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51

  本文目录

  

  1.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全诗及注解。
  2.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原文与赏析
  3.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
  4.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八霁;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

  【题解】

  见《东坡七集》。嘉祐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何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据王文诰《苏诗总案》,苏轼于嘉祐元年(1056)三月,偕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从成都到京师开封应试,自阆中出褒斜,由关中至河南。路过崤山时,马死,遂骑驴而至渑池(今属河南,崤山在渑池西),留宿于县中寺院。苏轼、苏辙二人还在老僧奉闲的舍间墙壁上落墨题诗(二诗俱佚)。五年后,即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苏辙远送至郑州的西门外,黯然道别。归途中苏辙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示惜别怀旧之感。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苏辙曾授渑池主簿,未赴),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驻马但鸣嘶。”苏轼这首诗,就是重过渑池时回答苏辙的和章。

  苏轼这次旧地重经,虽然前后相隔只不过短短五年,这期间也没有发生什么沧桑巨变,可是人世间的若干自然而正常的变化,却使他不胜枨触。当年招待过苏轼兄弟的老僧奉闲,别后就圆寂了,只见到寺前立起了为奉闲埋骨的新塔;他们留宿过的僧房,不禁风雨的消蚀而破败颓圮,二人壁间的题诗不用说更已湮没无存。就以苏轼兄弟来说,数年来为了应试求仕,行止飘忽,聚散匆匆。尽管昔年风尘仆仆于京洛道中,山路崎岖,长途跋涉,马死人困,毕竟二人还同行同宿,风雨连床;现在却一东一西,相距千里,只能互寄诗篇聊以慰藉了。眼前的这一切人生变故,例如生死存亡,聚散离合,东西飘荡,忽行忽止,都是人们通常一一经历过的,有些人也并不在意,无须惊讶。然而苏轼却由此进而领悟到人生的某些重要内涵。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着自己的轨迹,这是无法超越的;不过这个轨迹中的若干点或线,却是多变的和可变的。它们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苏轼就从他的自身遭际与生活体验中直悟人生,在这首诗中就以“雪泥鸿爪”这个譬喻生动而确切地表现出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人非常赞赏苏轼于此提出的“雪泥鸿爪”这个著名譬喻,因为它比之过去常用的“萍飘蓬转”之类形容行止无定的人生,含义要丰富深刻得多。风吹蓬转,水上萍飘,不过是取其不由自主,无根无止这一点。“雪泥鸿爪”则把人生比作一个悠悠而杳渺的旅途,所到之处犹如鸿飞千里偶然歇息的一个个落脚点,而不是终点或目的地。那么,那些远行的飞鸿在雪上泥上偶然留下的指爪,是不是毫无意义呢?绝对不是。这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斑斑可见的鸿雁爪痕,对人们来说,都是他们漫长旅程中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生阶段。它们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包含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前尘影事,值得人们珍惜、回味与怀念。“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何由见旧题。”这些老僧新塔与坏壁旧题,在苏轼看来,它们虽然或存或亡,但都属于“泥上指爪”,包含着历历往事,令人不胜怅惘。如果说上述一类还是有迹可寻的事物,那么,还有一类则是事过境迁后只能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旧日印象:“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些是落在人心上的爪痕,是在心灵上难以磨灭与消失的。人们总是怀着眷恋与缱绻的心情,经常予以思念与回顾。因此苏轼这首《渑池怀旧》,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影事的深情眷念。“雪泥鸿爪”这个譬喻不免带有人生无常的虚无主义味道,但在这首诗中就被作者追念往昔,怀恋人生的深厚感情所冲淡了。苏轼在这首诗中既超脱人生,又怀恋人生,交织着对人生冷静的哲理思考与宽厚温馨的人世感情。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三引《传灯录》义怀禅师云:“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认为苏轼此诗前四句是暗用义怀语意。其实义怀的譬喻全与苏诗无涉。苏轼兄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怀旧”之意,渑池旧事犹记忆在心,依依不释,怎么是“水无留影之心”呢?他们对于“雪泥鸿爪”是充满了感情的。这就是苏轼此诗不同于禅偈而是有着浓郁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轼写这首诗时,年仅二十六岁(苏辙二十三岁),本当年轻气锐,但语气口吻,却已如久历世事的人,似乎过于苍老,偶染暮气。此诗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如崔灏《黄鹤楼》诗),散中有整,十分自然。

  子瞻作诗,长于譬喻。如《和子由》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守岁》诗云:“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画水官》诗云:“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龙眼》诗云:“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桔,未易相可不。”皆累数句也。如一联,即“少年辛苦真食蓼,老境清闲如啖蔗。”如一句,即“雪里波如铁甲”之类,不可胜纪。([宋]韩驹范季随《陵阳室中语》)

  此诗若绳以唐人律体,大概疏直欠工。然鸿泥之喻,真是造理,前人所未有也。且悠然感慨,令人动情,世不可率尔读之,要须具眼。([元]刘埙《隐居通议》卷十)

  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浑灏不及崔司勋《黄鹤楼》诗,而撒手游行之妙,则不减义山《杜司勋》一首。(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三)

  此诗人所共赏,然余不甚喜,以其流易。(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

  原文:

  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⑥嘶。

  诗词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此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系列:古诗三百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赏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不见了痕迹。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雪泥鸿爪」由此成为一个被后世广泛传诵的成语。这四句是针对苏辙原诗中的人生感慨更进一步发表的议论。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水过是泥上爪印而已。这样的持论似乎带了虚无主义的色彩,和佛教所说的「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无本质的不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xuexi/5000.html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的相关文章

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

  本文目录    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夕送友人归吴(秋夕送友人归吴翻译)

  本文目录    崔涂《秋夕送友人归吴》全诗赏析 秋天赠友的诗句   ...

谐诗逸句(谐 诗词)

  本文目录    诗逸的诗句诗逸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吃笋的诗句 古人关于鞋子的诗...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越调·天净沙 秋翻译)

  本文目录    王和卿《【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及翻译赏析 【越调】天净沙_咏秃笠儿深原文...

采莲(实催)(采莲的采)

  本文目录    写小儿采莲的诗句 关于采莲子的诗句 关于采莲的诗句古诗...

春园即事(春园即事拼音版)

  本文目录    陈羽《春园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何赏析王维的《春园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