   别耿...

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客舍并州数十霜意思)

  本文目录    《旅次朔方》这首诗的意思 旅次朔方 / 渡桑干原文_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