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内容

清尚的简介(清尚集团简介)

admin8个月前 (09-08)学习75

  本文目录

  

  1. 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的学校简介
  2. 杨维的人物简介
  3. 请简要介绍一下永明体
  4. 陈群的生平简介

  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原山东省商贸学校)是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中专,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坐落于泉城济南文化底蕴深厚、公共交通便捷的中心城区。学校办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雅,教学氛围浓郁,是全国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实验基地、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济南市文明单位、济南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装备现代化的实训楼、藏书 10余万册的图书楼、功能齐全的塑胶运动场地、设施齐备的学术报告厅及大礼堂、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和能满足近两千人同时就餐的大型餐厅等,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优越便利的条件。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在职教师 280余人,其中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任课教师的 80%以上,并拥有一批省市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评比及竞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教育研究者等称号,多人获得全国中职学校说课竞赛、课件比赛一等奖,其中两名教师被授予山东省教学能手荣誉称号,一名教师获山东省中职教育“百名杰出教师”称号。

  学校以“为学生一生着想,对学生每天负责”为办学理念,以“高质量、高水平、综合性、多层次、开放式”为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德厚技娴、一专多能的中、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普通中专学历教育为主,附设职业中专,并开设“三.二连读”、五年制大专(联办)、业余函授大专与本科,以及多种短期专业技能培训班。学校设有商贸系、旅游系、机电系、计算机与艺术系及基础部、大专部、培训部等。在校生近 4500人,其中住校生 2000余人。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订单培养,同时兼顾学生的升学意愿,满足他们的深造需求。与济钢集团、重汽集团、山水集团、华达集团、山东移动公司、国务院事务管理局培训中心、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国谊宾馆、上海建国宾馆、济南南郊宾馆、山东银座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人民商场、大观园商场等 1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山东经济学院、济南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成人、成功、成才提供了广阔天地。学校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银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四年半制大专班,实行订单培养,毕业生按柜组长待遇安置在银座商城及各地市连锁店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保险。学校还为济南动漫产业城定向培养动漫制作技能人才。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与日本函馆清尚学院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先后有 10余名同学进入该校留学。 2008年 4月,芬兰万达市万达瓦利亚职业技术学院代表团莅临我校参观考察,双方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并与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企业友好协作,安排学生的实习就业。

  多年来,学校高职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 88%以上,多名学生升入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大学等名牌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98%以上。我校先后为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输送了 200多名优秀学生。 2008年北京奥运奖牌主创者、中央美院肖勇教授就是我校数万名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大专班丁奕元同学荣获第八届 CCTV模特大赛最佳才艺奖,受到中国模特界的高度评价。

  “上中职校,到省商贸”,已成为全省莘莘学子的美好愿望。

  前进中的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全校教职员工正意气风发,勤奋工作,全力将商贸学校做大、做强、做精,向着创建全国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目标迈进。

  学校领导

  庚强斌校长副书记毕晓娟党总支书记

  杨维(1887-1928),字莘野,亦字辛友,别号丹岩僧,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于叙永县金鹅池(今兴文县大河苗族乡)。自幼好学,善为诗文,胆识过人,尤喜谈兵。其先世居云南镇雄长官司,以其族属不明,备受县中权贵歧视,遂愤而东渡日本求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维抵东京,入警视学校,学业旁及军事。在横滨结识孙中山。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3日经黄树中(复生)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年底,他奉命回国,参加萍乡起义;事败,逃汉口,走芜湖,乞食至南京,大病几死;复由上海转香港,经天津,至宛平窥清廷虚实,再绕道回川,艰苦备尝而志弥坚。

  杨维回川后,曾与黄树中、熊克武、杨兆蓉、佘英、黄方、赵铁桥等策划永宁、江安起义,皆告失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夏,与黄方、熊克武潜回成都,会同革命党人密议泸洲、叙府、成都三处同时起义。不料,11月成都起义前夕,事机不密,为叛徒出卖,杨维与黄方、张致祥、王树槐、黎靖瀛、江永成同时被捕,世称“六君子”。当成都知县王?ι笱妒保?杨侃侃而谈,义正词严,历数清廷罪恶,毫无惧色。在狱中,日与同囚难友讲解古今义烈故事,并同狱外同志联络,撰文报刊,宣传革命。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不久,四川总督赵尔丰见大势已去,乃释放关押四年的杨维等人出狱。

  1911年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成立。杨维初出狱,洗沐不暇,急谒当道,献陈六议:“一、遣赵氏,绝隐患;二、抚藏番,弥边衅;三、散民兵,去要挟;四、协陆防,肃军纪;五、护外侨,避干涉;六、尤要者,请收回检阅之命,以防意外”。但是,这些正确的意见不为蒲殿俊、朱庆澜等人采纳。导致12月8日兵变发生。

  成都事变发生后,尹昌衡急率凤凰山新军入城平叛,旋任都督。尹素知杨维胆识过人,求其出任军政府军事巡警总监。杨维受命于危难之际,“兵不满百,库无一钱”,却意气自若,从容应付。他首先组织军事巡警厅,仿照日本首都警视总监规则,将成都分为东、南、西、北、外东5个分区,设分监,配备武装;并成立总监巡警司令部,统率一个大队,荷枪实弹,执行任务。他认为治乱须用重典,遂发布“三斩令”:敢有扰乱治安者斩,敢有造谣生事者斩,敢有言亡清尚存者斩,对犯禁病民之徒,一律绳之以法。他亲率武装巡警昼夜巡逻,并以“不要钱、不怕死、不徇私”九字榜书示众。人人感奋,相诫遵纪守法,无犯杨总监。由于他执法严明,距兵变不及数日,混乱不堪的成都社会秩序遂迅速安定。在此期间,他还颁布《军事巡警总厅警令》74条,对有碍交通秩序、败坏风俗、不讲卫生等行为,均按情节轻重分别予以罚款或拘留,大倡文明之风。

  民国元年(1912年),尹昌衡西征。代理四川都督胡景伊本袁世凯爪牙,深忌杨维的威望。杨维不得已辞职。袁世凯授杨维陆军上将衔,将其调京任用,阴予监视。杨维至京,知袁必叛国,便走天津、上海、汉口等地,进行反袁活动。民国2年(1913年)杨维被诱捕于北京,经多方营救,袁世凯迫于舆论,乃将其解送回原籍。回川途中,杨维备受迫害,几濒于死,民国3年夏始安抵叙永。

  民国4年(1915年)12月,护国军兴,杨维潜赴成都密谋起义,遂召回旧部,攻取灌县建四川招讨军司令部。四川督军陈?h被迫宣布四川独立后,任杨维为兵工厂总办。蔡锷入成都,任四川督军,乃任杨维为川南巡阅使。

  民国8年,熊克武任四川督军,杨维任警务处处长。民国13年熊克武兵败出川,率军经湖南赴广东,杨维任后备军司令。熊克武为蒋介石陷害,被囚于虎门后,杨维只身回川。

  此后杨维隐居成都,闭门谢客。于民国17年(1928年)夏病逝。1969年,骸骨运回金鹅池安葬。有一女杨汇川。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中,尤应注意“永明体”。“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永明体”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永明体”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493)陆厥简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永明是齐武帝萧赜(ze2)的年号。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他继位作皇帝时,已经相当成熟。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xuàn,色泽鲜丽)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史籍记载,永明年间至少有四个比较大型的文学集团的存在,依据其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卫军将军王俭集团、竟陵王萧子良集团、豫章王萧疑集团、随王萧子隆集团。其中萧子良集团存在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永明体”诗人绝大多数出自该集团。当然,文学集团之间的人员也是可以流动的,比如谢朓、萧衍在永明八年后先后转入随王萧子隆集团,随府到荆州去了。

  再次,佛教活动的大盛,导致了“四声”的确立和“声律论”的产生。南朝佛教盛为流行的情况,典籍常见,此处不赘。唯因佛经之转读而导致四声的确立‘事须加以说明。在四声论创立之前,李登撰《声类》、吕静著《韵集》均用五声命字,唐封演《闻见记》说:“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魏书·江式传》论到吕静《韵集》,指出这五声是“宫商角徴羽各为一篇”的,看来是由音乐的五声转化过来的。到了宋末,始有四声之名。《文镜秘府论》天卷引隋人刘善经《四声指归》云:“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颙。”《南史·阂颙传》说:“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封演《闻见记》说:“周颙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王融、刘绘、范云之徒,皆称才子,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陈寅倍先生《四声三问》论述了四声产生之因,认为这是从转读佛经之三声转化而来的:“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入声,复分别其余之声为平上去三声,综合通计之,适为四声也。但其所以列其余之声为三者,实依据及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而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又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这确是不易之卓见。

  二、竟陵王西邸学士与永明声律论的产生

  “永明体”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声律,因此,说到“永明体”诗,不能不谈及永明声律论,说起永明声律论,又不能不谈及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萧子良,字云英,齐武帝萧赜的次子,太子萧长懋同母弟,《南齐书》。卷四十和《南史》卷四十四有传,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四年(侧)。武帝即位,封为竟陵郡王,都督南竟、竞、徐、青、冀五州,任征北将军、南竞州刺史。永明二年起,先后担任护军将军、司徒、尚书令、都督扬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中书监、太傅等职。隆昌元年(494)夏四月卒,年35。萧子良门下文士甚众,永明五年开鸡笼山西邸,游者更多,其中著名者为“竟陵八友”:沈约、谢朓、王融、萧衍、任随、范云、萧琛、陆倕。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说蕃篇》说:“竟陵王萧子良,开私仓赈贫民,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抄录。居鸡笼山西郧,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段话。陈寅格先生《四声三问》说:“南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善声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实为当时考文审音之一大事。在此略前之时,建康之审音文士及善声沙门讨论研求必已甚众而且精。永明七年竟陵京邸之结集不过此新学说研求成绩之发表耳。

  此四声说之成立所以适值南齐永明之世,而周颐沈约之徒又适为此新学说代表人之故也。”他认为永明声律论是竟陵王门下文士们的集体创造陆厥简介,周颙、沈约是这一新学说的代表人物。永明声律论的基础是辨析四声,以上周、沈之书即是辨声的著作。然而周颐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今已不传,即令有人认为日僧空海《文镜秘府论》天卷中的《调四声谱》是沈约原书中的一部分,亦只有吉光片羽了。今天我们要了解永明声律论,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有一段话倒很值得研究:“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是沈约自己说的有关声律的一段很重要的文字。“由乎玄黄律吕”二句,是说颜色声音各随物所适宜;“欲使宫羽相变”四句,是说应使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语音具有错综变化、和谐悦耳之美。所谓“浮声”、“切响”,指字音的声调不同。大约浮声是指平声,切响是指上、去、入三声,即后人所谓的厌声。浮声切响,大概同于《文心雕龙·声律篇》的“声有飞沈”的说法。《声律篇》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解释为:“飞为平清,沈谓仄浊。一句纯用仄浊或一句纯用平清,则读诗亦不便,所谓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肠不还也。”这个说明是比较可信的。沈约要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就是规定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必须间隔运用,取得声调的变化流美,和谐动听,避免刘韶所说的“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陋不还”的毛病。“一简之内”四句,和《南史,陆厥传》的“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意思相同,都是强调五言的一句和一联中的字音必须有变化。沈约所说的“八病”,就是这四句的具体注脚。所谓“八病”,是指在创作中区别四声、具体运用时应当避免的八种弊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大纽)、正纽(小纽)。按照八病的严格规定,就能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了。关于沈约的“八病”说是有争议的,因《南史·陆厥传》只提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种名称,钟嵘《诗品序》只提到蜂腰、鹤膝两种,全部八种名称到了宋代李淑《诗苑类格》才见,因此招致后人的怀疑。但考沈约定八病之说,唐人颇多称述。如卢照邻《南阳公集序》说:“八病爱起,沈隐侯永作拘囚。”皎然《诗式》说:“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

  ”唐代距齐梁近,这种说法应当是可信的。又《文镜秘府论》天卷引沈约《答甄公论》说:“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其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而日僧空海《文镜秘府论》西卷述及病犯时,有“八体、十病、六犯、三疾”诸名,知八体即八病,可知沈约自己也提到八病。八病中i前四病是声调方面的忌病,后四病则是声母和韵母方面的忌病。“四声八病”,是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内容。永明声律论形成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钟嵘《诗品序》言及此事时说:“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咸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梁书·庾肩吾传》也说:“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足见当时文坛上讲求声律的风气之盛。

  三、永明诗人的创作及“永明体”诗的特征

  永明诗人,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大量的诗歌创作。《南齐书·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研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水明体’。”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沈约的诗数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就不如谢朓。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方面,兼取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谢朓的五言诗,今存130多首,其中新体诗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些诗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型,只是有用仄声作韵的。句和篇的声律还不确定。尽管他的这些诗篇在声律上还表现得有些混乱,但也可看到已渐有了些眉目。如其《离夜》诗:

  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

  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杯。

  这首诗的四联,其中除了“高”、“知”二字应仄而平外,就每一联看来,声律都几乎合格了,只是各联之间尚未能粘着。宋严羽《沧浪诗话》对谢朓评价很高,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沈约也作过不少好诗,如《赐范安成》诗: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诗写得浅显易懂,明白如画,最后一联化用了《韩非子》中所载战国时人张敏与高惠友善,张想念高,梦中往寻,中途迷路而返的典故,巧妙贴切而不露斧凿痕迹,体现了沈约提出的作诗要“三易”即“易见事”(事即典故)、“易识字”、“易读诵”的主张。

  读谢朓、沈约、王融等人的新变体诗,以律诗形式的标准来衡量,其中许多都已步到接近成熟的边缘,即可作为律诗形式完成过程中的雏型看待。没有这些雏型,是无由获得最后的定型的。

  再看绝句,那些从东晋到南朝的民歌,都已是风格清新的五绝,只是在声律上纯任自然,不合标准罢了。文人也写过一些,但艺术境界不高。到了永明诗人手里,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首先在五绝上表现出卓越成就的还是谢朓和沈约。谢朓有《同王主簿有所思》:“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沈约的五绝如《和刘中书仙诗二首》之二:“殊庭不可及,风熛多异色。霞衣不待缝,云锦不须织。”二诗都以极精约的语言,构造出一片隽永的意象,在艺术风格上已达到唐人这一诗体的高境,只是上下两联都未粘着,故仍应看作古体诗。

  除了以上三人之外,范云、丘迟等人也都写过不少好诗,诗风也近于谢、沈。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逊、吴均、柳恽和刘孝绰等人也都各自成家。何逊诗风也接近谢朓,吴均较有古气,很具特色。八友之一、后成了梁朝开国皇帝的萧衍也写过一些清丽可读的诗歌,但不赞成“四声八病”之说。

  综上所述,“永明体”诗的特征如下:

  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四、“永明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永明体”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唐代以后,形成了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这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句数、字数和平厌、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这“近体诗”的雏形,就是“新体诗”也即“永明体”诗。“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暂时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因此,即使后人对“永明体”诗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评,“永明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应该予以肯定,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的。

  陈群

  个人简历

  字长文,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祖父陈寔为太丘长。父亲陈纪历任平原相、侍中、大鸿胪,叔父陈谌为司空掾,早卒。

  陈群早年被刘备辟为别驾,后举茂(秀)才,除柘(今河南柘城县)令。陈群不受,随父避难徐州。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后又任萧(今安徽萧县)、赞(今河南永城)、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令。因父丧辞归。后又授以司徒掾、治书侍御史,又转参丞相军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为御史中丞,后又任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曹丕代汉,陈群为尚书令,晋爵颍乡侯。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并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次年,曹丕崩,陈群受遗诏辅政。魏明帝即位,晋封群颍阴侯,增邑五百。公元236年病逝,谥靖侯。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朝,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国志·陈群传》

  陈群字长文,颍川人也。祖父实,父纪,叔父湛,皆有盛名。群为儿时,实常

  奇异之,谓宗人父老曰:“此儿必兴吾宗。”鲁国孔融高才倔傲,年在纪、群之间,先

  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

  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

  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

  不用群言。举茂才,除柘令,不行,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

  属。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

  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

  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除萧、赞、长平令,父卒去官。

  后以司徒掾举高第,为治书侍御史,转参丞相军事。魏国既建,迁为御史中丞。

  时太祖议复肉刑。令曰:“安得通理君子达于古今者,使平斯事乎!昔陈鸿胪以为

  死刑有可加于仁恩者,正渭此也。御史中丞能申其父之论乎?”群对曰:“臣父纪以为

  汉除肉刑而增加笞,本兴仁恻而死者更众,所谓名轻而实重者也。名轻则易犯,实重则

  伤民。

  《书》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易》著劓、刖、灭趾之法,所以辅政助教,

  惩恶息杀也。且杀人偿死,合于古制;至于伤人,或残毁其体而裁剪毛发,非其理也。

  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蚕室,盗者刖其足,则永无淫放穿窬之奸矣。夫三干之属,虽未可

  悉复,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汉律所杀殊死之罪,仁所不及也,其余逮死者,

  可以刑杀。如此,则所刑之与所生足以相贸矣。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杀之刑,是重人支体

  而轻人躯命也。”时钟繇与群议同,王朗及议者多以为未可行。大祖深善繇、群言,以

  军事未罢,顾众议,故且寝。

  群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在朝无适无莫,雅仗名义,不以非道假人。文帝在

  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

  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中正制,群所建也。及践阼,迁尚书仆射,加侍中,

  徙尚书令,进爵颍乡侯。帝征孙权,至广陵,使群领中领军。帝还,假节,都督水军。

  还许昌,以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帝寝疾,群与曹真、司马宣王等并

  受遗诏辅政。明帝即使,进封颍阴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三百户,与征东大将军曹休、

  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开府。顷之,为司空,故录尚书事。

  是时,帝初莅政,群上疏,曰:“《诗》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又曰‘刑于

  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道自近始,而化洽于天下。自丧乱以来,干戈未戢,

  百姓不识王教之中,惧其陵迟已甚。陛下当盛魏之隆,荷二祖之业,天下想望至治,唯

  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则兆民幸甚。夫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国之大患也。若不和

  睦则有仇党,有仇党则毁誉无端,毁誉无端则真伪失实,不可不深防备,有以绝其源

  流。”太和中,曹真表欲数道伐蜀,从斜谷入。群以为“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

  麦以益军粮,鲁未下而食犹乏。今既无所因,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必见钞截,

  多留兵守要,则损战士,不可不熟虑也”。帝从群议。真复表从于午道。群又陈其不便,

  并言军事用度之计。诏以群议下真,真据之遂行。会霖雨积日,群又以为宜诏真还,帝

  从之。

  简明历史传记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三国时曹魏名臣。其祖父陈寔、父陈纪、叔陈谌皆望族名士。陈群为人清尚有仪,雅好结友,有知人之明。先为刘备所用,后刘备被吕布所袭,陈群与父避居徐州;及吕布破后,方归曹操,历任司空西曹掾属、治书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职。后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曹丕即王位,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陈群在任内订制九品官人之法,成为历史名制。曹丕践阼后,陈群迁尚书仆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颖乡侯。陈群在魏,一直位居要职,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成为国之重臣,多次向曹睿作出规劝,官至司空。于青龙四年逝,追谥靖侯。其子陈泰,亦是魏国后期名将。

  简明演义传记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三国时曹魏名臣。曹操杀掉马腾后,有言刘备将兴兵取川,曹操因而深表畏忌;陈群时为治书侍御史,向曹操献策,建议起大军南征孙权,而刘备意在两川,必不救权,故能一举得江东,其后徐图西进,吞荆并川,以定天下。曹操对其策极表赞同。可惜诸葛亮派人赍书西凉,使马超兴兵入关,曹操急于应付,被迫搁下陈群之策。后来陈群一直位居要职,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成为魏国重臣,官至司空。后又随司马懿远征公孙渊于辽东。其子陈泰,亦是魏国后期名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一个快乐的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iaoguangseo.com/xuexi/1777.html

标签: 学习
分享给朋友:

“清尚的简介(清尚集团简介)” 的相关文章

醉著(醉著古诗)

  本文目录    带醉的诗句 醉著的意思   带醉的诗句...

见志(见志诗)

  本文目录    梦见励志 见志的解释 见志不从文言文翻译...

采莲(实催)(采莲的采)

  本文目录    写小儿采莲的诗句 关于采莲子的诗句 关于采莲的诗句古诗...

春园即事(春园即事拼音版)

  本文目录    陈羽《春园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何赏析王维的《春园即事》...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拼音)

  本文目录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赏析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的注释译文 著...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译文)

  本文目录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 王鹏运 译文 急需大哥...